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游斌教授著作《聖書與聖民: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記憶與族群構建》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游斌教授著作《聖書與聖民: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記憶與族群構建》(Holy Book and Holy People:Historical Memory and Ethnic Construction in Ancient Israel)。
作者簡介
游彬,是一位研究舊約聖經、猶太歷史與古代近東文化的學者。他專長於利用跨學科方法,特別是社會學、歷史學和記憶研究的理論,來重新解讀聖經文本。游教授的研究強調,聖經並非單純的宗教或歷史文獻,而是以色列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為了建構與維護自身族群認同而共同書寫的集體記憶。
評介正文
《聖書與聖民》是游彬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其核心論點在於探討歷史記憶與族群構建如何交織在舊約聖經的敘事中。這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它將聖經文本視為一個動態的「記憶體系」,而非靜態的歷史檔案。
游教授首先指出,許多傳統上被視為歷史事件的聖經故事,如出埃及與征服迦南,在考古學上存在諸多疑點。他並不急於否定這些故事的價值,而是轉換視角,將它們視為一種集體記憶的體現。這種記憶是民族為了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而選擇性地保留、編輯和重構的。
書中特別強調巴比倫被擄時期(公元前586-539)與波斯時期的重要性。游彬教授認為,以色列人正是在這個時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他們失去了國家,身處異鄉,原有的社會結構面臨瓦解。為了在這種困境中維繫民族的存續,他們開始系統性地編纂和修訂聖經文本,如《申命記》、《士師記》和《列王紀》。
族群界線的劃定:游教授認為,這個時期的聖經文本,特別強調單一神信仰(一神教)的重要性,並嚴格區分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這不僅是宗教上的虔誠,更是一種社會與政治策略,旨在透過共同的信仰和歷史,將散居各地的以色列人重新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族群。
歷史記憶的重塑:書中深入剖析了聖經作者如何重述過去的歷史。例如,《申命記》中的律法,不僅是規範,更是對過去與神的約定的重新確認。而《士師記》中的混亂敘事,則被用來警示後人:唯有忠於與神的約定,才能避免災難,重建繁榮。這是一種將歷史經驗轉化為道德教訓的記憶重構。
總結
總而言之,游彬的《聖書與聖民》是一部深刻且極具學術價值的著作。它打破了傳統對聖經的單一解讀,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它不僅展示了聖經文本如何成為一個民族塑造自我、傳承文化與定義認同的強大工具,也讓我們理解,聖經本身就是一段活生生的歷史。
這本書對於任何對聖經、歷史學、社會學或民族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提供了豐富而嚴謹的思考素材。它鼓勵我們以更為廣闊的視野,重新審視聖經文本背後所蘊含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的複雜過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