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帝沈默(二):信仰、迫害與《沈默》的神學意義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當上帝沈默(二):信仰、迫害與《沈默》的神學意義 在這裡,主題從「天災中的沈默」轉向「人禍中的沈默」——特別是宗教迫害(教難)之中上帝的缺席感。這確實比天災更殘酷,因為迫害的施行者是人類本身,而上帝似乎依然沈默。 一、從天災到教難:更艱難的信仰試煉 天災往往被視為自然界的無情;而教難,即人類因信仰而遭受政府或社會的系統性迫害,則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殘酷。對信徒而言,這比地震或瘟疫更難承受。因為天災沒有主謀,而迫害有手、有眼、有劍──而上帝似乎什麼也沒做。 聖經中雖有信仰受迫的先例:但以理被丟入獅子坑,三個希伯來少年被丟入火窯,早期基督徒被羅馬帝國獅子撕裂。這些故事的結尾多半是「上帝拯救了他們」,信仰獲得勝利。然而,真實歷史卻多殘酷得多──無數人被燒死、被絞刑、被流放,而上帝並未伸手救援。 正如日本天主教作家遠藤周作在小說《沈默》(1966)中所提出的那個令人不安的質問:「上帝啊,你為什麼沈默?你在沉默中到底做了什麼?」 二、日本的教難:血的見證與信仰的崩塌 十六世紀末,日本在葡萄牙與西班牙傳教士的努力下,已有數十萬人皈依天主教。長崎一帶甚至形成堅強的信徒社群。然而,隨著德川幕府統一日本並推行鎖國政策,基督教被視為外來威脅。從 1612 年開始,幕府頒布禁教令,迫害延續兩百多年。 信徒被迫在十字架上受刑、被燒死、或被迫踩踏聖像(踏繪),以證明棄教。許多神父選擇殉道,但也有不少人因長期拷問、身心崩潰而背教。 遠藤周作正是從這一段歷史中,寫下《沈默》的故事:年輕的葡萄牙神父羅德里格斯遠渡日本,尋找失蹤的導師費雷拉,卻親眼見到信徒被逼迫至死。上帝沒有干預,也沒有奇蹟。最後,羅德里格斯也被迫踩踏聖像。 三、背教者的靈魂:信仰失守還是信仰轉化? 《沈默》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遠藤周作拒絕用殉道者的勝利來安慰讀者。他描寫的是信仰的崩塌、上帝的缺席、以及人心的破碎。當羅德里格斯在牢中聽見信徒受折磨的慘叫,他終於明白:「我的踩踏,不是因為我不再愛你(上帝),而是因為我愛你。」 這是一種極複雜的神學思考:他背教的行為,反而是為了讓別人不再受苦──他以自己的靈魂換取他人的生命。遠藤讓上帝在小說結尾「悄悄地」說出一句:「我一直在你身旁,雖然我沈默。」 這樣的信仰不是勝利的信仰,而是破碎的信仰。它承認人性會軟弱,信仰會動搖,但上帝仍在沈默中同行。 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