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 不要再亂翻譯了
【教派源流與關係】 【神學基本概念】 【聖經的由來】 【基督教與猶太教和伊斯蘭的基本異同】
***台灣與宗教有關書籍翻譯錯誤多 原因是不具備宗教常識與知識
宗教文盲與文化白癡不要搞宗教翻譯好嗎?別作孽了!
在大學人文與社會學科系所與博雅和通識教育上,台灣應該開設林林總總的基礎知識課程,並鼓勵學生多多跨學科跨領域。
在台灣,包括教會領袖、牧師與教友,很多人對基督教、基督新教、基督舊教、天主教、東正教、英國國教、改革宗、抗議宗、誓反派、再洗禮派(重洗派)、信義會、路德會、聖公會、喀爾文會、長老會、浸信會、門諾會、貴格會、神召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等名詞的含意不清楚。
沒有興趣,可以不用理解。但是,要翻譯宗教相關書籍,就一定要理解。不了解特定學科與領域知識,以為查查字典與維基中文百科就可以翻譯者,是翻譯界專業智能與職業道德比較低落的,其譯作有很多不正確與不適當的地方。台灣出版社推出的與宗教有關的譯本品質普遍低劣,譯者、編輯、審定都無知無能無德,建議讀者杯葛拒買。讀者可在筆者的幾篇網誌看到翻譯錯:
1.特爛譯本《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宗教傳統》挑戰翻譯書 書評書介 優質英文原著被惡搞
2.沉默(優質深度歷史小說)的特爛中文譯本出自台灣權威的日本文學博士教授 書評書介與翻譯糾錯改正
3.東方主義 中譯本鬧大笑話 博士碩士翻譯 大博士大學者大教授審閱校訂 一蹋糊塗
4. 翻譯研究所博士+知名大出版社合作為何出版品質這麼爛的中譯本
5.《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中譯本品質低劣,不懂宗教且尤其不懂伊斯蘭居然翻譯此書
6.錯譯亂譯的《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奧斯曼的黃粱夢》與書介書評
具備宗教相關知識,有助了解並翻譯西方乃到世界各地的政教衝突、宗教戰爭、教派紛爭,以及基督教在生命倫理(bioethics,墮胎、代理孕母、安樂死、同性戀……)的長期爭議與抗爭的前因後果。
台灣幾年前出現的『信心希望聯盟』是基督(新)教保守教派的反同組織,『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則是跨宗教的反同組織,簡稱『護家盟』。這類具有宗教色彩的團體,把西方世界數百年或數十年來在生命倫理上的抗爭引進台灣,在反同之後,極有可能再進行反墮胎運動。
基督教
我們最好釐清一些有關基督教的概念與名稱的定義,以免混淆不清,搞到爆腦傷肝仍是不懂。
基督教(Christianity)就是信仰『耶穌基督』(Jesus Christ)的宗教,基督徒(Christian)就是指 Christ 的信奉者或追隨者。Christ 這個字出自希臘文,原意為『受膏抹者』(the anointed one),在猶太人儀禮與習俗上就是指『被揀選者』、『被派任者』;在基督教的意義就是指『被揀選來當贖罪者』、『被揀選來當救世主者』。
『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RCC,羅馬公教、羅馬大公教會)是 Christianity 底下的一個教派,不是與 Christianity 別異的另一個宗教,其信徒是 Catholic Christian(天主教會基督徒);『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EOC,東方正統教會)也是 Christianity 底下的一個教派,並非另一個宗教,信徒是 Orthodox Christian(東正教會基督徒)。
相對於 Christianity的其他宗教(religion)信仰與(faith),是猶太教(Judaism)、伊斯蘭(Islam)、佛教(Buddhism)、印度教(Hinduism)、錫克教(Sikhism)、道教(Taoism)、神道教(Shintoism)……。
抗議宗諸多教派(Protestant Churches,PC)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風潮中,抗議天主教腐敗而出現的新教派;除了抗議宗之外,還有改革宗、歸正宗、抗羅宗、誓反派等稱號,比較通行且不會混淆的名稱是『基督新教』或『新教』。
台灣的『基督教』信義會、浸信會、長老會、公理會、衛理公會、貴格會、門諾會……教派,都是基督教大招牌底下的『基督新教』底下的教派。台、中、港、澳、日、韓、越對『基督教』一詞的指涉混亂,就是把 Christianity 和 Protestant Churches 搞混了;天主教徒、東正教徒、新教徒都是基督徒(Christian)。
從草創到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基督教草創時期受到嚴厲迫害,信徒不見容於猶太教,又因為不願意敬拜被視為『神』的羅馬帝國皇帝,而處處受到打擊。由於基督徒的確有別於一般人民,恪守敬神愛人宗旨,又有大批信徒寧可殉道也不改教,而在帝國內部造成一波波的衝擊與震撼。西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宣布基督教合法化,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時更進一步制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基督教早期在巴勒斯坦、敘利亞、土耳其、亞美尼亞、埃及、阿爾及利亞、衣索匹亞、希臘、義大利等地區都有教會。比較有名的教會中心,也就是教區的領導,集中在耶路撒冷、安提阿(Antioch)、以弗所(Ephesus)、帖撒羅尼加(Thessalonica)、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希波(Hippo,即現今阿爾及利亞的港市阿拿巴 Annaba)。
Cathedral/Church/Chapel三個字如何區分
基督教中實施教區制的教派,譬如天主教與新教的聖公會(AnglicanChurch,Church of England,英格蘭教會、英國國教派),教區當中的『主教座堂』稱為 cathedral,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民生西路靜修女中旁邊。cathedral 也常被譯稱『大教堂』,若指的是地位大,尚可通融,若指的是建築較大,就不一定正確。台北市新生南路的聖家堂雖然又大又漂亮,卻不是 cathedral,而只是一般神父牧養信徒的崇拜場所,就是教會或教堂(church)。另外,不論建築物大小,只要是隸屬於機關團體學校的教堂、禮拜堂,稱為 chapel;台灣有些英漢字典解釋為『小教堂』是完全無知,東海大學著名地標 Luce Memorial Chapel(路思義敎堂)一點都不小。
猶太教的禮拜堂稱為『會堂』(Synagogue);伊斯蘭的聚禮處稱為『清真寺』(Mosque)。
筆者看過的白癡博士翻譯是把會堂譯成『教堂』和『猶太廟』,把麥加大清真寺譯成『麥加大教堂』。高學歷的白痴的確比低學歷的白痴更加白癡!參見
台灣作家著作《嫁禍、驅逐、大屠殺:求生存的猶太歷史》 有很大改善空間
教宗由來
原本各教區主教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羅馬教區恰好是羅馬帝國首都所在,而且據傳耶穌的大使徒彼得(Peter,天主教中文聖經譯稱『伯多祿』),以及使基督教得以一路傳揚到土耳其、希臘、義大利的使徒保羅(Paul,天主教譯稱『保祿』),都因為不停傳教而致先後被釘十字架或斬首殉道於羅馬,所以慢慢各地都以羅馬主教為尊,並使他晉升為教宗(Pope)而成為基督教的代表與領袖,使徒伯多祿(彼得)也被追封為首任教宗。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6 章 13-19 節,被引述來合理化追封彼得為首任教宗,也把羅馬教區領袖地位高於其他教區正當化。
(新教和合譯本)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有興趣研究者可比較新教各種中文譯本,以及天主教思高譯本。
以羅馬為中心的基督教是統一的團體與社群,以梵諦岡為總部,以教宗為耶穌基督在人間的代表,稱為基督教『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羅馬公教、天主教)。 Catholic 原意是普世的、大公無私的、總括的、含概一切的。
教義教規禮儀制度 從混亂到統一
基督教早期的教義、教規、禮儀、制度並沒有統一,各個教區都不同,原因是聖經的舊約與新約正典到底要收納哪些書卷,並認定哪些書卷是偽作而必須刪除,一直拖延到西元 393 年的『希波宗教會議』(the Synod of Hippo),還有在西元 397 年和西元 419 年分別舉行的兩次『迦太基大公會議』(the Ecumenical Council of Carthage,簡稱 Council of Carthage)才定案。
Ecumenical 的意思是普世、全域、大公,各教區都有主教或代表可以参加的。
有了公定本的聖經,還是沒有辦法統一基督教信仰內容,因為聖經中的文字與敘述,以及神話與傳奇,還有比喻和故事,都必須經過詮釋(類似憲法的釋憲),若詮釋不同則信仰內涵就有別異。
對耶穌身分與地位認定紛歧
造成紛爭與分裂的主因,是對耶穌的身分地位的認定。源自亞伯拉罕 (Abraham,在伊斯蘭則稱為易卜拉辛 Ibrahim) 的統一的獨一神教 (monotheism) ,後來分裂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就是出於對耶穌的認同差異。基督教內部出現許多所謂的『異端邪說』,基本上也是出於對耶穌的認定有別。
猶太教認定耶穌是偽冒的彌賽亞(救世主),要搞革命推翻猶太教祭司領導階層和羅馬帝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他們認定耶穌是個宗教犯兼進行猶太獨立運動的政治犯,因而被當局以十字架釘死。
猶太人認為,耶穌門徒盜走耶穌屍體,然後誆稱空塚乃耶穌復活證據,根本是宗教詐騙集團。部份猶太人認定,基督教的反猶思想嚴重,要歸因於保羅的很多言論,新約聖經的《使徒行傳》和保羅致各教會書信都可以找到證據。伊斯蘭認定,與耶穌生平事跡有關的新約聖經四福音(穆斯林稱之為《引支勒》)是偽造的。
基督教認定耶穌是救世主,是上帝之子,以『道成肉身』(kai ho logos sarx egeneto,Incarnation)降世人間,代替人類作為犧牲,被釘死流寶血為人類贖罪,而使人類得以和上帝修好;耶穌死而復活升天,而且在末世將必再臨 (Second Coming) 。
伊斯蘭認定耶穌 (古蘭經的譯名是『爾撒』)是個好人、上帝差派的使者與先知,但身分地位比穆罕默德還低,而且耶穌沒有被釘死,更沒有復活升天。耶穌只是重傷昏迷,他獲救後經過長期療養,痊癒後與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 Mary the Magdalene, Mary of Magdala)結婚生子,隱姓埋名到遙遠地方過著平凡的生活。
基督信仰內爆與分裂
有關耶穌的身分地位的認定差異,不僅造成基督教外爆,也激發出內爆與分裂(Implosion and Schism)。
有關『 基督論』(Christology) 的探討,從早先民間的耶穌言行錄、耶穌軼聞,乃至聖經中提到耶穌生平的的四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福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些敘述分別寫於耶穌離世之後 40-100 年間,只能算是二手資料,無任何作者是與耶穌同世代的親眼見證者。
各式各樣的神學論點或遐想都出現:
耶穌是神也是人、耶穌是神不是人、耶穌是人不是神、耶穌是半神半人、耶穌非神非人而是幻影、耶穌在世是人但復活升天後成神、耶穌在世是神但一被釘上十字架就變成人而與凡人同悲同朽、耶穌是上帝領養的凡間嗣子、耶穌是大天使米迦勒(Michael)的變形化身…。一大堆說法,搞得教會天翻地覆,信徒無所適從。
『羅馬大公教會』為了解決這些爭議,就召開大公會議(the Ecumenical Council,簡稱 the Council),由各個教區派出代表各自陳述己身立場,進行討論與辯論,並進行最後表決。然而,操控大公會議的實際上是羅馬帝國皇帝,在該走的形式過程結束後,結論其實都是皇帝依其帝國統治之需要而裁決的。
早期比較有名的是西元 325 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First Council of Nicaea),結果就是基督教著名的《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那是一份綜合性的信仰表白。
其實,在基督教尚未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前,就有博學深思的教父寫下《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神學用語令人爆腦
但是,這些信仰告白都沒有辦法達到統一信仰內容與意涵的作用。大公會議的召開,導致各教區代表與各學派神學家以抽象思考方式發明一些專門概念用語,而這些措辭用語根本在聖經裡面完全找不到。
譬如:原罪(original sin)、三位一體 (Trinity)、三位一體論(Trinitarianism)、二位一體論 (Binitarianism)、一位一體論 (Unitarianism)、成神論(Theosis)、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ism)、基督二性論(Dyophysitism)、二性合一論 (Miaphysitism, Henophysitism)、基督一志論(Monothelitism)、神格唯一論(Monarchianism)、形態神格唯一論(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Modal Monarchism)、聖父與聖子同質論(Homoousios)、基督神人二性連接論(Sunapheia)、基督的人性和神性位格合一論 (Hypostatic Union)、和子論(Filioque)…等等。
這些詞彙用語與概念只會使人爆腦,有聽沒懂,再聽還是不懂。對於用理性無法參透的語彙、概念、事物、事件,基督教慣常稱之為『奧秘』(Mystery),而且還說那是超乎理性的,只能藉由『聖靈感動』而體會並領受。不過,有些自由派神學家與信徒則認定『奧秘』之說不是『超智』,而是極端『反智』(anti-intellectual)。
耶穌的神人二性 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迦克墩大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是公元 451 年在迦克敦(君示坦丁堡附近小古城)舉行的第四次大公會議。此會議産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是二又是一』: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另外,有關聖靈論 (Pneumatology )的神學争議,定調為『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天主聖三一』;新教的用詞用語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是三又是一』。 Pneumatology 源自希臘文, Pneuma 字面意思是「風」、「空氣」、「氣息」,再延伸為「精神」、「靈」、「靈魂」。
聖經有幾處經文把聖靈描述為像風吹動 :
舊約聖經以西結書37章9節 :『主對我說:人子啊,你要發預言,向風發預言,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氣息啊,要從四方(原文是風)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3章8節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新約聖經使徒行傳2章2-4節:『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
太平天國的聖經
清朝中末期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於開國初年就有聖經:《舊遺詔聖書》(舊約)和《新遺詔聖書》(新約)。 經過學者考證,太平天國用的聖經就是郭實獵牧師的譯本;郭實獵的德文原名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另有其他漢字譯名郭士立、郭士利、郭實烈、郭施拉等,他是普魯士來的傳教士,通熟德、英、漢、閩、粵、潮、客多種語言。
太平天國聖經約翰福音3章8節:『風任意而吹、可聽其聲、惟不知何來、何去.凡由聖神而生者、正如是也。』太平天國軍旅中給士兵『講道理』(傳道、要求信賴天父天兄剿滅清妖的政治思想工作)時,聖靈被稱為『聖神風』。迦克墩大公會議禁止並驅逐異端
『基督的神人二性是二又是一,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這是正統教義。任何教會或個人若不接受奉行,就會被判定為異端。
迦克墩大公會議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迦克墩信經》(Chalcedonian Creed),同時鞏固了羅馬主教身為教宗的優越權威地位。異端要被『破門、絕罰』(Excommunicatio),開除教籍,並禁止傳教。
有幾個教派就這樣與羅馬大公教會決裂,但他們有的留在自己的地盤繼續存活至今,有的則遠離歐洲而向亞洲進發,在其他帝國領域傳教。
老東方正統教會
這一批分裂出來的教會稱為『老東方正統教會』(Ancient Oriental Orthodox Church,OOC),包括全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宗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 of All Armenians)、埃及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衣索匹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
埃及科普特正教會迄今依然興盛,並未因為七世紀崛起的伊斯蘭而衰微,其信徒現在佔埃及人口一億中的 10%。
東方亞述教會另稱『聶斯托里教會』(Nestorian Church)或東方教會(Church of the East)或敘利亞教會(Syrian Church,Church of Syria),他們進入西亞、波斯(受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禮遇,以對抗羅馬帝國)、印度,還有支那地區的大唐帝國,並在大唐取個特別的漢名為『景教』。西安碑林的『大秦(羅馬)景教流行中國碑』就是歷史鐵證。
蒙古克烈部,亦即忽必烈母親唆魯禾帖尼源出的部落,就以基督教東方亞述教會為信仰;忽必烈弟弟旭烈兀受母親宗教信仰影響很大,他建立的伊兒汗國一開始的國教就是基督教東方亞述教會,到第八任汗王完者都時代才改為伊斯蘭。
不少華人基本教義派(華人神學界稱為基要派、福音派、靈恩派)的基督徒閱讀中國史時,發現大唐帝國的『景教』甚感興奮。他們無知犯白癡,按照這些人的信仰,景教是基督教所謂的『異端』而非正統信仰。異端傳到支那的唐國,有什麼好興奮的。
天主教獨大與腐敗
西羅馬帝國於西元 476 年滅亡後,基督教的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成為西歐僅存具有大一統勢力的組織。盡管天主教致力於教化攻滅西羅馬帝國的野蠻民族,使他們歸信基督,但是由於教權獨大,而使得天主教在中古時期(約西元 476-1500年)因為享有過多權力而腐化。
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 Byzantium)有很多天主教會,他們位於東方,原本就有一些異於西方的思考模式與文化組態,而且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不服梵諦岡的權威。他們對羅馬教廷的信任愈來愈低,終於在西元 1054年因為對聖經關鍵句子的見解差異過大,引發爭執而相互宣布把對方破門、絕罰,公開決裂。
東正教由來
在東羅馬帝國原本的天主教會,在與梵蒂岡絕裂後改稱自己為『東方正統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EOC),就是台灣習稱的『東正教』。此教派與前述的『老東方正統教會』有別,請避免混淆。
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教廷所在,並設立『牧首』(Patriarch)與羅馬教宗對抗。
東正教勢力龐大,遍及東歐、巴爾幹半島、俄羅斯、小亞細亞、西亞;俄羅斯正教、烏克蘭正教、塞爾維亞正教、羅馬尼亞正教、保加利亞正教、阿爾巴尼亞正教、希臘正教,都屬於這個教派體系。
另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東儀天主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ECC) ,儀式採用東正教但在行政上屬於天主教,遵奉梵諦岡權威。黎巴嫩的馬龍派教會(Maronite Church)是這個教派的一支。
羅馬神棍與淫窟
這次的大分裂,還是沒有使權力薰心、貪污腐化、大肆淫亂的羅馬教廷檢討反省,反而是發動十字軍東征聖戰,使西歐信徒注意力轉移,專注於與穆斯林作戰,以爭回聖地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多次以失敗收場,使教廷權威更形低落,而不少神職人員的貪財好色,上至教宗、主教,下至一般神父,都有公然犯戒的醜事,把神職人員必須『守獨身、安貧、服從』的清規忘得一乾二淨。
有幾位教宗和大批大主教與主教擁有情婦,並有私生子女。當他們要分封肥水豐厚的職位給私生子時,刻意偽稱他們是外甥、姪子,因而就出現了源自拉丁文的一個奇妙字彙 nepotism ,意指『用人唯親、裙帶主義』; nepot 在拉丁文就等於英文的 nephew。
贖罪券
最嚴重的腐敗,就是教廷和各區主教以募集建築特大教堂經費為名義,肆無忌憚販售『贖罪券』(Indulgence)。 這已經是嚴重違反教義、教理、教規的行為,何況有些營收款項的流向不明,可能都被神職人員私吞。
當時很多高層神職都是靠賄賂教宗而得到派任,所以不少神職人員藉著販售贖罪券派騙取款項,以便進貢給教宗而取得一官半職。
『銀幣叮噹落進箱底,靈魂雀躍跳出煉獄』,贖罪券的理論認為耶穌和聖徒有多餘的功德,教會有權力釋放給其他信徒,為他們代贖那些非永恆的罪罰。『煉獄』(Purgatory)是信仰與行為不完全合乎教義之信徒死後暫居的地方,在那裏接受暫時的懲罰,等待煉淨以後才得上天堂。贖罪券在那個時代成為教廷的重要經濟來源。
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
修道僧兼神學家兼聖詩作曲家馬丁路德,對當時的情景極為憤怒,因為上帝設立的教會變成了賊窩匪窟,因為原本要教導信眾倫理道德的神職人員,居然本身就是作奸犯科、腐敗邪淫之人。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大門貼出『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 or Disputation on the Power of Indulgences),列出反對贖罪券的95條論點,要求進行辯論争個是非黑白。
2017年是宗教改革 500 周年紀念,路德會重鎮的北德地區和北歐諸國,當年年初就陸續展開許多相關活動,直到10月31日以最高潮收場。(2017年,台灣知識界與出版界關注的是俄羅斯共黨革命100週年,少有人提及宗教改革500 周年。視野太窄!讀書太少!)
95 條的核心論點:
一、人類得到神赦免的唯一途徑是悔改,贖罪券僅能贖買從人來的懲罰,不能贖買人在煉獄中所受的刑罰,因為那是神所加的刑罰,教會法規或者教宗無權減免;
二、贖罪券不能換取耶穌和聖徒的功德來減免刑罰,反而會助長發行人與經手人的貪婪,引發大眾對教宗的蔑視,贖罪券是對信徒進入天國的虛假的平安保證。
95 條的第1條和最後1條這樣寫著:『當我主耶穌基督說「你們應當悔改」時,衪的意願是希望信徒們畢生致力於悔改』;『唯有經歷各種苦難,而不是虛假的平安擔保,才能有把握進入天國。』 就這樣,馬丁路德引爆了『宗教改革(Reformation)。
喀爾文
馬丁路德之外,另有來自法國的神學家喀爾文(John Calvin)在瑞士日內瓦推動宗教改革,而其門生又把改革大業帶到捷克、荷蘭與蘇格蘭。
追隨馬丁路德的教會稱為『路德會』或『信義會』(Lutheran Church);聽從喀爾文教導的教會一開始時稱為『喀爾文會』(Calvinist Church),後來則依喀爾文所強調的『由長老治理教會』而有『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的建立,也有強調喀爾文所提的『會眾自治』而成立『公理會』(Congregational Church,英文原意就是『會眾教會』)。
亨利八世 英格蘭教會 英國國教
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 (Henry VIII) 因為教宗拒絕批准他離婚另娶新歡宮女,一氣之下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自創『英格蘭教會』、『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Anglican Church,在台灣習稱『聖公會』)。英格蘭國王自任該教派的塵世領袖,以坎特伯里(Canterbury) 大主教為該教派的精神領袖。這是把教權從羅馬轉移到倫敦,由國王自任教會領袖。
筆者認為譯稱英格蘭教會或聖公會比較沒有争議,譯為英國國教則有疑問。宗教改革時期,蘇格蘭也是獨立國家,有自己的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屬於長老會體制,迄今依然強健。所謂的 United Kingdom (UK,聯合王國)是18世紀初才開始的,但是英格蘭教會與蘇格蘭教會沒有主從隸屬關係。
自1534年亨利八世排除羅馬教宗對英格蘭教會管轄權起,到1680年光榮革命為止,英格蘭由於各任國王的信仰不同,而在新教與天主教之間來來回回折騰。宗教使國家認同分裂並爆發王位繼承戰爭,為了終止惡鬥,1707年聯合王國成立而制定的王位繼承法排除天主教徒繼任國王的權利,規定國王必須是基督新教聖公會信徒。
如果英國國教指的英國是16世紀宗教改格時期的英格蘭國(England) 就無疑惑,若以為英國指的是 UK就錯了。這種 England 和 UK傻傻分不清楚的情況,在台灣很常見,譬如世足賽有舉著白底紅十字聖喬治旗的英格蘭隊,沒有舉著米字旗的英國隊,但是台灣媒體常常搞錯。台灣是井底蛙的天堂,是高學歷低學力的白痴大本營。
Protestant Churches一直分裂下去
從天主教分裂而出的這三大教派,都是因為抗議 (protest) 天主教的作為不當與腐化墮落而產生,所以有一個含括性的名詞 Protestant Churches (PC,在中文有『抗議宗教會』、『改革宗教會』、『誓反派教會』等翻譯)來統稱這些教會。
這些教會就是所謂的『基督新教』,他們志在除去天主教會所添加的人為、偽劣、違背信仰的內容,回到『真正的基督教會』。
大分裂局面出現的惡果就是一直分裂下去,後來就陸續出現浸信會、門諾會、貴格會、衛理公會、神召會、安息日會、真耶穌教會、四方教會、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無限分裂且繁衍的結果,是目前全世界約有 2000個大大小小的宗派 (Denomination)、別派 (Sect) 和神祕敬拜團體 (Cult)。
美國各教派於南北戰爭期間,因為對解放黑奴意見不一而分裂,譬如美國浸信會就分裂出美南浸信會。由於對白人實施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正反態度不一,南非各教派也分裂。
再洗禮派
在歐洲大陸,基督新教路德會與天主教會之間,不只有宗教立場與聖經詮釋上的對抗,還有政治與軍事衝突,造成大批傷亡。可悲的是,路德會地區分裂出『門諾會』等『再洗禮派』(Anabaptism,重洗派、重浸派)時,路德會進行鎮壓,也殺了一大堆人。
再洗禮派主張嬰兒洗禮無效,接受洗禮的前提是受洗者自覺地渴望接受所應許的恩典,以及承擔感恩的義務,而嬰兒沒有這種認知能力。他們認為嬰兒長大成人至心智成熟,才能選擇受浸成信徒。因此,『再洗禮派』教會主張他們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會』,而路德會、喀爾文教會、英格蘭教會認可嬰兒洗禮,都是假教會。
基督教 基督新教
不過,不論如何分裂、增殖、繁衍,只要是從宗教改革的三大派而再分出的小教派,都一律納入 Protestant Churches 這個用語。其實,這就是台灣習稱的『基督教』,但是因為很多人搞不清楚天主教與東正教事實上也是信仰耶穌基督的教派,在英文裡也屬於 Christianity 這個大招牌所涵蓋的範圍,所以我們就把 Protestant Churches 稱為『基督新教』,以示差別。
基督新教不承認天主教教宗是耶穌在人間的代表,也排斥『教宗無誤無謬論』(Papal Inerrancy and Infallibility)的教會傳統,並廢除聖母瑪利亞崇拜,還認定天主教聖經中的近二十卷是次經而刪除之,而且將天主教七項聖禮大大縮減為兩項,只剩下聖餐禮和聖洗禮,接著開放神職人員結婚。
基督新教認定『萬民皆祭司』,信徒不用透過神職人員就可以和神直接溝通,並自行閱讀聖經,而有個人的領受、體驗、感念、詮釋,以及贖罪蒙恩得赦免。
清教徒運動 Puritanism
馬丁路德與喀爾文是出於神學理念與教義教理,而和天主教決裂,所以這兩個系統的新教教會所呈現的面貌,與天主教截然不同。
英國國教的成立主因是國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所以除了教會領袖變更之外,教義、教理、教區、儀式、神職人員服飾與位階各方面,都幾乎還是天主教的面貌,於是就出現了『清教徒運動』(Puritanism),希望把英國國教變得更清澈與聖潔。
台灣的梁實秋掛名編修的英漢字典把 Protestantism 說成清教主義,把Protestant 說成清教徒,是嚴重錯誤,但是有不少無知譯者與作者迄今仍然這麼亂譯亂寫。
有華人學者作家的著作大談特談『清教主義』,結果內容不是Puritanism,而是Protestantism,這是一隻很大的井底蛙。出版不少另類詮釋歷史好書的○旗出版社,不幸就有一本;把 Protestantism搞成『清教主義』並非有創意的另類詮釋,而是錯誤認知。
清教徒的這種改革要求引爆十七世紀中葉的清教徒革命,身為英國國教教主但統治無能卻又殘暴的查理一世(Charles I)兵敗被俘,經過審判後被處以斬首之極刑。
社會革命 階級革命
馬丁路德親眼目睹宗教改革引爆的德意志『農民戰爭』,那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地區一場於1524年爆發,且迅速蔓延到其他地區的農民叛亂(起義),直到1526年才被撲滅。
馬丁路德一開始支持農民,後來卻改變立場而力挺貴族剿滅農民。戰爭導致生命與財產大量損失,也使社會處於嚴重動盪不安,而致大家漸漸有了共識:改革大業必須有溫和且理性的領袖來推動,激進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滅亡。
馬丁路德後來反省說,沒想到居然引發戰爭而造成可怕後果,如果早知道,他就會把改革的方式與力道做調整。
權力與利益的争奪與分配
宗教改革其實是一場社會革命,權力與利益必須進行重分配且達到新的平衡,才得以恢復社會秩序。宗教改革和反改革的各股勢力集結,較勁與角力的規模大幅提高,因而在歐洲大陸引爆長達 30年 (1618-1648) 的『宗教戰爭』戰爭。
交戰各方雖然打著維護天主教或保護基督新教的旗幟,但其實是一場假宗教之名的爭權奪利之戰。新教這邊部分世俗國王與貴族,趁亂要壓制教宗,使他無法對他們以及統治子民行使教權並課徵教會稅;天主教這邊的國王與貴族,想趁亂打擊反教廷之叛徒國王與貴族,以便佔領其領土與人民。這場戰爭造成800萬人死傷,人類付出這麼慘重的代價,才知道寬容的可貴。
聖經無誤無謬論 砸鍋了
馬丁路德的另一項嚴重失算,是他為了對抗天主教的『教宗無誤無謬論』,而提出『聖經無誤無謬論』(Biblical Inerrancy and Infallibility)。其實馬丁路德與喀爾文兩人對於聖經的見解就不同,對於哪幾卷算是正典(Canon)、次經(旁經、後典、外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或偽經(偽典,Pseudepigrapha)的看法也不同。
喀爾文曾隨手指出聖經的確有誤謬,馬太福音第27章 7-10 節:
『他們商議,就用那銀錢買了窰戶的一塊田,為要埋葬外鄉人。所以那塊田直到今日還叫做血田。這就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他們用那三十塊錢,就是被估定之人的價錢,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買了窰戶的一塊田;這是照著主所吩咐我的。』
喀爾文說,他搞不懂怎會出現先知耶利米,那些預言明明是先知撒迦利亞講的(參見撒迦利亞書第11章 12-13 節)。
馬丁路德高舉新約聖經使徒保羅書信中的《羅馬書》第1章第16節至第17節: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他又援引《羅馬書》第5章第1節至第2節:『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據此,馬丁路德的『唯獨恩典』、『因信稱義』教義定調。
因此,當馬丁路德讀到新約聖經《雅各書》第2章14-26節時,暴跳如雷,要求把該書從新約聖經刪除。雅各書這一段經文主張:『信神卻無善行乃是死的』、『亞伯拉罕稱義是因行為而不是單因信神』。學者認為,《雅各書》作者很有可能是耶穌的同母異父胞弟:『公義者雅各』(Saint James/Jacob the Just)。
聖經教 無知 迷信
基督新教既然提出『聖經無誤無謬論』,凡夫俗子就把聖經當成上帝,而出現了聖經偶像崇拜,基督信仰轉而變質為『聖經教』:
這些人在萬事萬物上都以聖經為本而來處理解決,把聖經當成所有問題的指引,包括地球與人類何時開始存在、該吃用何種食物、該耕種何種植物或樹苗、何種情況要守獨身、如何尋找結婚對象、可不可以飲酒唱歌跳舞作樂、哪些行為屬於犯法、該用何種刑罰、該如何醫病趕鬼、該如何處理動物屍體、該如何安葬死人等等。聖經被當成科學書籍、法律書籍、生物書籍、倫理道德書籍、人生指南等等。
宗教書籍就是宗教書籍
其實,聖經單單就是一本非常豐富精采的『宗教書籍』,單以文體而論就有神話、傳奇、戒律、歷史、詩歌、情書、警世良言、預言、寓言、小說、戲劇、書信等不同的敘事方式,而整本聖經承載的大量書卷與文字其實有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
人類和 Super Being (超上存在:不論你要稱為上帝、上主、天主、神、天父、真主、安拉、阿拉) 的原本的關係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原本也是和平的。因為人類的悖逆與傲慢,自以為可以當萬事萬物的尺碼,自以為可以 Play God (扮演上帝),而破壞了這種關係。
然而,這種關係是可以恢復的,只要人類放棄傲慢與自大,只要人類悔悟為了自我利益而多行不義或甚至傷人害人,只要人類認罪悔改並回復到謙遜善良,只要人類願意像浪子回頭的故事般重回天父的懷抱,就可以回復到原本的最美好狀態,而耶穌扮演的就是當作犧牲而為人類代贖的角色。
聖經要說的就是人類與上帝,以及人類與人類的國家民族集團之間重歸於好的方法與過程,簡而言之就是人與上帝和人與人之間的『修好』(reconciliation)。
一位上帝 一本聖經 各自表述
基督教各教派的神職人員與信徒中,有很大一部份就是非常愚昧,經常刻意揀出有利自己立場的聖經經文,並以字面意思閱讀與解釋,外加自己所謂得至上帝賜與的個人光照、啟發、感動(前述的『萬民皆祭司』的惡果),斷章取義,片面解讀,用以攻擊對手。
這種白癡讀經解經法打從教會早期就層出不窮,而在宗教改革之後變得非常頻繁而劇烈,幾乎每周每天都有這種互相引述聖經經文彼此攻擊的醜事糗聞。
當年的天主教將計就計,引述很多的聖經章節來和馬丁路德引述的聖經章節對抗。譬如:天主教就引述《馬太福音》16章 13-19 節來為教宗的地位辯護。
天主教主張婚姻是聖禮,而且不可離婚;馬丁路德除了主張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之外,還把婚姻從聖禮中廢除,並且主張在特定情況下可以離婚。
天主教就引述馬太福音第19章 3-7 節經文來維護婚姻並反對離婚:
『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什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耶穌回答說: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天主教迄今還堅持反對離婚,所以天主教國家人民的離婚權是經過長期抗爭奮鬥,並以修憲公投的認真、艱辛、嚴謹過程來完成。天主教國家可以離婚,是晚近20世紀70 年代才開始的事情:
義大利 (1970)、葡葡牙 (1975)、巴西 (1977)、西班牙 (1981)、阿根廷 (1987)、巴拉圭 (1991)、哥倫比亞 (1991)、安道爾 (1995)、愛爾蘭 (1996)、智利 (2004)、馬爾他 (2011);迄今仍然不得離婚的天主教國家僅剩下菲律賓。
爭執的雙方都各自尋找有利自己立場的聖經章節經文,來為自己辯護。然而,只依字面意思閱讀,而且只依據片段讀經和憑藉自我的感受來解經,是很危險的,常常會產生自我矛盾。
各自引述聖經經文而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在以下諸多議題纏鬥不休:
父權制、性別平權、一夫一妻、一夫多妻(舊約聖經要角幾乎都是)、性取向平權、女性擔任神職、神職守獨身、奴隸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並未質疑也未致力廢除,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方教會堅定支持蓄奴)、特定種族優秀論(種族歧視,希特勒當政時德國天主教與新教路德會沒有反對迫害猶太人與其他民族)、跨族結婚、跨教結婚、離婚、婚前同居、避孕、墮胎、人工受精、自殺、死刑、放貸、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戰爭、革命、君權神授、教權神授、民權神授、民主政治、地球歷史年代、反猶太、反異教……。
議題紛爭 生命倫理抗爭
隨著科技進步與人類生活日面相豐富與複雜,又出現很多新的議題。譬如:代理孕母、3D列印器官、複製動物、複製人、基改食物、基因改造作物、基因改造動物、基因改造人類、機器人、人工智慧(AI)…。
若教會依然要引述聖經來辯論這些新議題,恐怕會很困難,以致保守派就聚焦於反墮胎與反 LGBTQ等『比較容易聚眾發揮打擊力量』的老舊議題。
台灣的反同大戰
台灣基督(新)教保守勢力一再引述聖經章節反對同性戀,意圖『證明』其立場正確,就是這類行為。在挺同與反同的戰場上,西方先進國家的基督教倫理學(Christian ethics)論戰與生命倫理學(bioethics)爭論太多了,引用聖經支持不同立場的論述不可勝數。
說穿了,這就是價值理念之爭:願不願意讓 LGBTQ 擁有平等人權與民權?
希特勒本身是奧地利維也納信義會(路德會)受洗的基督徒,他不懂基督教終究的理想是普世價值而非種族歧視和民族主義。他認定猶太人、吉普賽人、身心殘障者、同性戀……是劣等與次等人類而不配生存,並認定德意志民族最優秀而應該統治世界。
台灣基督(新)教保守勢力似乎不熟悉這些歷史,也沒有好好研習自認為是悍衛上帝者(defenders of God)、替天行道者,會給世界帶來多少苦難。他們忘記耶穌最厭惡且責罵最多的法利賽人(Pharisees)—自義、自負、傲慢,自認為在身分、地位、信仰、道德上都高人一等或好幾等。
基要派 福音派 靈恩派
台灣有一大堆的各種宗教信仰者,但是他們搞不清楚他們信的是什麼。台灣與美國的基要派(Fundamentalist,基本教義派)、福音派(Evangelical)、靈恩派(Charismatic)等保守基督(新)教人士,常常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什葉派政權、阿富汗塔利班 (Taliban,神學士,屬遜尼派)、蓋達組織(基地組織,屬遜尼派)、伊斯蘭國(ISIS,屬遜尼派)實行的,乃是違反人權殘害生命的恐怖統治為由,大力加以抨擊。這些伊斯蘭組織不只反西方的異教,以及其衍生的淫亂腐化瀆神的生活;對於他們認為信仰不夠純粹或甚至走入異端的穆斯林團體與個人,也會進行訓誡、懲罰或甚至處決。
請這些基督徒千萬別忘記,正如他們援引聖經一樣,這些極端、狂熱的穆斯林也引述了古蘭經與聖訓(Hadith),而這種引述都是不顧語境與脈絡的枝節片段引述。這樣的信仰詮釋與研讀經典方式,是違背伊斯蘭基本精神的,是問題重重的。
我們在此看到的基督徒與穆斯林其實是一樣瘋狂與反智,半斤八兩、龜笑鱉無尾、五十步笑百步。
若要指出區別,就是基督教世界不容異己的打打殺殺與宗教迫害,隨著時代演進而愈來愈少。主因不是他們沒有這種意念,而是非常清楚如此作為的結局就是同歸於盡。
伊斯蘭是七世紀才出現的宗教,比基督教晚了近700年,但是我們不希望伊斯蘭要耗費同樣長久的年月與一樣凶殘的過程,才得出相同的結論:別再打了,再打下去就是大家一起死!
***延伸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