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鎖鏈:美國教會史上的黑奴存廢辯論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聖經與鎖鏈:美國教會史上的黑奴存廢辯論





一、前言:信仰與奴隸制度的交錯

19世紀美國,奴隸制度已成為南北經濟與文化的分水嶺。南方種植園仰賴黑奴的勞動,北方則逐漸轉向工業化與自由勞動體制。

這種經濟與社會差異,自然延伸到教會與神學上:教會是否可以支持或容忍奴隸制度?雙方各自援引聖經,以「上帝的話」自證擁有真理。結果,教會分裂、社會對立,而聖經在爭辯中,既成為鎖鏈,也成為解放的武器。

支持奴隸制的南方牧師與反對奴隸制的北方牧師,彼此看對方為偏離上帝旨意的人;雙方都認為自己擁有「真正的聖經解釋」。這場辯論,展示了聖經詮釋權的嚴重爭奪,也凸顯了宗教歷史中的倫理困境。

二、支持奴隸制度的論辯:聖經默許與制度正當性

南方教會主張,奴隸制度在聖經中是合法且被默許的制度,教會不應干涉社會秩序。南方牧師大量引用舊約律法、新約書信,甚至亞伯拉罕的生活實例,構建辯論。

首先,他們援引舊約律法。《利未記》25:44–46寫道:「至於你的奴僕婢女,可以從你們四圍的國中買…要歸你們為產業,可以遺留給你們的子孫為產業,永遠作你們的奴僕。」

理查德‧傅曼(Richard Furman)於1822年宣稱:「上帝在律法中規定了奴僕的購買與承繼,這顯示奴隸制度符合上帝的社會設計,廢奴派乃是違背聖經精神的人。」

其次,南方教會援引新約教導僕人順服主人。《以弗所書》6:5–9說:「你們作僕人的,要懼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如同聽從基督。」《歌羅西書》3:22說:「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

南方牧師認為,保羅教導的是僕人如何在制度中生活,而非廢除制度,因此奴隸制度本身並非罪惡。

再者,亞伯拉罕擁有奴僕也被南方教會視為合法性證據。《創世記》17:12–13記載:「世世代代,生的、或用銀子從外人買的,不是你後裔的人,都要受割禮。」

南方牧師強調,亞伯拉罕作為信心之父,卻擁有奴僕並要求他們守上帝的約,說明奴隸制度與信仰可共存。傅曼甚至指出:「反奴者若以福音要求廢除奴隸制,豈非直接挑戰上帝所默許的秩序?」

三、反對奴隸制度的論辯:福音精神與自由平等

北方教會則主張,奴隸制度違背基督的福音精神。聖經承認奴隸存在,但核心信息是自由、平等與愛。

首先,他們援引上帝是解放的神。《出埃及記》3:7–8說:「耶和華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要下來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北方牧師以此為基礎,斷言上帝不喜悅壓迫,奴隸制度是人為罪惡。

其次,他們引用黃金律與愛的命令。《馬太福音》7:12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22:39說:「要愛人如己。」

查爾斯‧芬尼(Charles Finney)質問南方牧師:「你們若不願自己受奴役,卻迫黑人受奴役,如何面對基督的審判?」

再者,他們強調在基督裡的平等。《加拉太書》3:28說:「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北方廢奴派宣稱:福音的精神是打破階級與身份隔閡,任何奴役都是違背基督教倫理的行為。

威廉‧勞埃德‧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更斷言:「一個容忍奴隸制度的教會,不是上帝的教會,而是撒但的巢穴。」

四、針鋒相對的聖經辯論

南方主張:《以弗所書》6:5–9說僕人要順服主人,因此奴隸制度合法。他們認為保羅教導的是僕人如何在制度中生活,而非廢除制度。

北方反駁:《加拉太書》3:28表明基督裡不分奴隸與主人,奴隸制度違背福音精神,福音的精神是打破階級與身份隔閡。

南方主張:《利未記》25:44–46許可買賣奴僕,上帝默許奴隸制度。

北方反駁:《出埃及記》3:7–8上帝解救受奴役的以色列百姓,顯示奴隸制度非上帝心意,任何人為奴役都是違背上帝旨意的行為。

南方主張:亞伯拉罕擁有奴僕,仍蒙上帝稱義,說明奴隸制度與信仰可共存。

北方反駁:信仰強調自由與愛,奴隸制度迫害人的尊嚴,違背基督教倫理;基督裡所有人都應該平等,任何形式的奴役都不可接受。

五、歷史後果:教會分裂與社會影響

這場辯論帶來明顯後果。1844年,美國衛理公會因是否允許主教持有奴隸問題分裂。1845年,全國浸信會拒絕派遣奴隸主牧師作宣教士,南方浸信會遂自立為「美南浸信會」。隨後,南北戰爭(1861–1865)爆發,聖經爭論與政治經濟衝突交織。直到1995年,美南浸信會才公開承認,當年以聖經支持奴隸制度是錯誤,並為此道歉。

六、神學意涵與現代啟示

這場辯論凸顯幾個重要問題:

1. 聖經詮釋的危險:同一段經文可以被用來支持壓迫或解放,取決於解釋者立場與權力。

2. 信仰與社會制度交互作用:教會的道德判斷不可避免地受制於社會經濟結構。

3. 倫理與文字的張力:字面遵守經文可能與基督教倫理精神相衝突,這是歷史上多次教會分裂的根源。

七、結語

美國教會史上的黑奴聖經論戰,是「分裂史」的典型案例:南方說「聖經默許奴隸制,我們遵行上帝的秩序」,北方說「聖經的精神是愛與自由,你們的制度違背福音」。雙方各自以聖經自證正當,互視對方為違背上帝旨意的叛逆。

這種針鋒相對的辯論,不僅揭示聖經詮釋的權力問題,也提醒現代信徒:對聖經的解讀,既可能成為解放的工具,也可能成為壓迫的利器。理解歷史爭論,對今日教會如何面對倫理、政治與信仰的交叉議題,仍有深刻啟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