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新疆回民起義(1862-1878)及阿古柏建立「哲德沙爾汗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清朝新疆回民起義雖失敗,卻喚醒了回族與維吾爾族的民族意識,為後來的民族運動埋下種子,其影響延續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清朝新疆回民起義(1862-1878)與建國的前因、過程與後果概述:
新疆回民起義與哲德沙爾汗國的興亡
起義的根源:壓迫與動盪的火花
19世紀中葉,清朝在新疆的統治如同一座搖搖欲墜的城堡。回族、維吾爾族等族群在這片邊疆承受著沉重的壓迫:
經濟重擔:
清廷向新疆徵收高額賦稅,地方官吏貪腐橫行,農民被地主和高利貸逼得走投無路。土地兼併讓回族與維吾爾族農民失去生計,漢族移民的湧入更點燃了資源爭奪的火藥桶。
宗教與民族衝突:
清政府對伊斯蘭教的限制(如監控清真寺、打壓宗教領袖)激怒了回族與維吾爾族。漢族團練的欺凌與地方官府的偏袒,讓漢回矛盾一觸即發。1862年,陝甘回亂的餘波傳到新疆,庫車等地回民首先揭竿而起。
清廷的虛弱:
太平天國運動讓清廷焦頭爛額,新疆駐軍僅數千人,難以控制廣袤的戈壁與綠洲。中亞浩罕汗國趁虛而入,支持起義並派阿古柏入侵,成為起義的外部推手。
起義與建國:
阿古柏的短暫帝國
1862年,庫車、烏魯木齊等地回民與維吾爾族紛紛起義,攻佔清軍據點,點燃了新疆的戰火。1865年,來自中亞的浩罕將領阿古柏(Yakub Beg)抓住機會,率軍入侵南疆。他以喀什為基地,統一了起義力量,於1867年建立「哲德沙爾汗國」,自封為「洪福汗」。阿古柏的政權充滿宗教色彩,推行伊斯蘭教法,贏得了部分回族與維吾爾族的支持。他設置官員、徵稅、組建軍隊,甚至與英國、俄國交好,換取武器與外交承認。汗國控制了喀什、葉爾羌、和田等南疆重鎮,一度威脅北疆的妥得璘勢力。然而,內部派系爭鬥與嚴苛的宗教統治讓汗國根基不穩,民眾負擔沉重。
左宗棠的鐵腕:
收復新疆
清廷最初對新疆的叛亂束手無策,直到左宗棠登場。這位湘軍名將在平定太平天國與陝甘回亂後,於1875年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肩負收復新疆的重任。
精心準備:
左宗棠深知新疆地廣人稀,後勤是關鍵。他組織7萬湘軍,配備洋槍火炮,並在甘肅開墾屯田,解決糧草難題。他還採取「分化瓦解」策略,招降部分起義領袖,削弱阿古柏的聯盟。
雷霆進軍:
1876年,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戰術,迅速攻克烏魯木齊,迫使北疆領袖妥得璘投降。1877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南疆,連克吐魯番、達坂等地。阿古柏節節敗退,終於在喀什崩潰,據說死於內亂或自殺。
徹底平定:
1878年,清軍收復和田等地,哲德沙爾汗國覆滅。部分起義殞地者如白彥虎逃往中亞,新疆重歸清廷控制。
後果:
破壞與重建慘重代價:
起義與清軍鎮壓導致新疆人口銳減,經濟崩潰,農田荒蕪。回族與維吾爾族社群遭受重創,漢回矛盾進一步加深。
清廷重塑新疆:
左宗棠力主保留新疆,1884年清廷設立新疆省,加強軍事與行政管理,鞏固邊疆統治。
歷史影響:
起義雖失敗,卻喚醒了回族與維吾爾族的民族意識,為後來的民族運動埋下種子,其影響延續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阿古柏的汗國也成為中亞與新疆歷史的短暫篇章,影響了區域的民族聯繫。
左宗棠的遺產:
左宗棠收復新疆被視為晚清軍事與政治的重大成就,但他也因嚴酷鎮壓而留下爭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