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國統治大陸時期兩度獨立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曾經在新疆獨立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短期內就滅亡,但是星火不熄,種子還在。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East Turkestan Republic),這個名稱主要與20世紀在新疆地區的兩次短暫獨立運動有關:第一次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33-1934)與第二次東突厥斯坦共和國(1944-1946)。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興衰前奏:
清朝時期與「東突厥斯坦」概念
在清朝新疆回民起義(1862-1878)及阿古柏「哲德沙爾汗國」時期,「東突厥斯坦」這一具體名稱尚未出現。阿古柏的政權以伊斯蘭教為號召,團結維吾爾族與回族反抗清廷,但其統治更偏向宗教與中亞式的汗國模式,缺乏現代民族主義的「東突厥斯坦」框架。
這個詞最早由18世紀西方旅行家與19世紀初俄國學者(如尼基塔·比丘林)用來描述塔里木盆地,當時僅為地理概念,而非政治實體。「東突厥斯坦」作為政治與民族主義口號,真正興起於20世紀初,受中亞泛突厥主義與民族自決思潮影響。這一背景為1930年代及1940年代的兩次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33-1934)
20世紀30年代,新疆在軍閥統治下動盪不安。1933年,新疆省督軍金樹仁的改革(如土地政策、宗教限制)激化民族矛盾,南疆和田、庫車等地維吾爾族與回族爆發起義。11月12日,喀什的維吾爾知識分子與宗教領袖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TIRET),以和加尼牙孜為總統,主張建立以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突厥民族國家,國旗為綠底白星月。
這一共和國以泛突厥主義與伊斯蘭教為號召,試圖脫離中華民國統治。然而,其內部派系分裂,缺乏廣泛支持。1934年,回族軍閥馬仲英(隸屬國民政府)進攻喀什,共和國迅速崩潰,僅存五個月。領導人宣布解散,部分逃亡國外。這是「東突厥斯坦」首次作為政治實體名稱出現,標誌著維吾爾族現代民族主義的萌芽。
第二次東突厥斯坦共和國(1944-1946)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局勢與新疆內部的緊張局勢交織,伊犁地區爆發「三區革命」(或稱伊寧事變)。在蘇聯暗中支持下,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突厥語族群於11月12日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以伊犁為中心,控制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區。艾力汗·吐烈(烏茲別克人)任臨時政府主席,國旗為藍底白星月(即後來的「藍旗」或Kök Bayraq)。這個共和國擁有較完整的政府結構,包括軍政部、外交部等,並組建民族軍(約1.2萬至1.8萬人)。其目標是高度自治或獨立,反對國民政府統治。然而,蘇聯的動機並非真心支持獨立,而是以新疆為籌碼,換取外蒙古及東北特權。
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後,蘇聯撤回支持,迫使共和國與國民政府和談。1946年6月27日,共和國解散,改組為伊犁專區參議會,領導人阿合買提江·哈斯木等加入新疆省聯合政府。儘管名義上解散,伊犁地區仍維持半獨立狀態,直到1949年中共進軍新疆,改編民族軍為解放軍第五軍。
「東突厥斯坦」名稱在1948年成立的「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中被刻意摒棄,強調「新疆」而非分離主義。後果與影響民族意識覺醒:兩次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雖短暫,卻激發了維吾爾族與其他突厥語族群的民族意識。藍旗(Kök Bayraq)成為維吾爾族獨立運動的標誌與號召。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