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佛洛伊德著作《未來的一個幻覺》《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佛洛伊德著作《未來的一個幻覺》《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一、作者與背景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被譽為現代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重要奠基者。他以潛意識、壓抑、夢的解析以及性本能的學說聞名,也因為其「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理論而引發廣泛爭議。然而,佛洛伊德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臨床心理學,他的思考滲透到文學、藝術、社會學乃至宗教研究領域。

《未來的一個幻覺》(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是佛洛伊德晚期作品之一,篇幅不長,卻集中而犀利地批判宗教。此書寫於歐洲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與社會動盪之後。科學與理性看似日益強大,但宗教仍然佔據社會與個人心理的重要地位。佛洛伊德在此書中明白提出,宗教並非人類理性的產物,而是一種幻覺(Illusion),是出於心理需要而建構的信念體系。

二、宗教作為幻覺

佛洛伊德首先區分「幻覺」(Illusion)與「錯誤」(Irrtum):

錯誤 是因為認知上的失敗,與真理相違背。

幻覺 則未必必然錯誤,而是出於「願望的實現」(wish-fulfillment)。

舉例來說,一個窮人幻想自己中了樂透,這是幻覺,但不能單純以真假判定,因為有時真的有人中獎。幻覺的核心在於它來自欲望,而非理性推論。

宗教正屬於此類。人類渴望有一位全能的父親保護自己,渴望宇宙有公義與秩序,因此創造出神祇的概念。換言之,宗教是一種「心理投射」,根源於人類深層的無助與依附需求。

三、宗教的心理根源

在佛洛伊德看來,宗教的根源與兒童心理有關:

1. 父親形象的投射:小孩對父親既依賴又害怕,長大後轉化為對「天父」的信仰。

2. 自然的恐懼:人類在面對閃電、疾病、死亡時,產生不安,需要某種超越的保護。

3. 社會規範的正當化:人類本能具有攻擊與性慾,社會必須透過禁令來限制。但人若只聽從理性,容易反抗;若把禁令提升為「神的命令」,則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宗教既是心理上的慰藉,也是社會控制的工具。

四、宗教的社會功能與限制

佛洛伊德承認宗教在歷史上具有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它透過「神聖律法」來約束人類本能,使文明得以延續。然而,他同時指出,宗教的代價是以虛構的幻覺來壓抑人性,這使人停留在「兒童般的依賴心態」,無法真正成熟。

他認為宗教扮演的角色有兩面:

正面:提供慰藉、凝聚群體、建立秩序。

負面:阻礙理性,維繫專斷權威,使人類不願正視自身的軟弱與有限。

五、對未來的展望

佛洛伊德的核心主張是:

人類應逐漸擺脫宗教幻覺,轉向理性與科學。

雖然宗教短期內仍有頑強生命力,但未來的希望在於教育與啟蒙,讓人敢於直面世界的殘酷,而不是依賴虛構的父親形象。

他承認這一過程會充滿衝突,因為宗教滿足了人類最深的願望,難以簡單被理性取代。但唯有透過知識與科學,人類才能真正成熟。

六、影響與批評

《未來的一個幻覺》一出版便引發熱烈反響。支持者認為佛洛伊德勇於揭示宗教的心理基礎,與馬克思、尼采並列為現代「宗教批判三巨頭」。批評者則指出:

他把宗教簡化為心理現象,忽視了宗教多元的歷史、文化與神秘經驗。

他假設「科學必然取代宗教」過於樂觀,後來的歷史發展並未完全印證。

他把父親形象當作宗教的唯一根源,也遭到人類學與神學界質疑。

然而不可否認,這本書確立了精神分析學在宗教研究中的地位,並影響後世對宗教心理學的發展。

七、佛洛伊德與道金斯

您問到的問題:佛洛伊德的概念是否被道金斯挪用?

可以這樣理解:

佛洛伊德把宗教定義為「幻覺」,根源於人類的願望與父親投射。

道金斯在《上帝錯覺》(The God Delusion, 2006)中,繼承了「宗教是一種幻覺」這一核心立場,但他不是從精神分析,而是從演化生物學與科學懷疑主義出發。

道金斯提出「宗教是模因(meme)的寄生現象」,像病毒一樣在心智間傳播,與佛洛伊德的「心理投射」論不同,但同樣把宗教看成非理性的產物。

因此,與其說道金斯「挪用」佛洛伊德,不如說他在不同學科背景下,延續了同一批判傳統:宗教不是神啟,而是人類心智需求的衍生物。佛洛伊德提供的是心理學模型,道金斯則提供演化論的文化模型。

八、結語

《未來的一個幻覺》是佛洛伊德宗教觀最集中、最犀利的一本書。他把宗教定義為「幻覺」,揭示其心理根源與社會功能,同時呼籲人類擺脫幼稚的依賴,走向科學理性。雖然他的理論帶有簡化傾向,也未能預測宗教在現代世界的復甦,但這部作品仍是二十世紀宗教批判的經典。

從佛洛伊德到道金斯,批判的語言與論證方法雖然改變,但那句核心話語始終迴響:宗教不是來自上帝,而是人類自身心靈的產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三大一神論宗教簡明版 猶太教 伊斯蘭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