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趕鬼與社會責任的落差——靈恩派的結構性批判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醫病趕鬼與社會責任的落差——靈恩派的結構性批判



一、前言

在二十世紀以來的基督教版圖中,靈恩派(Pentecostalism /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的崛起堪稱最大宗教現象之一。自 1906 年洛杉磯的阿蘇薩街大復興以來,短短一百多年,靈恩派信徒已遍佈全球,尤其在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成為成長最快的基督宗教潮流。其最鮮明的特徵,莫過於強調「聖靈的臨在」以及「超自然恩賜」──說方言、醫病、趕鬼。對許多信徒而言,這些經驗是真實可感的神蹟,是對上帝活潑大能的親身印證。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從個人經驗轉向整個群體,問題便浮現:靈恩派是否過度專注於醫病趕鬼等「屬靈表演」,卻忽略了基督信仰對社會責任的呼召?本文將從神學脈絡、社會實例與批判性學術研究出發,指出靈恩派在公共層面的缺席與偏差,並說明為何這種失衡值得嚴厲批判。

二、神學根源:五重福音的偏狹化

靈恩派神學核心,常以「五重福音」來概括:重生(salvation)、成聖(sanctification)、聖靈洗(Spirit-baptism)、醫治(healing)、再臨(second coming)。這一架構本身並無錯誤,卻在實踐中導致嚴重偏差。因為「醫治」被放置在救恩層級的核心,醫病逐漸取代社會服務,成為靈恩派的主要招牌。

這種神學取向造成兩種後果:

1. 個人化的救恩:疾病被視為屬靈問題,解答在於祈禱與趕鬼,而非醫療制度與公共健康。

2. 群體責任的淡化:初代教會的「凡物公用」、照顧貧困的傳統被忽略,信徒被導向追求個人醫治見證。

換言之,靈恩派雖自稱要回到「初代教會」,卻只模仿了神蹟醫病的外貌,遺忘了初代教會最核心的特徵:彼此相愛與共同承擔。

三、案例一:非洲——「信心醫治」取代公共衛生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靈恩派教會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奈及利亞、迦納、南非皆有超大型靈恩教會,其領袖往往自稱「使徒」「先知」,專門舉辦醫治大會。

2020 年 COVID-19 疫情爆發後,奈及利亞多間靈恩教會公開拒絕防疫措施,認為病毒可以靠「信心禱告」擊退。知名牧師克里斯·奧亞基洛美(Chris Oyakhilome)甚至宣稱疫苗是「惡魔陰謀」,信徒應依靠神蹟免疫。結果,這些教會的群聚活動成為疫情溫床,對公共衛生造成重大威脅。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刻,醫護人員缺乏物資,許多貧困家庭無法獲得基本醫療,但靈恩派的資源卻集中在「神蹟聚會」與「屬靈產品」(如恩膏油、奇蹟水)的銷售。對比之下,傳統教會如天主教和主流新教,則普遍投入醫療支援與社區救助,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公共責任感。

四、案例二:拉丁美洲——「繁榮神學」(成功神學)與窮人被剝削

拉丁美洲是天主教的傳統地盤,但近數十年來,靈恩派迅速奪取了大量信徒。其關鍵武器之一是「繁榮神學」(Prosperity Gospel):只要憑信心奉獻,就能獲得上帝的祝福,包括財富與健康。

在巴西,靈恩派的「普世神國教會」(Universal Church of the Kingdom of God)規模龐大,卻因「種子奉獻」與「買祝福」的教導而飽受批評。窮人將微薄收入交給教會,換取領袖的「醫治禱告」或「成功預言」。然而,現實是牧師坐擁豪宅與私人飛機,信徒仍然貧困。

這種模式的殘酷在於:靈恩派沒有正視拉美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如土地分配不公、貧富差距,而是將信徒的痛苦屬靈化,歸因於「缺乏信心」。窮人不僅沒有得到幫助,反而被再次剝削。

五、案例三:東亞——宗教商業化與社會冷漠

在韓國,靈恩派巨型教會如汝矣島純福音教會(Yoido Full Gospel Church)曾一度擁有百萬會眾。其創辦人趙鏞基牧師強調醫治與繁榮,吸引無數貧困群眾湧入。但多年後,趙牧師因貪污醜聞入獄,顯示醫病趕鬼背後的權力與金錢誘惑。

台灣則出現眾多「更新特會」與「醫治釋放營會」。參與者花費高額報名費,尋求「屬靈醫治」,卻甚少看到這些教會系統性地參與社會救助。與之對照,佛教慈濟多年來投入賑災、醫療、教育,基督教靈恩派卻鮮少建立醫院或大規模社福機構,顯示其公共責任感的不足。

六、信仰個人化的後果

靈恩派的「醫病趕鬼」框架,導致信徒將疾病與貧困完全屬靈化:

1. 疾病歸因於魔鬼與咒詛 ——病人被告知「你得病是因信心不足」,進一步增加心理壓力。

2. 貧窮視為靈性失敗 ——窮人被要求加倍奉獻,以「撒種」換取財富,結果陷入更深困境。

3. 社會責任的缺位 ——教會不思考醫療體制、教育制度與貧富差距,而僅用屬靈語言粉飾。

長此以往,靈恩派不僅未能「醫治世界」,反而加重了信徒的無力感與社會的不公。

七、與初代教會的對照

靈恩派常以「回到初代教會」為口號,但初代教會的精神並非僅止於神蹟奇事。《使徒行傳》強調:信徒凡物公用,照顧寡婦孤兒,關懷窮人。保羅在書信中不斷推動各地教會為耶路撒冷的窮人捐款。醫病固然存在,但從來不是信仰的唯一核心,更不是教會的營利手段。

若靈恩派真要「效法初代」,就應先重建公共責任,成為社會中的醫者與守望者,而不是只在聚會裡高聲呼喊「耶穌醫治」。

八、結論

靈恩派的快速成長,顯示人們渴望靈性經驗與神蹟。然而,當教會將信仰收縮為醫病趕鬼,而忽略社會的貧窮、疾病、教育與公共正義時,它便背離了基督教的核心使命。

在非洲,它讓疫情防治雪上加霜;在拉美,它讓窮人更加被剝削;在東亞,它淪為商業化的宗教產業。這些例子清楚說明:靈恩派的神蹟導向若不加以反思,將不僅危害信徒,也危害整個社會。

基督信仰的真正醫治,從來不是只為個人驅鬼治病,而是要醫治這破碎的世界。靈恩派若無法承擔這個責任,那麼它的「復興」其實是對福音的背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