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穆斯林社會問題分析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巴基斯坦穆斯林社會問題分析








巴基斯坦建國於1947年,以伊斯蘭國家自居,首都音譯為伊斯蘭馬巴德,意譯「伊斯蘭城」。然而,這個國家的穆斯林社會並非單一,而是由多個教派構成,彼此之間存在深刻分歧,並時常爆發暴力衝突。理解巴基斯坦的社會動態,需要從宗教教派、歷史發展、政治因素及外部勢力的影響多角度分析。

一、巴基斯坦的主要穆斯林教派構成

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社會可以劃分為以下主要教派:

1. 遜尼派(Sunni Islam)

占總穆斯林人口約 75–80%。

屬哈乃斐派(Hanafi school),法律與宗教實踐較為理性化與制度化。

內部分化顯著:

德高派(Deobandi):強調原教旨聖訓解釋,保守且注重宗教教育,主導許多伊斯蘭學校(Madrasa)。

布雷維派(Barelvi):融合民間信仰與遜尼傳統,崇敬聖人節與祈禱儀式,基層信徒廣泛分布。

薩拉菲/瓦哈比派影響:受沙烏地阿拉伯資金支持,主張純正原教旨伊斯蘭,批判布雷維派民間習俗。

2. 什葉派(Shia Islam)

占總人口約 15–20%,主要信仰十二伊瑪目派(Twelver Shia)。

強調伊瑪目與烈士崇拜,特別是紀念侯賽因殉道的阿舒拉節。

地理集中於城市及特定地區,如喀拉嗤、拉合爾部分區域,社會經濟與教育資源相對優越。

3. 其他小教派

阿赫邁底亞派(Ahmadiyya):自1974年憲法將其排除為非穆斯林,長期受到歧視與暴力威脅。

伊斯瑪儀派(Ismaili Shia,七伊瑪目派):信奉阿迦汗,規模較小但經濟實力強,社會安全相對較高。

蘇非派(Sufi):多與布雷維派交疊,注重精神實踐與聖人崇拜,但與原教旨主義者常有理念衝突。

二、教派衝突的歷史與社會根源

1. 建國初期的分野

巴基斯坦建國時,國家機構多由遜尼派主導,什葉派在城市中有經濟及教育優勢。

宗教節日的慶祝方式及社會領導權分配的不均,逐步形成社會摩擦。

2. 阿富汗戰爭與武裝化影響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巴基斯坦成為反蘇戰爭的前線基地。

在此背景下,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資金流入巴基斯坦,用於培訓與武裝遜尼派德高派勢力,同時支持原教旨主義的宗教教育(Madrasa)。

這導致巴基斯坦部分遜尼派社群高度軍事化,並與什葉派社群產生對立。

伊朗則對國內什葉派社群提供意識形態及有限資金支持,影響其宗教節日和社群組織。

3. 政治利用與法律因素

地方與國家政治勢力經常利用教派身份以鞏固權力,形成布雷維派、德高派與什葉派之間的動態聯盟與對立。

法律上,宗教褻瀆條款(Blasphemy Law)被部分人用於攻擊教派少數群體,增加社會緊張。

4. 外部勢力介入

沙烏地阿拉伯資金與宗教教材主要輸入遜尼派德高派,推動反什葉派意識形態。

伊朗則通過宗教及社會組織影響巴基斯坦什葉派社群,加深教派間的對立。

三、教派暴力與社會衝突

1. 遜尼派對什葉派的襲擊

極端德高派組織針對什葉派聚居區、清真寺與學校實施自殺炸彈、槍擊與爆炸,造成大量死傷。

2. 什葉派的防衛與自衛組織

規模較小,但部分社群建立自衛組織應對襲擊。

3. 阿赫邁底亞派的系統性迫害

長期被排除為非穆斯林,其社區與清真寺經常遭攻擊,生活受威脅。

4. 宗教節日與儀式衝突

阿舒拉節(紀念侯賽因殉道)與遜尼派集會偶有摩擦。

民間信仰與原教旨主義的理念衝突,也常成為局部暴力導火索。

四、結論

巴基斯坦穆斯林社會問題,是教派多元、歷史矛盾、政治操弄及外部勢力介入交織的結果:

教派多元:遜尼派德高派、布雷維派、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阿赫邁底亞派等,信仰分歧明顯。

政治利用:政黨與地方勢力常以教派身份鞏固權力,加劇社會對立。

外部影響:沙烏地阿拉伯支持遜尼派德高派,伊朗支援什葉派社群,使矛盾加深。

法律與制度不足:宗教少數群體保護不足,暴力事件屢發不止。

總體而言,巴基斯坦雖為名義上的「伊斯蘭國家」,但內部宗教多樣性與歷史政治矛盾,使其社會長期難以實現全面和平與穩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