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與現代社會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 藏傳佛教 是否能在不失其神祕性與深度的前提下,繼續與現代社會對話並貢獻於人類福祉,將是其發展成敗的關鍵。 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m),又稱金剛乘(Vajrayāna),是大乘佛教的一個發展支派,融合了密教修持、菩薩道理想與本土文化信仰,形成獨具特色的宗教體系。其傳統以圖博(西藏)為中心,影響遍及尼泊爾、不丹、蒙古及俄羅斯邊境地區。 進入現代社會後,藏傳佛教面臨政治壓力、全球化挑戰與現代人靈性渴求的交織,也展現出高度的適應能力。本文從教義特質、現代困境、國際化發展及其未來挑戰等方面探討藏傳佛教與當代社會的關係。 一、藏傳佛教的核心特徵 藏傳佛教的信仰與修行體系有下列幾個顯著特色: 1.密續修法與上師制度 藏傳佛教強調密法(Tantra),認為透過特定咒語、觀想、灌頂與本尊修持,可加速成佛之路。修行者必須依賴具資格的上師(lama)指導,強調傳承與身教,這種師徒依附制度被視為法脈正統的核心。 2.菩薩道與空性智慧 藏傳佛教繼承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與菩薩理想,認為一切法無自性,強調利益眾生為成佛之道。其修行包括止觀、禪修與儀軌法會,並視慈悲與智慧為雙翼。 3.宗派多元與活佛制度 藏傳佛教分為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四大教派,其中格魯派最具政治影響力,十四世達賴喇嘛即出自該派。活佛轉世制度(如達賴、班禪)是其特殊機制,結合宗教與政治正統性的象徵功能。 二、現代社會中的政治與文化挑戰 藏傳佛教在20世紀以來的現代化歷程中,遭遇到政治壓力與文化斷裂的重大挑戰: 1.中國統治下的西藏宗教政策 自1950年代西藏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宗教自由受限,寺院拆毀、僧人監控、活佛轉世由國家批准等措施,改變了藏傳佛教的生態。雖然21世紀以來部分寺院重建,但宗教活動仍受政治干預。 2.達賴喇嘛流亡與流亡政府 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成立藏人流亡政府。此舉一方面造成西藏內部宗教權威斷裂,另一方面也促成藏傳佛教的全球傳播,使其由高原宗教轉型為全球宗教。 3.文化保存與世俗化張力 傳統藏傳佛教依賴口傳與儀軌實踐,但現代藏人年輕一代面臨語言流失、生活壓力與世俗吸引,對修行的投入降低,宗教與文化的延續性備受考驗。 三、藏傳佛教的全球化轉型與現代實踐 儘管遭遇壓力,藏傳佛教在全球化浪潮中反而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1.達賴喇嘛的和平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