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與對抗:宗教改革時代天主教與新教的互相批判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論戰與對抗:宗教改革時代天主教與新教的互相批判
一、引言
16 世紀宗教改革不僅是一場教會分裂,更是一場思想、神學與文字的戰爭。馬丁·路德於 1517 年張貼《九十五條論綱》之後,爭辯迅速超越學術討論,成為牽動帝國、王權與信徒靈魂的全面衝突。天主教方面以公開辯論、官方文件與學術論著予以回應,新教方面則大量出版小冊與神學綱領,掀起前所未有的「筆戰」。本文將梳理雙方幾部具代表性的著作,並分析其理據與力量所在。
二、天主教的回應:從學術辯護到制度改革
宗教改革初期,羅馬大公教會並非全然沉默,而是以強硬與辯證兼行的方式來對抗路德與新教諸派。
1. 約翰·艾克(Johann Eck)的辯論與著述
艾克是德國多瑙河畔英戈爾施塔特大學的教授,被視為天主教學術辯護的代表人物。1519 年的萊比錫辯論,他與路德當面交鋒,指出路德的論點(聖經唯一權威、否定教皇無謬)與約翰·胡斯異端相似,意在證明路德違背大公會議與千年教會傳統。
其後艾克出版《反對路德的辯駁》(Obelisci),強調若無教會傳統,聖經詮釋將淪為個人意志的奴隸。他的論點代表了天主教「聖經—傳統—教會權威」三重結構的堅守。
2. 西爾維斯特·普里埃里亞斯(Silvester Prierias)的《辯難》
作為教廷高級神學家,普里埃里亞斯 1518 年就出版對路德的批駁,主張教皇是聖經與教會傳統的裁判者。
雖然文字帶有教權至上的強硬色彩,但他是第一批清楚指出:若否定教皇權威,整個教會制度將無以為繼。這種「教權本位論」雖為新教所猛烈抨擊,卻也顯示出天主教不容鬆動的神學核心。
3. 特倫托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
真正具有持久力量的回應來自特倫托會議。會議宣告「聖經與教會傳統並重」,反駁新教的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同時重申「因信稱義」必須結合「信德與善工」,對路德派的唯信稱義予以定罪。
特倫托還確立了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神學基礎:教會聖事七種不可減、神職教育需改革、主教必須駐堂牧養。這些措施確保天主教在南歐、拉丁美洲與部分東歐維持強勢。
天主教的辯護並非全然僵化,而是兼具防守與改革。它的強力在於制度整合與千年傳統的厚度,儘管在德國與北歐失地,但在全球拓展仍具雄厚根基。
三、新教的猛烈批判:路德與加爾文的筆鋒
與天主教相對照,新教領袖則以清晰、簡潔且火力十足的小冊與綱領,向信徒揭示羅馬的錯謬。
1. 路德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1520)
路德在文中提出「三重圍牆」的批判:羅馬聲稱只有教權能解釋聖經、只有教權高於世俗政權、只有教權能召開大公會議。路德逐一擊破,主張信徒皆為祭司,聖經詮釋不應被壟斷。
此書影響巨大,讓德意志諸侯有神學基礎挑戰羅馬,也讓平信徒相信自己能直接面對上帝。
2. 《教會被擄於巴比倫》(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1520)
在此書中,路德猛烈抨擊聖事制度,將羅馬教會形容為把信徒囚禁的巴比倫,指稱聖事應由七降至二(洗禮與聖餐)。
這一論述不僅神學上削弱教權,更實際削減了教會的財政與政治控制力。
3. 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36, 後擴增)
加爾文並非只靠激情小冊,而是以系統神學全盤建構。他批判羅馬教會的神學混亂、聖事濫用,並以「上帝的主權」「因信稱義」「預定論」建立新教的深厚理論。
與路德不同,加爾文注重教會制度與紀律,強調聖職必須受長老監督,反對教會淪為政治與金錢的工具。這讓新教在日內瓦成為一個社會秩序與宗教嚴肅性並重的體系。
4. 小冊與詩歌:平信徒的武器
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最初用拉丁文,但很快被翻譯成德文,搭配印刷術,短時間內傳遍歐洲。新教的武器不只在大部頭神學書,更在通俗小冊、詩歌與圖像。
例如《路德詩歌集》成為平民信仰的凝聚力,而諷刺羅馬教會的木刻漫畫則在市集廣泛流傳,形成草根批判的氛圍。
新教的文字攻勢以簡明、直接與聖經權威為力量,使信徒普遍覺得羅馬是「人為權威」,而自己才是真正回到「上帝的道」。
四、雙方批判的焦點與力量比較
1. 權威基礎之爭
天主教:聖經 + 傳統 + 教皇
新教: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 這是根本性的衝突,任何妥協都等同自我否定。
2. 救恩之路
天主教:信德 + 善工(結合聖事生活)
新教:唯獨信心(sola fide)
→ 新教以保羅書信為據,天主教則以雅各書與教會傳統反擊。
3. 教會制度
天主教:聖職等級制度不可動搖。
新教:信徒皆祭司、地方教會自治。
→ 導致政治後果:新教國王、公侯藉此脫離羅馬管轄。
4. 社會與文化影響
天主教的力量在於全球宣教與教育(耶穌會的設立),確保了信仰延續。
新教的力量在於印刷、母語聖經翻譯、音樂文學,讓思想迅速普及。
五、結語
宗教改革的筆戰並非單純的神學爭辯,而是一場「話語權」的爭奪。天主教的回應在制度上強固自身,確保全球發展;新教的批判則激發民眾與政治菁英的想像,使北歐、德國部分地區與英國走向改革。
雙方的文字攻防不僅奠定了歐洲的宗教版圖,也塑造了近代公共論辯的樣態:強而有力的思想,往往不只依靠正確的理據,更依靠能否引發群眾共鳴與社會實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