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Huston Smith 的《世界宗教:我們的偉大智慧傳統》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Huston Smith 的著作《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原名《The Religions of Man》,1958 年初版,後修訂並更名)是一本經典的比較宗教學著作,旨在介紹全球主要宗教的智慧傳統。***請勿購置或閱讀中文譯本,因為譯者、編輯、審校人員素質很低,常識貧乏,與宗教有關的專業知識底蘊為零,譯本錯誤高達300多處。










這本書強調各宗教的內在精神層面,而非僅限於制度或歷史細節,Smith 以親身體驗和學術洞見為基礎,呈現出這些傳統對人類心靈的吸引力。它已被翻譯成12種語言,銷售數百萬冊,並成為大學世界宗教課程的標準教材。

背景與作者

Huston Smith(1919-2016)出生於中國傳教士家庭,早年浸潤於東方文化,後成為哲學與宗教教授,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雪城大學等機構。這本書源自他於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分校的熱門課程,1955 年更改編成17集電視節目《The Religions of Man》,這是 PBS 前身的第一個提供大學學分的電視節目。

Smith親身實踐多種傳統,如禪宗、蘇菲主義和藏傳佛教,這讓他的寫作充滿同理心與深度。

內容結構

書籍聚焦於各大宗教的核心教義、實踐與哲學,強調其神秘或體驗性的一面。Smith 的敘述風格清晰生動,適合一般讀者,同時具備學術深度。修訂版新增加前言,並更新內容以反映當代理解。

以下是各主要章節的詳細概述,包括關鍵概念、教義、歷史背景、實踐及子節,基於 Smith 的呈現方式,強調智慧傳統的核心:

引言章節(Point of Departure):Smith 解釋寫作意圖,強調「傾聽」宗教以獲取智慧,而非僅作旅遊指南。關鍵概念包括全球上帝追尋者的團契、擴展視野、轉化力量及世界理解。教義聚焦於意義而非歷史事實,為西方讀者選擇普世視角,避免負面(如狂熱主義),旨在將洞見應用於現代問題。歷史背景反映20世紀互聯性,使用如聖餐、妥拉(摩西五經)誦讀、禪宗冥想等例子。實踐包括使用軼事、隱喻來溝通,非技術性學術。子節涵蓋目的、方法、全球脈絡及轉化相關性。

印度教(Hinduism):探討四種瑜伽(知識瑜伽、奉獻瑜伽、業力瑜伽、王瑜伽)通往解脫(moksha);阿特曼等於梵天(Atman=Brahman);輪迴(samsara)、業力(karma)、幻象(maya)、遊戲(lila)、四種人生目標(財富 artha、慾望 kama、義務 dharma、解脫 moksha)。梵天分為有形(saguna,如 Brahma、Vishnu、Shiva)和無形(nirguna)。人生階段包括學生、家長、退休、放棄。

歷史背景:約前 1500 年雅利安入侵起源;吠陀文本、奧義書、薄伽梵歌;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外來者),甘地挑戰。實踐:瑜伽體位、冥想、儀式、吟唱、奉獻於個人神(ishta)、出家(sannyasin)。子節:通往上帝的路徑(四瑜伽)、人生階段、種姓制度、幻象 vs. 遊戲。

佛教(Buddhism):介紹四聖諦、八正道、涅槃、無常(anicca)、無我(anatta)、中道、三毒(貪、瞋、癡)。分為上座部(阿羅漢、個人)、大乘(菩薩、慈悲)、金剛乘(密宗、藏傳)。

歷史背景:佛陀(前563–483 年)創立,阿育王(前3世紀)傳播;上座部(東南亞)、大乘(東亞,如禪宗、藏傳);禪宗(悟道 satori/kensho)、藏傳(曼陀羅、咒語)。實踐:冥想(坐禪、三昧)、五戒、吟唱、儀式(藏傳多聲部)、菩薩誓願。子節:佛陀生平、上座部 vs. 大乘、禪宗、藏傳佛教、三誓/四聖德。

儒家(Confucianism):強調仁(human-heartedness)、君子(成熟人)、禮(禮節、儀式)、德(道德榜樣)、文(和平藝術);透過關係(五常:親子等)自我修養。強調教育、社會和諧、互惠、同理心擴展。

歷史背景:孔子(前551–479 年)於戰國時期(前8–3世紀)、周朝崩潰;漢朝(前 130 年)定為國教,科舉至 1905 年,影響東亞。實踐:教育(廟宇、諺語、故事)、儀式(禮、孝道)、聲望模式、家庭實踐(如奉獻故事)。子節:對手答案(現實主義者、墨家)、孔子答案、傳統內容、儒家計劃、倫理或宗教?、對中國影響。f18d44

道家(Taoism):探討道(終極實在、宇宙之道、人之道)、無為(創造性靜止)、陰陽(相對性)、自然主義、謙卑、和平主義、生死循環。三種形式:哲學(效率)、增強(提升氣)、宗教(機構,前2世紀)。

歷史背景:哲學(道德經、莊子)、增強(呼吸、瑜伽)、宗教(道教、神系、老子、台灣教皇線);融合,中共前中國。實踐:無為(對齊,如廚師刀的故事)、增強(呼吸、瑜伽)、宗教(儀式、信仰療癒、魔法)。子節:創造性靜止、其他道家價值、力量融合、替代力量:宗教道家。

伊斯蘭教(Islam):順服阿拉、五功柱(宣信、禮拜、施捨、齋戒、朝覲)、一神論、造物善、人性善但遺忘(ghaflah)、審判日。蘇菲主義(神秘、愛、狂喜、直覺)、社會教義(經濟、婦女、種族、武力)。

歷史背景:穆罕默德(610 年啟示)、希吉拉(622 年,麥地那)、征服麥加(632 年)、帝國至 8 世紀橫跨比斯開-中國、後殖民復興、9億信徒。實踐:五功柱(祈禱、齋月齋戒、2.5% 施捨、朝覲)、蘇菲(紀念、教團、唱歌、舞蹈)、社會法(婚姻、經濟、無利息)。子節:五功柱、社會教義、蘇菲主義、伊斯蘭何去何從?(復興、挑戰)。

猶太教(Judaism):上帝、造物、人存、歷史、道德、正義的意義;一神論、世界善、人塵土-神性、為服務而選。預言原則(正義穩定)、替代苦難、彌賽亞主義(恢復/烏托邦)、聖化生命。

歷史背景:前3000年晚來者、迦南定居、出埃及、巴比倫流亡(前6世紀)、第二聖殿毀壞(70 年)、散居、拉比猶太教、以色列1948(大屠殺後)。實踐:正統實踐(613誡命、十誡)、儀式(割禮、安息日、逾越節)、預言行動、托拉學習、虔誠。子節:預言運動、苦難意義、彌赛亞意義、生命聖化、啟示、選民、以色列。

基督教(Christianity):道成肉身(基督神人)、贖罪、三位一體(父、子、聖靈)、基督神秘身體、釋放恐懼/罪惡/自我、基督教愛。早期體驗:互敬、喜樂、平等、聖禮(洗禮、聖餐等)。

歷史背景:耶穌(前 4 年–33 年,巴勒斯坦)、早期迫害(地下墓穴、獅子)、313 年合法承認、380 年國教、大分裂 1054 年、宗教改革16世紀。實踐:轉化生命、互敬、喜樂、崇拜、聖禮(洗禮、堅振、婚姻、聖餐、告解、臨終塗油)。子節:好消息、早期基督教體驗、教會心靈、羅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原住民宗教(Primal Religions):口傳傳統、小部落、統一世界觀、夢境(原型,澳洲原住民)、嵌入地方、永恆時間、參與原型、非語言神聖感知。保留遺失洞見(記憶、自然連結) vs. 現代異化。

歷史背景:三百万年前先於歷史宗教,非洲、澳洲、東南亞、美洲原住民;無文本、口傳、在現代意識中深層心理痕跡。實踐:儀式(狩獵、編織、神話認同)、口述故事、自然/藝術神聖感知、地方基實踐、無崇拜。子節:夢境、口傳、地方、儀式順應、神聖感知。

結尾章節(A Final Examination):反思智慧 vs. 資訊/知識,引用 T.S. Eliot 和 E.F. Schumacher,質疑智慧何處遺失,強調宗教統一實在、倫理指南(十誡)、美德(謙卑、慈善、真實)、障礙(貪、瞋、癡)。

教義:宗教提供超越科學的洞見、價值與目的,障礙如佛教三毒。歷史背景:科學 vs. 傳統宇宙論的現代脈絡。實踐:傾聽學習以在多元中和平。子節:智慧 vs. 資訊、倫理洞見、現代相關性。

評價與影響

這本書廣受讚譽,被視為促進宗教間理解的傑作,Smith 被譽為「世界宗教大師」,其清晰與深度讓讀者易於領會各傳統的精髓。在 Goodreads 上,獲得 4.04 分(超過 13,000 則評價),讀者讚揚其全面性與啟發性。 一些評論指出,它像是一場「智慧之旅」,以生動散文呈現信念、實踐與體驗。1996 年,Bill Moyers 甚至為 Smith 的生平和作品製作五集 PBS 特別節目《The Wisdom of Faith》。

然而,也有一些批評:部分讀者認為 Smith 過於浪漫化傳統,忽略歷史衝突或負面面向;例如,對原住民宗教的處理較為簡略。另有意見指出,某些章節偶爾顯得拖沓,但整體仍是歷史與理論的良好平衡。儘管如此,它仍是初學者了解全球靈性的不朽入門書,適合任何對多元信仰感興趣的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三大一神論宗教簡明版 猶太教 伊斯蘭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