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與希臘神話都有雙性角色與性別流動的人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雙性角色、性別流動、性別模糊都在希臘與印度神話呈現


















希臘神話中的雙性與性別轉換

1.赫瑪佛洛狄忒斯(Hermaphroditus)

赫瑪佛洛狄忒斯是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雙性神祇,其故事主要記載於奧維德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中。出身:赫瑪佛洛狄忒斯是愛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與信使之神赫爾墨斯(Hermes)的兒子,名字即由父母的名字結合而成。

神話故事:

赫瑪佛洛狄忒斯生來是一個英俊的少年,擁有男性外貌。某天,他在卡里亞(Caria)的一個泉水中沐浴時,被水仙女薩爾瑪西斯(Salmacis)深深迷戀。薩爾瑪西斯熱烈追求他,但被拒絕。於是,她向眾神祈求永遠與赫瑪佛洛狄忒斯結合,結果兩人的身體在泉水中融合為一,成為一個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徵的雙性存在。

象徵意義:

赫瑪佛洛狄忒斯的形象在希臘文化中象徵愛情、融合與性別的模糊性。他的故事也啟發了「hermaphrodite」一詞,用來描述具有雙性特徵的生物。藝術形象:在希臘和羅馬藝術中,赫瑪佛洛狄忒斯常被描繪為兼具柔美女性曲線和男性特徵的形象,例如擁有女性的胸部和男性的生殖器官。

2.其他具有雙性或性別流動特徵的角色

希臘神話中雖然赫瑪佛洛狄忒斯是最具代表性的雙性神祇,但還有其他角色或神話涉及性別轉換或模糊的性別特徵:

提瑞西阿斯(Tiresias):

故事:提瑞西阿斯是一位著名的盲人先知,他的性別轉換故事頗具傳奇色彩。根據神話,他曾因干擾交尾的蛇而被赫拉(Hera)變成女性,生活了七年。後來,他再次干擾蛇的行為,恢復為男性。由於他體驗過兩種性別,宙斯(Zeus)和赫拉曾爭論男女誰在愛情中獲得更多快樂,提瑞西阿斯作為「專家」被問及意見。他回答說女性快樂更多,這激怒了赫拉,導致他被弄瞎,但宙斯賜予他預言的能力作為補償。意義:提瑞西阿斯的性別轉換不僅是神話中的奇聞軼事,也反映了希臘文化對性別角色和體驗的某些哲學思考。

狄俄尼索斯(Dionysus):

性別模糊性:

酒神狄俄尼索斯常被描述為具有柔美、女性化的外貌,例如長髮、細膩的皮膚和中性的氣質。他的形象挑戰了傳統的男性陽剛特徵,體現了一種性別流動性。在一些藝術作品中,他被描繪為兼具男女特徵的迷人形象。

文化意義:

狄俄尼索斯的性別模糊與他的神職(狂歡、酒、狂熱)有關,象徵超越常規界限的自由和混亂。

阿伽墨農的後代——伊菲革涅亞(Iphigenia)與性別角色:

雖然伊菲革涅亞本身不是雙性人,但在某些版本的神話中(如歐里庇得斯的悲劇),她的故事涉及性別角色的討論。例如,她被要求以「犧牲」的形式扮演男性英雄的角色,挑戰了傳統的女性形象。

阿芙洛狄忒的變體:在某些地區(如塞浦路斯),阿佛洛狄忒被崇拜為阿佛洛狄托斯(Aphroditos),這是一個具有雙性特徵的版本,擁有女性身體但有男性生殖器官。這一形象在地方崇拜中反映了對愛與美的複雜理解,超越了單一性別。

3.性別轉換的哲學與文化背景

哲學思考:

希臘神話中的雙性或性別轉換故事常與對人性、愛情和宇宙秩序的探索相關。例如,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提到「雌雄同體」的原始人類,認為人類最初是兼具男女特徵的圓形生物,後被宙斯一分為二,成為男性和女性,追求愛情即是尋找「另一半」的過程。這與赫瑪佛洛狄忒斯的故事有某種哲學上的共鳴。

藝術與文學:雙性或性別流動的形象在希臘雕塑和文學中經常出現,反映了古希臘對美、和諧與多元性的追求。這些形象挑戰了嚴格的性別二元觀念,展現了性別的流動性和複雜性。

印度神話

印度神話的雙性與性別流動

阿爾達那瑞斯瓦拉(Ardhanarishvara)的崇拜:

在印度教寺廟中,阿爾達那瑞斯瓦拉的雕像通常將身體一分為二:右邊是濕婆(持三叉戟、鼓等),左邊是帕爾瓦蒂(持蓮花、佩戴首飾)。這種形象在南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尤為常見。崇拜阿爾達那瑞斯瓦拉的儀式強調男女平等與宇宙和諧,信徒認為這位神祇能幫助調和個人內心的衝突。

希坎迪(Shikhandi)與性別轉換:

在《摩訶婆羅多》中,希坎迪的性別轉換有更複雜的背景。她原是Amba,因被毗濕摩(Bhishma)拒絕而發誓復仇,後轉生為希坎迪,擁有女性身體但被當作男性養育。在戰場上,她因性別的特殊性成為毗濕摩的致命弱點(毗濕摩拒絕與「女性」交戰)。希坎迪的故事反映了印度神話中對性別流動的接受,以及性別在命運和業力中的作用。

毗濕奴的摩希尼(Mohini):

毗濕奴化身為摩希尼的女性形象,在《薄伽梵往世書》中尤為突出。例如,在「攪乳海」的神話中,摩希尼以迷人的女性形態誘惑阿修羅(Asura),確保諸神獲得長生不老的甘露(Amrita)。摩希尼的形象不僅展現性別轉換,也強調了毗濕奴作為宇宙保護者的靈活性,能超越性別界限達成目的。

文化背景:

印度神話中的雙性或性別流動角色通常與宇宙哲學(如陰陽平衡、業力輪迴)相關,與希臘神話中較為個人化的愛情或命運故事不同。印度教的性別觀念更強調靈魂超越物質形態,因此性別在某些情境下被視為可變的。

希臘與印度的比較

共同點:

兩者都以雙性或性別流動的神祇來表達超越二元對立的理念(如赫瑪佛洛狄忒斯與阿爾達那瑞斯瓦拉)。性別轉換的故事(如提瑞西阿斯與希坎迪)反映了對性別角色和命運的哲學思考。

差異:

希臘神話中的雙性或性別轉換多與個人情感、愛情或懲罰相關(如赫瑪佛洛狄忒斯與薩爾瑪西斯的融合,提瑞西阿斯的詛咒)。印度神話中的雙性形象更側重於宇宙的平衡與和諧(如阿爾達那瑞斯瓦拉的哲學象徵),或與業力、輪迴等宗教概念相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