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不是同一群教會:澄清混淆與誤解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在基督教歷史中,東方正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es)與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經常被誤認為同一群體,這種混淆源於它們的相似名稱、共同的古代傳統以及與羅馬天主教會的分離。然而,這兩個教會群體在歷史、神學和組織上存在顯著差異。















東方正教會(如埃及科普特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等)早在公元5世紀因基督論爭議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分離,而東正教會則在1054年的東西教會大分裂中與羅馬天主教會正式分裂。

本文將詳細探討這兩個教會群體的起源、差異及混淆原因,旨在澄清誤解並促進對基督教多元性的理解。

歷史背景與分離

東方正教會的起源與分離

東方正教會是一組獨立的基督教教會,包括埃及科普特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敘利亞正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埃塞俄比亞正教會(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厄立特里亞正教會(Eritre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和印度馬蘭卡拉正教會(Malankara Orthodox Syrian Church)。這些教會的共同特徵是接受「基督一性論」(Miaphysitism)的神學立場,並在公元451年的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後與當時的羅馬帝國教會(包括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分離。

迦克墩會議是早期基督教的第四次大公會議,旨在解決關於耶穌基督神性和人性關係的爭議。會議確立了「基督一位格、兩性(神性和人性)不混、不變、不分、不離」的教義(迦克墩信經)。

然而,亞歷山大學派(以埃及和敘利亞為中心)強調基督的神人二性在一位格中完全合一,傾向於「合一性論」(Miaphysitism),認為基督只有一個聯合的本性(神人合一)。這種觀點被迦克墩會議的支持者視為偏離正統,導致埃及、敘利亞和亞美尼亞等地區的教會拒絕接受迦克墩信經,並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分裂。

這種分裂發生於公元5世紀(約451年後),遠早於1054年的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方正教會因此獨立發展,形成了以地方語言(如科普特語、敘利亞語、亞美尼亞語)和文化為基礎的教會傳統,與羅馬帝國的官方教會分道揚鑣。

東正教會的起源與分離

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包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俄羅斯正教會、希臘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等,這些教會接受迦克墩會議的教義,屬於「兩性論」(Dyophysitism)傳統,強調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在一位格中聯合但不混淆。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早期基督教歷史中同屬羅馬帝國的官方教會,共享大公會議的教義基礎。

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分離發生於1054年的東西教會大分裂(Great Schism),這一事件標誌著東西方教會的正式分裂。分裂的原因包括神學爭議(如聖靈「從父和子而出」問題,即「和子說」,Filioque)、教會權威(羅馬教皇與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權力爭奪)以及文化差異(拉丁西方與希臘東方的語言和禮儀分歧)。1054年,羅馬教皇利奧九世(Leo IX)與君士坦丁堡牧首米哈伊爾·塞魯拉里烏斯(Michael Cerularius)相互開除對方教籍,導致分裂。

因此,東正教會的分離比東方正教會晚了約600年,且其與羅馬天主教會的分歧更多是教會治理和次要神學問題,而非核心基督論的分歧。

神學與教義的差異

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在神學上的主要差異在於基督論,這是導致兩者分離的根本原因。

基督論:

東方正教會(基督一性論):東方正教會遵循基督一性論(Miaphysitism),認為耶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在一位格中完全合一,形成一個聯合的本性(神人合一)。這種立場強調基督的神性主導,試圖避免將神人二性過分分離。東方正教會認為迦克墩會議的兩性論過分強調二性的區分,可能導致分裂基督的本質。

東正教會(兩性論):東正教會接受迦克墩會議的教義,認為基督在一位格中同時具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兩性「不混、不變、不分、不離」。這種立場強調神人二性的區別但聯合於一位格中。

近年來的神學對話表明,基督一性論與兩性論的差異更多是術語和表達方式的分歧,而非本質上的對立。1990年代,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達成若干神學共識,承認彼此的基督論在實質上相容。

其他神學差異:

東方正教會的禮儀和神學深受其地方文化影響,例如科普特教會使用科普特語,亞美尼亞教會使用亞美尼亞語,強調民族身分。

東正教會則以希臘語和斯拉夫語為主要禮儀語言,與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

對羅馬教皇權威的態度:

東方正教會從未承認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威,獨立於羅馬帝國教會之外。
東正教會在分裂前與羅馬教會共享大公會議的權威,但反對教皇的普世管轄權,強調各自治教會的平等性。

組織與文化的差異

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在組織結構和文化傳統上也有顯著區別:

東方正教會:

由多個獨立的自治教會組成,每個教會由自己的牧首或大主教領導,如科普特教會的亞歷山大教皇、亞美尼亞教會的最高牧首(Catholicos)。

強調地方語言和文化,如科普特教會的埃及傳統、亞美尼亞教會的民族認同。

歷史上因拒絕迦克墩會議而被孤立於羅馬帝國主流教會之外,常在非羅馬帝國地區(如波斯、埃塞俄比亞)發展。

東正教會:

由多個自治和自主教會組成,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象徵性領袖,但各教會(如俄羅斯、希臘、塞爾維亞)在行政上獨立。

與拜占庭帝國的希臘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使用希臘語和斯拉夫語禮儀。

在羅馬帝國和後來的拜占庭帝國中作為官方教會,與帝國權力密切合作。

混淆原因

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的混淆源於多個歷史和語言因素:

名稱相似性:

英文中「Oriental Orthodox」(東方正教會)與「Eastern Orthodox」(東正教會)僅一字之差,容易導致誤解。中文中「東方正教」和「東正教」的區分也常被忽略。
兩者都被稱為「正教會」(Orthodox),但其歷史和神學背景完全不同。

共享的古代傳統:

兩者均起源於早期基督教,共享前三次大公會議(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以弗所)的教義基礎,擁有相似的禮儀和神學語言。

兩者均反對羅馬天主教的教皇至上權威,強調教會的獨立性,這使得外人容易將它們視為同一陣營。

地理與文化重疊:

兩者在東地中海地區(如埃及、敘利亞)有歷史交集,特別是在公元5世紀前,當地教會尚未完全分裂。

亞美尼亞教會和敘利亞教會的禮儀與東正教會的拜占庭禮儀有相似之處,增加混淆可能性。

歷史記載的模糊性:

早期教父文獻和西方歷史學者常將非迦克墩教會(如東方正教會)與迦克墩教會(如東正教會)混淆,特別是在描述「東方教會」(Church of East)時。

西方學術界長期以「一性論」(Monophysitism)錯誤標籤東方正教會,忽略其「基督合一性論」(Miaphysitism)與極端一性論的區別,導致誤解。

現代的宗教對話:

近年來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的和解努力(如1990年代的神學共識)讓外界誤以為它們更為相似,忽略其歷史分離。

澄清誤解的要點

為正確理解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的區別,以下是關鍵澄清:

分離時間:

東方正教會因迦克墩會議(451年)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分裂,遠早於東正教會。
東正教會於1054年因東西教會大分裂與羅馬天主教會分離。

神學立場:

東方正教會遵循基督一性論,強調神人二性的合一。
東正教會遵循迦克墩會議的兩性論,強調神人二性的區別但聯合。

教會組成:

東方正教會包括科普特教會、亞美尼亞教會等,主要在非洲、中東和印度。東正教會包括君士坦丁堡、俄羅斯等教會,主要在東歐和希臘地區。

文化與語言:

東方正教會以地方語言和文化為基礎(如科普特語、亞美尼亞語)。
東正教會以希臘語和斯拉夫語為主,與拜占庭文化密切相關。

與羅馬的關係:

東方正教會從未隸屬羅馬教會,獨立於帝國教會之外。
東正教會在分裂前與羅馬教會同屬帝國教會,共享大公會議權威。

當代影響與和解

在現代,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均面臨全球化、世俗化和宗教對話的挑戰。兩者自20世紀以來展開神學對話,特別是在基督論問題上達成共識,承認彼此的教義差異主要在於術語而非實質。例如,1994年和1997年的聯合聲明確認,基督合一性論與兩性論在描述基督本質時具有共同的核心信仰。

此外,東方正教會的科普特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在移民社群中(如美國、歐洲)擴展影響,與東正教會的移民社群並存,進一步增加了混淆的可能性。然而,兩者在禮儀、教會治理和歷史認同上的差異仍然顯著。例如,科普特教會的埃及傳統和亞美尼亞教會的民族身分與東正教會的拜占庭遺產截然不同。

結論

東方正教會與東正教會是基督教歷史中兩個獨立的傳統,其分離時間、神學立場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東方正教會因迦克墩會議的基督論爭議於5世紀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分裂,而東正教會則於1054年因東西教會大分裂與羅馬天主教會分離。名稱相似性、共享的古代傳統和地理重疊導致了常見的混淆,但通過理解它們的歷史、神學和組織差異,可以清晰區分兩者。東方正教會(如科普特教會、亞美尼亞教會)代表了非迦克墩傳統的獨特遺產,而東正教會則延續了拜占庭的正統傳統。認識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基督教的多元性和歷史複雜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