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高等批判(歷史批判)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聖經的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是聖經學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領域,其目的是探索聖經文本背後的來源、作者、成書過程、文學結構與歷史背景。它不專注於字詞異文(這是低等批判的範疇),而是深入研究聖經「是怎麼寫成的、誰寫的、為何而寫、在什麼時候與情境下寫的」。







  第一篇 

一、       何謂「高等批判」?

**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19世紀歐洲學界對聖經進行歷史性與文學性分析的統稱,包含數種互相關聯的方法,其主要問題意識是:

聖經的每一卷書是否真為傳統所說的作者所寫?

聖經文本是否是多種資料的編輯成果?

這些文本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否真實發生?

背後的神學與社會背景為何?

這門學科的研究不以信仰正統為前提,而是採用歷史-批判方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探討聖經的來源與發展。

二、高等批判與低等批判的區別

比較項目         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                低等批判(Lower Criticism

關心對象        聖經的來源、作者、歷史背景                抄本異文、原文還原
方法                來源批判、形式批判、編輯批判等        手稿比對、語言校勘
舉例                創世記是否由JEDP四來源合成?           創世記某詞是否拼寫有異?
問題意識        誰寫的?何時寫的?為何寫?                哪個字是原作者所寫?

三、高等批判的主要方法與分支

1.來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


探討聖經某卷書是否來自多個不同的書寫傳統或資料來源。

例:摩西五經的JEDP理論(文獻假說)

J:耶和華(YHWH)為神名,文風具人性化(anthropomorphic


E:稱神為以羅欣(Elohim),來自北國以色列


D:申命記傳統,神學風格強烈,屬南國猶大


P:祭司傳統,重視禮儀、家譜、會幕細節


這一理論認為,摩西五經是由不同時期、作者與神學取向的文獻編輯而成。

2.
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

探討聖經中的文學單位(如比喻、詩歌、律法、神蹟故事)在口傳階段的原始形式及其社會功能。

例:馬太福音中的登山寶訓

哪些是早期耶穌言論的「格言型」傳統?

哪些是在教會中為教育用途加上去的編輯連貫?

3.編輯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

研究編輯者如何選取與組合來源資料,表達特定神學意圖。

例:四福音的比較

馬可福音較短直率,馬太與路加有意增補。

路加強調普世救恩,馬太強調彌賽亞為猶太人應許的實現。

4.文學批判(Literary Criticism


分析聖經的敘事結構、修辭技巧與角色描寫。這是一種較新的高等批判取向,不完全否定信仰面向。

例:撒母耳記中大衛形象的塑造

如何透過情節安排、對話與角色對比,建立「理想君王」形象?

5.傳統批判(Tradition Criticism


探討聖經中特定傳統(如出埃及、聖約、智慧)如何被保存、重述並形成文獻。

四、高等批判的成果與爭議

學術貢獻

1.破除對聖經文獻的單一、原子化認識,揭示其複雜成書過程。


2.幫助理解文本背後的歷史處境與神學演變。


3.推動現代聖經譯本與註釋書更深入的歷史分析。

信仰爭議

保守神學認為高等批判質疑摩西、保羅、彼得等傳統作者權威。

對「聖經無誤」或「逐字啟示」形成挑戰。

某些高等批判者過度否定神蹟與神學,使聖經淪為單純文獻分析對象。

五、具代表性的研究例子

1.創世1章與2章的矛盾?


1章:創造順序為植物動物人(男女同時)


2章:亞當 → 植物動物夏娃


來源批判者認為這兩章來自不同傳統(PJ來源),後來被編輯者結合在一起。

2.以賽亞書是否出自同一人?

傳統:以賽亞一人所寫。

高等批判:至少三部分:

第一以賽亞(1–39章):公元前8世紀

第二以賽亞(40–55章):巴比倫被擄時期

第三以賽亞(56–66章):歸回後期

理由包括用詞變化、神學觀點差異、歷史處境改變。

3.新約四福音何以敘述不同?


三本共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 馬太、馬可、路加)有高度一致性,被認為彼此依據而寫。

馬可為最早寫成,馬太與路加參考馬可與Q資料來源。

約翰福音神學獨特,結構不同,被認為是獨立發展的傳統。

這稱為「共觀問題」(Synoptic Problem),由來源與編輯批判深入探討。

六、當代觀點與信仰平衡

高等批判不是摧毀信仰,而是對信仰傳統更誠實與深入的探究。

近年許多神學院與信徒學者嘗試將歷史批判與信仰神學整合:

沃爾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強調聖經的神學詩性與社會性功能。

詹姆士桑德斯(James A. Sanders):提出「聖經是共鳴文本」,強調多層意義。

教宗本篤十六世(Joseph Ratzinger):肯定批判方法的價值,同時指出其信仰界限。

七、結語:真理不怕考驗

聖經的高等批判是一門思想開放、方法多元、歷史敏感的研究領域。它要求讀者從傳統信仰走入文獻背後的歷史現場,學會提問、比較、反省,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聖經的多重聲音。

「信仰若是真理,就不該害怕歷史批判的光照。」

第二篇

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是對聖經文本進行學術分析的一種方法,聚焦於其歷史、文学和文化背景,以探究文本的來源、作者、編輯過程及歷史真實性。它不同於低等批判(Lower Criticism),後者主要關注文本的抄本、版本和語言細節。高等批判起源於18世紀啟蒙運動,隨著理性主義和歷史批判方法的興起,特別在19世紀的德國學術界蓬勃發展。


高等批判的主要面向

來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

探究聖經各卷的來源和組成。例如,舊約《摩西五經》(Torah)被認為不是單一作者(傳統上認為是摩西)所寫,而是由多個來源編輯而成,如J(雅赫威派)、E(以羅欣派)、D(申命記派)、P(祭司派),這就是著名的文獻假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

新約中,學者研究福音書的來源,提出兩源假說(Two-Source Hypothesis),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的福音書,《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依賴馬可及一個假設的「Q來源」(Q Document)。

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

分析聖經中的文學形式(如詩歌、預言、寓言、律法、福音故事等)及其在口傳傳統中的功能。例如,新約學者研究耶穌的教導如何在早期教會的口傳中形成。

編輯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

關注編輯者如何選擇、修改或組織材料以表達神學或意識形態觀點。例如,分析《馬太福音》如何改編《馬可福音》的內容以適應其讀者群的需要。

歷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cism):

探討聖經記載的歷史真實性,區分哪些事件可能真實發生,哪些可能是神學或文學建構。例如,學者質疑出埃及事件的歷史規模,或研究耶穌生平的歷史真實性。

高等批判的特點

學術性:以科學方法研究聖經,強調客觀性和歷史背景,而非僅從信仰角度解讀。

爭議性:高等批判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點,如聖經無誤論(Biblical Inerrancy),因此在保守派宗教團體中常引起爭議。

跨學科:結合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比較宗教和古代近東文化研究。

主要學者與影響

尤利烏斯·威爾豪森(Julius Wellhausen):提出文獻假說,影響舊約研究至今。

赫爾曼·貢克爾(Hermann Gunkel):開創形式批判,強調口傳傳統。

魯道夫·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新約學者,提出「去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主張剝離福音書中的神話元素以理解其核心信息。

對華人基督徒的意義

在華人基督教圈,高等批判可能較少被廣泛討論,因其學術性質和對傳統信仰的挑戰。然而,它為深入理解聖經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提供了工具。例如,明白《創世記》的文學形式有助於區分其神學信息與現代科學的關係。此外,高等批判也促進了跨信仰對話和對聖經的多元解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三大一神論宗教簡明版 猶太教 伊斯蘭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