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 D. Ehrman 教授從聖公會教友到敬虔福音派基督徒而後轉變成不可知論無神論者(agnostic atheist)的心路歷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Bart D. Ehrman 教授從聖公會教友到敬虔福音派基督徒而後轉變成不可知論無神論者(agnostic atheist)的心路歷程。
巴特·D·葉爾曼(Bart D. Ehrman)是美國知名的新約學者,他的宗教信仰轉變歷程從青少年時期的福音派基督徒,到後來成為不可知論者(agnostic),並自稱為「不可知論無神論者」(agnostic atheist),這一過程充滿了知識追求、內心掙扎與哲學反思。以下是基於其自述和傳記的詳細心路歷程概述。
早期信仰與轉向福音派
埃爾曼在堪薩斯州勞倫斯長大,童年時在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接受洗禮,但當時並未深信宗教。15歲時,他經歷了一次「重生」(born-again)體驗,成為一名堅定的福音派基督徒,相信聖經是上帝無誤的啟示,並積極參與教會活動。這段時期,他對信仰充滿熱情,甚至害怕地獄的懲罰,這成為他早期恐慌的來源。
為了深化對聖經的理解,他選擇就讀穆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於1976年獲得文憑,隨後在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取得學士學位(1978年),並在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獲得道學碩士(1981年)和哲學博士(1985年),師從著名文本批評學者布魯斯·梅茨格(Bruce Metzger)。在這段教育過程中,他學習希臘文、希伯來文等聖經語言,原本目的是證實聖經的可靠性。
信仰危機的開始:聖經文本的發現
在普林斯頓求學期間,埃爾曼接觸到聖經文本批評學,發現新約聖經有超過5000份手稿,但沒有一份完全相同,抄寫者常有意或無意地更改內容。這讓他質疑:如果上帝啟示了聖經,為何沒有確保其保存無誤?這一發現動搖了他對聖經無誤論(inerrancy)的信念,他努力維持信仰約兩年,但最終放棄了保守福音派的立場,轉向更自由派的基督教觀點。他繼續在聖公會待了約15年,試圖以非字面解釋來調和矛盾。
這段時期,他從「鐵桿硬核」福音派轉向自由派基督徒,並非僅因歷史事實(如聖經中的矛盾和歷史錯誤),而是開始質疑信仰的核心基礎。但他強調,這些文本問題並非導致他最終離開基督教的主要原因。
最終轉變:惡與苦難的問題
埃爾曼的信仰崩潰主要源於哲學層面的「惡的問題」(problem of evil):為何一個全善、全能的上帝允許世界上如此多的苦難、饑荒、戰爭和自然災害?他無法調和這一點,尤其在研究舊約和新約中對苦難的解釋後,發現這些解釋(如苦難是懲罰或試煉)並不令人滿意。這成為他離開基督教的關鍵轉折點,大約在25年前,他成為不可知論者。
他自稱為「不可知論無神論者」:作為不可知論者,他承認自己無法知道宇宙中是否存在神明(考慮到宇宙的廣大與人類視野的局限);作為無神論者,他不相信傳統的猶太-基督-伊斯蘭上帝,即一位創造世界、干預人間、回應禱告並從惡中帶來善的存有。有時他也稱自己為「基督教無神論者」,意指他仍試圖實踐基督教的最佳道德教導,但這通常是私下表述,以避免混淆。
轉變的影響與反思
這一轉變對埃爾曼的個人生活產生深刻影響。最初,從福音派到自由派的轉變已導致他與一些教會夥伴和大學朋友疏遠,甚至家庭關係緊張,需要多年艱難對話。成為不可知論者後,這些挑戰加劇,但他學會避免在親友間強行辯論宗教,轉而聚焦共同興趣,如家庭生活和智力追求。這讓他建立新友誼,並更珍惜有限的人生,強調生命僅由物質粒子組成,因此更重視家人、朋友、知識和簡單快樂。他發現,離開信仰後的生活更有意義、更快樂,並對他人更有關懷,而非如他最初恐懼的那樣陷入道德混亂或虛無。
埃爾曼在書籍如《上帝的問題》(God's Problem)和他的博客、課程中詳細分享這段歷程,目的是促進對話,而非說服他人。他認為,離開信仰雖充滿情感與社會挑戰(如對地獄的恐懼和關係斷裂),但最終帶來更充實的人生觀,證明道德與意義可獨立於宗教存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