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詹姆斯·K·A·史密斯(James K. A. Smith)《你是你所愛的》(You Are What You Love)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 詹姆斯·K·A·史密斯(James K. A. Smith)《你是你所愛的》(You Are What You Love)評介 James K. A. Smith(詹姆斯·K·A·史密斯,1970–)是加拿大裔美國哲學家與神學家,著有多部關於文化、倫理與基督教信仰的著作。他的《You Are What You Lov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你是你所愛的:習慣的靈性力量》,2009)面向一般讀者,核心目的是揭示 我們的愛、慾望與日常習慣如何塑造倫理行為與生活方向。與傳統新約倫理學不同,史密斯強調心理、文化與倫理的交互作用,讓倫理不再是抽象規範,而是日常生活可感知的力量。 一、書籍定位與寫作目的 面向一般讀者:語言平實,案例貼近日常,避免繁瑣神學術語或過度學術分析。 核心問題: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所愛之物(what we love)如何形成我們的倫理生活(ethical life),以及這種倫理行動如何與新約信仰連結。 學術支撐:結合新約倫理、敘事倫理(narrative ethics)、哲學(尤其是阿奎那與柏格森的欲望論)與文化批判。 寫作目的:幫助讀者理解,倫理不是抽象道德規則,而是內化於我們愛的方向、日常習慣與文化實踐之中。 二、核心主張 1. 我們是我們所愛的(You Are What You Love) 史密斯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 “我們不是首先被我們的思想或信念塑造,而是被我們所愛的事物塑造。” 人的倫理選擇源自內在慾望(desire),而這些慾望不是自發形成,而是在日常文化、儀式、習慣(habits)中培養。 教會禮拜(worship)、家庭生活、教育、媒體消費等,都在塑造我們所愛的方向,進而決定倫理行動。 換言之,倫理不只是“遵守規則”,而是“愛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觀點對新約倫理研究提出新鮮挑戰:它將倫理行動與心理與文化習慣緊密連結,而不僅依賴聖經律法或規範。 2. 習慣的力量(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 史密斯認為,人類行為與倫理選擇深受習慣(habit)的影響: 身體與儀式:具體實踐(embodied practices)如禮拜、祈禱、閱讀聖經,會塑造愛的方向(orientation of love)。 ...

安德魯·霍菲克(Andrew Hoffecker)《舊約倫理學:神的子民的生活指南》(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 安德魯·霍菲克(Andrew Hoffecker)《舊約倫理學:神的子民的生活指南》(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評介 安德魯·霍菲克在這本著作中,以極高的學術嚴謹性與神學敏感度,試圖重建舊約倫理學在當代基督教倫理討論中的地位。霍菲克認為,舊約倫理不僅是歷史文本的道德指導,更是神自我啟示的道德面向,對今日信徒的生活、教會的倫理以及公共道德都有深刻啟示。 一、作者立場與學術背景 霍菲克屬於改革宗神學傳統,但其研究方法兼容古典歷史神學與當代倫理學思潮。他深受保守改革宗的影響,尤其重視律法(Law)與恩典(Grace)的關聯,並努力在學術層面呈現舊約倫理的原初結構與歷史脈絡。其學術立場明確:舊約倫理是神透過啟示向祂子民呈現的生活規範,既不是抽象哲學命題,也不是單純文化產物。 霍菲克在書中展示了他對舊約文本的精熟能力,尤其對摩西五經(Pentateuch)、先知書(Prophets)與智慧文學(Wisdom Literature)的倫理主題都有深入分析。他的學術方法融合了: 歷史語境分析(historical contextualization):理解律法、祭禮與社會規範在古以色列社會中的功能; 神學倫理分析(theological-ethical analysis):探索律法如何反映上帝的品格(character of God); 系統神學整合(systematic-theological integration):將舊約倫理納入基督教倫理與教義的框架中,特別是與恩典、救贖及公義的關聯。 這種多層次分析,使霍菲克的倫理觀既扎根於文本,也能對現代社會與教會實踐提供指引。 二、核心主張與倫理觀 安德魯·霍菲克在《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中,提出的舊約倫理觀具有深度與複合性,其核心論點不僅涉及神學與倫理的整合,也貫穿文本分析、歷史脈絡與實踐應用。 1. 舊約倫理的根源:上帝的自我啟示(Divine Self-Revelation) 霍菲克認為,舊約倫理不源自人類理性或社會契約,而是從上帝的品格(character of God)直接流出。每條律法、每個規範都是上帝品格的反映:公義(justice)、憐憫(mercy)...

基督教神學如何看穆斯林的安拉(Allah):一神論的交集、啟示的分歧、救恩史的張力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基督教神學如何看穆斯林的安拉(Allah,上帝、神):一神論的交集、啟示的分歧、救恩史的張力 基督教神學對伊斯蘭的安拉(Allah)一直抱持複雜且層次多重的態度: 既不能輕率地將伊斯蘭歸於「拜假神」、也不能模糊地說「同一宗教」,更不能以政治化的口號簡化兩宗教間深刻的啟示論差異。 從教父時期、經院時代,到宗教改革,再到當代神學(包含 Catholic 與 Protestant),主流基督教均傾向於以下判斷: > 穆斯林意向上(intention)指向宇宙獨一真神,與基督徒所敬拜的神在指涉上是一位(the same referent);然而其對神的描述、屬性理解、啟示接受與救恩途徑,有重大結構性缺失與扭曲。 本篇文章從歷史神學、系統神學、比較神學三路並進,呈現基督教如何看「Allah」。 **一、指涉層次:是否是同一位上帝?(指涉 Reference vs. 概念內容 Conceptual Content)** 首先必須釐清: 基督徒與穆斯林在談論「上帝」時,到底是否在談論同一位? 基督教神學中,這問題涉及語言哲學與啟示論兩個層面。 1. 以“創造者”為指標的指涉一致性 基督教主流神學(從奧古斯丁到托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到加爾文 John Calvin)皆承認: 宇宙中只有一位真正的創造者(Creator) 若某宗教敬拜世界的創造者,則在「指涉」上他們指向同一位真神 即使宗教描述可能有錯誤 阿奎那在《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ae)明言: > 異教徒(如穆斯林)所敬拜的並非「另一位」神,而是對真神的理解不完全。 與之相比,拜偶像者(idolaters)敬拜的是被造物,而非造物主,因此指涉完全不同。 2. 亞伯拉罕信仰的延續性(Abrahamic continuity)作為神學依據 基督教承認: 上帝在歷史中揀選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上帝,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如經上所記:『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 ​— 羅馬書 4:17 伊斯蘭自稱承繼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的神、承認創造者、承認神的審判 因此,在指涉的「意向」層次上,基督教不能否認穆斯林: > 他們敬拜的對象是亞伯拉罕所敬拜的神——也即基督徒所敬拜的神。 這形成基督教歷史...

穆斯林神學如何看基督徒的上帝:一神論、啟示與「差異之內的同一」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穆斯林神學如何看基督徒的上帝:一神論、啟示與「差異之內的同一」 基督徒常問:「穆斯林是否敬拜我們的上帝?」 穆斯林則反問:「基督徒的 ‘神’ 是否被三位一體(Trinity)扭曲?」 這個問題不是宗教間的外交問題,而是深植於語意、啟示、神學體系與歷史經驗的結構性張力。 穆斯林神學(Kalam)歷來對基督教神觀有三條明顯的判斷路線── 1. 共指同一位神(Ontological identity,本體論指涉同一位上帝) 2. 基督徒對神的描述存在嚴重偏差(Doctrinal deviation,教義偏離) 3. 偏差不等於拜偶像(Not idolatry) 本文詳細說明穆斯林神學如何理解基督徒所敬拜的上帝,以及為何他們認為「對象同一、理解錯誤」比「不同神」更符合邏輯與啟示傳統。 一、奠基處:伊斯蘭的上帝論(Tawhid,獨一)與啟示觀 一切討論必須從伊斯蘭上帝論開始。 伊斯蘭的上帝論核心為: 獨一(Tawhid) 全能(Qudra) 全慈(Rahmah) 啟示律法(Shari‘ah) 創造萬有(Khaliq) 審判之主(Malik Yawm al-Din) 穆斯林認為: > 猶太教與基督教都宣稱敬拜這位創造天地的獨一真主,因此在指涉(reference)意向上,對準的是同一神。 然而,穆斯林認為基督徒在理解這位神時,因著基督論、三位一體、神子身分等問題,使描述偏離獨一性的純粹性(Tawhid al-Asma’ wa’l-Sifat)。 這一點清晰寫在《古蘭經》中。 二、《古蘭經》如何描述基督徒的上帝? 《古蘭經》不是以宗教分類,而是以「獨一論」的純度來評價他者。 基督徒(Nasara)在《古蘭經》中被描述為: 1. 敬拜創造天地的真主(Allah)──肯定(共同核心) 2. 卻在神學描述上犯錯──否定(偏差) 1. 共同核心:基督徒敬拜創造天地的主 例如《古蘭經》29:46: > “我們所崇拜的和你們所崇拜的是同一位神。”(Ilahuna wa Ilahukum Wahid) 這是整本《古蘭經》中最清楚的聲明:「我們」與「你們」指涉同一位上帝。 2. 偏差描述:基督徒的理解有誤 《古蘭經》5:72-75 批評以下信念: 基督是上帝 三位一體(Trinity)是神性本質 瑪利亞具有神性(註:此為阿拉伯半島部分異端基督教...

米洛斯拉夫.沃爾夫(Miroslav Volf)《安拉:一位基督徒的回應》(Allah: A Christian Response)評介

回應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米洛斯拉夫.沃爾夫(Miroslav Volf)《安拉:一位基督徒的回應》(Allah: A Christian Response)評介 米洛斯拉夫.沃爾夫(Miroslav Volf)在《Allah: A Christian Response》(2011)一書中處理當代宗教政治最敏感、也最被誤解的問題之一──基督徒與穆斯林是否敬拜「同一位上帝」。 本書並非宗教對話的禮貌式文本,也並非模糊相異性的「宗教大同」宣言;相反地,它是一部在啟示神學、政治神學、人類學與倫理學交界之處所展開的精密論證,目的在於重新安排三大一神宗教的公共倫理架構,使之能兼容信仰堅持與公民共存。 沃爾夫以其特有的神學方法──從救贖史與十字架神學(theology of the cross)所延伸的倫理學視角──切入伊斯蘭與基督教的上帝論(doctrine of God)問題。他的動機來自南斯拉夫內戰的個人經驗:宗教差異經常被武器化,而神學若無法對此提供積極回應,它便已失職。 一、核心論題──基督徒與穆斯林是否敬拜「同一位上帝」? 沃爾夫提出的核心論點清晰而大膽: 若兩個宗教都指向宇宙唯一的至上者(the One True God),且其屬性描述存在顯著且本質性的重疊,那麼將對方所敬拜的神視為完全不同的神,反而會造成邏輯與神學上的困境。 1. 「指涉同一上帝」(referential identity)與「對上帝理解相異」(conceptual content difference) 沃爾夫區分了兩種層次: 指涉層次(reference): 若兩群體都指向宇宙的創造者與審判者,他們意向上(intentionality)對準的對象可能是同一位。 理解層次(conceptual content): 即便他們描述祂的屬性、行動、性格方式不同,兩者仍可能指涉同一神,而只是理解不同。 這是沃爾夫藉由分析語言哲學(特別是「指涉理論」reference theory)提出的論證基礎,使辯論不流於情緒或政治,而回到語意與邏輯層面。 2. 獨一神論(monotheism)的「共有核心」 他認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皆主張: 上帝是獨一(Only One) 上帝是創造者(Creator) 上帝是主權者(Sovereign) 上帝是其道德意志的啟示者,祂啟示了的律法與道路(Revea...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 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查爾斯•泰勒 (Charles Taylor)《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評介 現代性的宗教寓言、信仰感知的轉向與意義場域的碎裂 一、導論:現代性最大問題不是「不信」,而是「信的方式被改寫」 Charles Taylor(查爾斯・泰勒)是當代哲學界最具份量的思想家之一,橫跨政治哲學、宗教哲學、現代性研究與社會理論。《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 2007)是其思想成熟期的巨著,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研究宗教與現代性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傳統「世俗化理論(secularization theory)」主張: > 現代化 → 科學興起 → 宗教式微 這一論述由 Max Weber、Émile Durkheim、Peter Berger 等人(後者後期已反悔而承認世俗化並未導致宗教衰弱或滅亡,靈恩派/五旬節教派的大興旺就是證明)主導了二十世紀。 Taylor 則徹底推翻此圖像,指出: > 現代性不是宗教消失,而是宗教「可能性的條件」發生劇烈變化。 也就是說: 人不是不再相信上帝 而是 信仰不再是社會自然而然的背景,而成為個人的選項 信仰的可行性條件(conditions of belief)被改寫 Taylor 的核心命題在於「信仰有了競爭者」,而不是「信仰消失」。 這種診斷比我們常見的「宗教衰退」論法深刻、精準而多層。也因此,《世俗時代》不是講「宗教史」,而是講: > 人類意義感、超越向度、可居住世界(habitable world)如何從中世紀走到當代? 我們如何從一个“很難不信神”的世界,變成今天“一個很難信神”的世界? 這是泰勒用 900 頁大書要回答的問題。 二、三種「世俗」(three senses of the secular):對論辯框架的重新定義 Taylor 一開始就指出,世俗(secular)不是單一概念,而有三種不同的意涵。 Secular 1:去宗教化(de-religionization)的社會空間 這是最普遍的理解: 學校、法院、政府等空間不再由宗教掌權。 Secular 2:宗教參與度(信仰與實踐)下降(decline of belief and practice) 意即:去教會化、祈禱減少、神職人員影響力下降。 Secular 3:信仰條件改變(condition...

詹姆斯•賽爾 (James W. Sire)《別有洞天:基督徒與現代思潮之比較》(The Universe Next Door) 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詹姆斯•賽爾  (出版中文譯本的香港出版社譯為雅各•瑟尼 James W. Sire)《別有洞天:基督徒與現代思潮之比較》(The Universe Next Door) 評介 一、作者背景與學術地位 James W. Sire(1933–2018)是美國福音派重要的思想家與世界觀研究者,曾在 InterVarsity Press 擔任資深編輯,兼具文學、哲學與神學背景。他的研究興趣集中於世界觀(worldview)分析、文化思潮批判與基督教信仰的理性辯護。他的作品旨在幫助讀者理解不同思想體系的內在邏輯,並提供基督徒辨識當代文化與思想的工具。 Sire 的學術風格兼具理性與可讀性。他既能深入哲學問題,也能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呈現,讓一般大學生、基督徒信徒以及學術讀者都能理解。他對世界觀的研究被譽為“橋樑型學術”,既連結了哲學、文化研究,又對基督教信仰進行批判性解釋。 他的代表作《The Universe Next Door》首次出版於 1976 年,多次修訂,成為全球福音派學術界與文化分析的重要參考書籍。中文譯本《別有洞天:基督徒與現代思潮之比較》沿用了這一核心概念,意在揭示各種思想體系背後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二、出版背景與時代意涵 20 世紀後半葉,西方社會經歷文化震盪: 1. 後現代主義興起:懷疑絕對真理與大敘事,強調文化相對性與語言建構。 2. 東方宗教與新時代運動影響:印度教、佛教以及新世紀靈性進入西方,提供非傳統的宗教選擇。 3. 無神論與自然主義強勢:科學理性和物質主義挑戰基督教信仰的權威。 4. 大學生與青年的思想混亂:對意義、價值與道德的追問愈發迫切。 在此背景下,Sire 提供了一份系統性的世界觀地圖,幫助讀者理解各種思想體系的核心假設與邏輯結構,並用基督教有神論作為比較基準,分析其優勢與局限。 三、核心架構:七大世界觀問題 Sire 將世界觀定義為: > 一套對終極實在的基本假設,通常潛藏於意識之下,卻塑造我們的思想、行動與價值判斷。 他提出七個核心問題,作為分析每個世界觀的標準: 1. 究竟實在為何?(What is prime reality?) 核心問題:最根本、最終極的存在是什麼?是神、物質、意識還是虛無? 2. 外在現實的本質及其運作方式為何?(What is the natur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