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中那位暴力、民族中心、時常降災的上帝是耶穌講的同一位上帝嗎?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如何理解《舊約》中那位似乎暴力、報復、民族中心、時常降災的上帝?祂與耶穌所啟示的慈愛、寬恕、普世的天父是否是同一位?
「舊約神的難題」是20世紀自由派神學與聖經詮釋中一個長期且棘手的議題,核心問題是:
如何理解《舊約》中那位似乎暴力、報復、民族中心、時常降災的上帝?祂與耶穌所啟示的慈愛、寬恕、普世的天父是否是同一位?
這不只是理論神學的問題,而牽涉到信仰者對整體聖經的接受、詮釋與倫理取向,甚至決定了基督教在當代的公共形象與道德立場。
《20世紀的舊約神難題:慈愛福音與暴力神形象的衝突》
一、問題的再現與現代敏感性
當代許多信徒與讀者在接觸聖經時,最常感到困惑的經文往往來自《舊約》,例如:
神命令以色列人滅絕亞瑪力人、迦南人、婦孺與牲畜(撒上15:3、申20:16–17)。
神以洪水毀滅世界(創6–9章)。
神懲罰違法者、引發瘟疫、降火燒城(民11:1、王下1:10)。
神時常以戰爭作為懲罰與審判手段,且選民以外的民族往往遭到嚴厲審判。
這些描述對許多20世紀後的讀者來說,與耶穌所啟示的「愛人如己」「赦免七十個七次」「為仇敵禱告」的福音產生激烈張力,甚至形成信仰危機。特別是在納粹大屠殺後的猶太神學與戰後基督教倫理反思中,這個問題更加突顯。
二、自由派神學的回應策略
1.歷史批判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自由派學者如韋爾豪森(Wellhausen)與馮·拉德(von Rad)強調:舊約經文是長期編輯形成的,反映以色列民族處於戰爭、流亡與民族生存壓力下的經驗。所謂的「神命令滅族」其實是古代中東戰爭語言,不能以當代道德框架評斷。經文的「神言」常常是人對歷史的神學詮釋,而非直接神語錄。
這種觀點將暴力責任從「上帝本人」轉移到「歷史處境中的人類信仰理解」。
2.選擇性詮釋與倫理過濾
神學家如保羅·提里希(Paul Tillich)與魯道夫·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主張:「信仰重點不在字面文本,而在存在的經驗詮釋。」
某些舊約文本不再具有規範性,只具有歷史參考價值。信徒可根據新約的「愛的倫理」原則,對舊約經文進行道德過濾與神學重構。
例如,對於神命以色列滅族的記載,可以被視為「民族性神話的一部分」,不代表上帝的真實品格。
3.「逐步啟示」理論(Progressive Revelation)
這一觀點強調神的啟示是逐步的,舊約是對神的初步認識,隨著歷史進展,到新約耶穌的出現才達到真正高峰。因此,舊約中神的「嚴厲性」是人對神有限理解的反映,並非神的終極本性。
20世紀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即有類似主張,他雖重視舊約,但認為唯有耶穌基督才是神的完整啟示。
三、舊約中的「暴力神」是否可以自我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舊約自身也展現出對神的多元理解與張力:
《詩篇》《約伯記》《耶利米哀歌》中有大量對神暴力與沉默的抗議與控訴。
先知書如《以西結》《以賽亞》中的審判雖激烈,但同時也有神的憐憫與復興信息。
《何西阿書》更呈現出神如戀人、如父親般的愛與不忍。
這說明舊約的神形象不是單一維度的暴力主宰,而是涵蓋了公義、忿怒、愛與恩典的張力性描寫。
四、當代的延伸困境與回聲
1.後殖民批判與「神聖戰爭」的當代共鳴
當代神學家如烏爾夫·馬爾克(Mirolsav Volf)指出,舊約中的「神聖戰爭」常被誤用於現代宗教衝突與殖民意識形態(如錫安主義、ISIS、基督教國族主義)。這使得舊約神形象的問題,不再只是古代神學問題,而成為現實世界的道德危機。
2.納粹浩劫後的神學反思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與艾利·維瑟爾(Elie Wiesel)等人質疑:如果舊約的神是全能與全愛的,祂如何允許猶太人於二戰中遭遇大屠殺?
基督教學者如約翰·R·多明尼克·克羅森(J. D. Crossan)則主張:「我們必須在耶穌的愛中重新審視整本聖經,包括它所描述的一切神性暴力。」
五、神學的回應與信仰的張力
對於舊約神難題,現代神學沒有單一解答,但可歸結出三種趨勢:
1.承認聖經文本的歷史與文化侷限性,進行倫理再詮釋。
舊約中「神命滅絕」可理解為古代戰爭神學的反映,不具永恆道德權威。
2.以耶穌為神的最高啟示,進行「基督中心式詮釋」。
如果耶穌是神的完美顯現,則其他經文皆須服膺於耶穌所體現的愛與赦免原則。
3.接受神的多面性(嚴厲與慈愛),承認信仰中的緊張性與奧祕性。
信仰不總是合乎邏輯與倫理標準,有時需容許敬畏與不解共存。
結語:馬奇昂的回音?
馬奇昂早於2世紀就提出類似疑問,雖被定為異端,但他所關心的問題至今仍在:
舊約神與新約神是否一致?
整本聖經是否都可以用來形塑基督徒的道德觀?
而20世紀自由神學對此的反應,並非「否定舊約」,而是嘗試在歷史、倫理與基督啟示中尋找張力的解釋。這是一場不願放棄任何一卷聖經,又不願無視倫理困難的信仰搏鬥。
正如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所言:
「我們要在聖經中學會如何與神辯論,正如舊約先知與詩人所做的。這樣的信仰才是真誠的,也是成熟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