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的主要宗教為何是伊斯蘭伊巴德派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阿曼之所以成為**伊巴德派(Ibadi)**的核心據點,而非像大多數地區走向遜尼派或什葉派,有幾個歷史與地緣因素交互作用。
一、伊巴德派的起源背景
1. 源自哈瓦立吉派(Kharijites)
公元 7 世紀,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與倭馬亞王朝初期爆發內戰(第一次內亂,Fitna)。
部分激進的哈瓦立吉派主張「凡犯大罪者即成為異教徒,應該被處死」,後來逐漸分裂。
伊巴德派由阿卜杜拉·伊本·伊巴德(ʿAbd Allāh ibn Ibāḍ)所發展,採取較溫和立場,強調敬虔生活與社群自律,而不是激進武裝。
2. 伊巴德派的政治理念
強調領袖(伊瑪目)必須由信徒推舉,依照德行與能力,而非血統(不同於遜尼派的倭馬亞王朝世襲,也不同於什葉派強調阿里後裔的合法性)。
這種「社群共議」的制度特別吸引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的部落社會。
二、阿曼的地理與部落因素
1. 地理邊陲性
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角,遠離倭馬亞王朝與後來阿拔斯王朝的政治中心(大馬士革、巴格達)。
這種「邊陲」位置,使阿曼不易受到中央政權直接控制,宗教少數派有空間立足。
2. 部落結構與自治傳統
阿曼社會長期以部落為核心,重視共議與選舉首領。
伊巴德派強調的「伊瑪目選舉制」恰好契合了當地部落社會的治理模式,因此得到支持。
三、歷史發展契機
1. 伊巴德派的東移
7 世紀末至 8 世紀初,哈瓦立吉派中溫和者向阿拉伯半島東南、北非與東非移動。
阿曼成為伊巴德派信仰的集中地,並於公元 750 年(阿拔斯王朝興起之時)建立了第一個伊巴德派伊瑪目國。
2. 海權與獨立性
阿曼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波斯灣出入口、阿拉伯海航線),逐漸發展海上貿易與航海王國。
伊巴德派社群在此得以相對獨立,建立長久的宗教與政治傳統。
四、寬容與延續
1. 避免過度激進
相比原始哈瓦立吉派的暴烈,伊巴德派在阿曼逐步發展出「溫和、務實、自治」的特質。
這讓它能長期存在,不被主流遜尼派或什葉派徹底消滅。
2. 王朝結合
阿曼歷史上的伊瑪目政權與後來的蘇丹王朝結合,使伊巴德派逐漸成為國家身份的重要組成。
總結
阿曼之所以成為伊巴德派大本營,是因為:
地理邊陲(避免大帝國直接控制)
部落民主傳統(適合伊巴德派的伊瑪目選舉制)
歷史契機(倭馬亞、阿拔斯衝突後的避難地)
海上貿易獨立性(確保宗教與政治延續)
因此,阿曼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宗教格局,至今仍以伊巴德派為主體,與周邊國家的遜尼派、什葉派構成鮮明對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