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台灣教會最常用的聖經是《和合本》,但這是100多年前的產物,完全不適合。在好幾個與聖經翻譯出版有關係的機構努力下,中文版聖經現在有多種選擇。










中文聖經的版本眾多,主要基於不同翻譯理念、語言風格和目標讀者群。

以下對常見中文聖經版本進行比較,涵蓋其特點、翻譯方法、歷史背景及適用場景,並以呈現分析。

主要中文聖經版本比較

中文聖經版本同樣可分為逐字翻譯(直譯)、逐意翻譯(意譯)及平衡型翻譯。以下是主要版本的比較:版本縮寫、翻譯類型、出版年份、特點、優點、缺點、適用場景。

和合本、CUV、逐字與逐意平衡、1919、最早的中文聖經全譯本,文言文風格,影響華人教會深遠,基於英文KJV和希臘文手稿。

語言典雅,歷史悠久,廣為華人教會接受,適合傳統崇拜。

文言文對現代讀者稍顯生硬,部分詞彙過時,某些翻譯基於較舊手稿。適合傳統教會崇拜、靈修、對文言文有興趣者。

和合本修訂版、CUVR、逐字與逐意平衡、2010修訂和合本,更新過時詞彙,使用現代漢語,保留原文精確性。

語言更現代,忠於原文,廣泛適用於現代教會。部分修訂可能引發傳統讀者爭議,接受度因地區而異。適合教會崇拜、查經、靈修,適合現代讀者。

新譯本、CNV、逐字翻譯、1992、注重原文忠實度,使用現代漢語,基於最新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手稿。

翻譯精確,語言清晰,適合學術研究和查經。語言略顯正式,流暢度稍遜於意譯版本。適合學術研究、深入查經、需要精確翻譯者。

現代中文譯本、TCV、逐意翻譯、1975(1995修訂)、使用現代白話文,注重可讀性和流暢性,適合新讀者。簡單易懂,適合傳福音和初學者。逐意翻譯可能犧牲原文細節,不適合精確查經。適合初學者、傳福音、非基督徒閱讀。

當代聖經、CCB、逐意翻譯、2003、現代口語化,注重故事性和情感表達,基於英文NLT和原文手稿。語言生動,吸引年輕讀者,易於公開朗讀。意譯程度較高,可能偏離原文細節。適合靈修、講故事、吸引新讀者。

恢復本、RcV、逐字翻譯、2003由地方教會(李常受系統)出版,注重原文逐字翻譯,附詳細註解。忠於原文,註解豐富,適合深入查經。註解帶有特定神學觀點,可能不被所有教派接受。適合地方教會(召會)成員、深入查經者。

聖經新世界譯本、NWT、逐字翻譯、2001(中文版)、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注重原文精確,採用現代漢語。翻譯精確,語言清晰,免費分發。部分翻譯(如“耶和華”名稱使用)具爭議,帶特定教派色彩。適合耶和華見證人教派、對精確翻譯有興趣者。

思高聖經、SIG、逐字翻譯、1968、天主教官方中文譯本,基於希伯來文、希臘文及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含次經。學術性強,適合天主教徒,語言典雅。文風較正式,次經不被新教接受。天主教崇拜、學術研究、天主教靈修。

翻譯理念與方法

逐字翻譯(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對等、直譯

目標:盡量保留原文(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的詞彙、語法和結構。

代表版本:新譯本、恢復本、思高聖經。

優點:忠於原文,適合學術研究和教義分析。

缺點:語言可能較為僵硬,閱讀門檻較高。

逐意翻譯(Dynamic Equivalence)逐意翻譯  動態對等

目標:傳達原文的意思和語境,使用現代漢語的自然表達。

代表版本:現代中文譯本、當代聖經。

優點:語言流暢,易於理解,適合新讀者和公開朗讀。

缺點:可能因詮釋而偏離原文細節。

平衡型翻譯目標:在忠於原文與可讀性之間取得平衡。

代表版本: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

優點:兼顧精確與流暢,適用範圍廣。

缺點:可能無法完全滿足學術或口語化的極端需求。

歷史背景

早期翻譯:

中文聖經翻譯始於19世紀初,由傳教士如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813年新約)和馬士曼(Joshua Marshman)開啟,早期譯本多為文言文,閱讀門檻高。

和合本的影響:

1919年出版的和合本是第一部完整的中文聖經,成為華人教會的標準版本,影響深遠,至今仍是許多教會的首選。

現代翻譯:

隨著語言現代化和更古老手稿的發現(如死海古卷),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等版本應運而生,注重現代漢語和學術精確性。

天主教與新教差異:

思高聖經是天主教的官方譯本,包含次經(新教不收錄),而其他版本多為新教使用。

選擇建議

傳統教會與靈修:和合本或和合本修訂版,因其廣泛接受度和平衡的翻譯風格。

學術研究與查經:新譯本或恢復本,因其逐字翻譯更忠於原文。

新信徒或傳福音:現代中文譯本或當代聖經,語言簡單,易於理解。

天主教徒:思高聖經,因其包含次經且為天主教官方認可。

特定教派:恢復本(地方教會)或新世界譯本(耶和華見證人),但需注意其教派背景。

注意事項

手稿基礎:

不同版本使用的原文手稿可能不同(如和合本部分基於Textus Receptus,新譯本基於更古老的亞歷山大抄本)。

語言演變:

和合本的文言文對現代讀者可能較難理解,建議搭配和合本修訂版或現代譯本。

教派背景:

恢復本和新世界譯本帶有特定教派觀點,選擇時需考慮其註解或翻譯傾向。

並行閱讀:

可使用線上工具(如聖經公會網站或YouVersion)對照多版本,深入理解經文差異。

結論

中文聖經版本各有特色,選擇時應根據個人需求(如靈修、查經、傳福音)及語言偏好(文言文或現代漢語)。

和合本修訂版和新譯本適合大多數用途,現代中文譯本和當代聖經則更吸引新讀者。建議結合逐字與逐意版本(如新譯本搭配當代聖經)以獲得全面理解。如需特定經文的對照或更詳細分析,可參考聖經公會或線上聖經資源。

如果想知道聖經是如何來的,可以閱讀《創造聖經的城市》(The Cities That Built the Bible)(遠足文化出版),這是好萊塢女星妮可姬曼請宗教學教授Robert R. Cargill為她開的家教課程講義彙編。這本書讓你用看故事聽故事的方式,一步一步了解聖經的來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