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俄羅斯學舍斯托夫著作《雅典與耶路撒冷》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俄羅斯宗教哲學家 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1866–1938)的代表作《雅典與耶路撒冷》。
作者介紹:列夫·舍斯托夫
列夫·舍斯托夫(Лев Исаа́кович Шварцман,後改姓舍斯托夫,Lev Shestov,1866–1938)是一位俄羅斯猶太裔宗教哲學家,被視為20世紀存在主義思想的重要先驅之一。他生於基輔的富裕商人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涉獵數學與法學,但最終投身哲學與文學評論。
舍斯托夫的思想深受杜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影響。他拒斥體系化哲學與理性主義的普遍性聲稱,他認為人類處境充滿荒謬與無解的矛盾。對他而言,哲學不應追求「必然性」或「理性的真理」,而應面對人生的極限、死亡、苦難與信仰的奧秘。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反理性主義色彩,被後世看作存在主義(尤其是祈克果與卡繆)的思想先驅。
舍斯托夫在1905年革命後移居歐洲,最終定居巴黎,與歐洲知識界保持密切交流。他的哲學思路與正統的「理性哲學」格格不入,卻對現代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如何理解理性與信仰的張力方面。
《雅典與耶路撒冷》評介(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一、核心問題:理性與信仰的對決
《雅典與耶路撒冷》是舍斯托夫的晚期代表作,成書於1930年代。書名象徵兩種根本世界觀的對立:
雅典:希臘哲學的傳統,強調理性、邏輯、必然性。
耶路撒冷:聖經啟示的傳統,強調信仰、啟示、自由的可能性。
在舍斯托夫眼中,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以來追求「必然真理」,這導致人類陷於「理性的暴政」,忽視了個體存在的荒謬與痛苦。相對地,聖經啟示揭示了一種「不可能中的可能」,強調在絕境中唯有對上帝的信靠才能突破理性邏輯的枷鎖。
二、存在主義的先聲
舍斯托夫在書中反覆對照哲學史與聖經文本,提出對理性主義的尖銳批判。例如,他認為亞伯拉罕的「獻以撒」故事並非倫理學能解釋,而是信仰對上帝不可思議的順服。這一立場與祈克果的「信心跳躍」遙相呼應。
因此,《雅典與耶路撒冷》不僅是一部宗教哲學著作,更可視為存在主義的奠基文本之一,為沙特、卡繆等人開啟了「理性不足以回答人生荒謬」的思路。
三、譯本特色與價值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譯本,忠實呈現舍斯托夫的思想風貌。由於原文充滿修辭性、斷裂感與情緒化語氣,譯者在處理時儘量保持其「非系統化」的風格,避免將其誤讀為嚴格的哲學體系。這一處理方式,恰好保留了舍斯托夫文字的震撼力與荒誕感。
對讀者而言,此譯本的最大價值在於:它引入了一條不同於黑格爾式體系哲學的思想道路,讓人看見理性之外的宗教信仰、生命荒謬與存在困境,如何成為哲學的起點。
四、評價與不足
舍斯托夫的思想充滿激情,對理性的批判極具穿透力,但也常遭批評為「否定一切」而缺乏建設性。他拒絕系統化,雖然凸顯了存在的荒謬,但讀者可能感到難以把握其對人生有任何積極應對方案。此外,他對理性的全面否定,也引發後世學者的爭議:若完全捨棄理性,信仰是否會墮入盲目?
總結
《雅典與耶路撒冷》是一部挑戰讀者的書,它並不提供整齊的理論框架,而是以尖銳、片斷、激情的方式,迫使人直面理性與信仰的矛盾。舍斯托夫在書中提出的問題——我們是否必須在雅典與耶路撒冷之間作抉擇?抑或這種緊張本身就是人類存在的宿命?——至今仍有啟發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