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與記載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中國古籍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與記載,帶有時代性、地域性與政治互動的差異。由於伊斯蘭在西元7世紀興起,唐代便開始透過絲路與海上交通進入中國的視野。




一、唐代:最早的接觸與記載

1. 對阿拉伯的稱呼

唐代典籍中,阿拉伯人與伊斯蘭世界被稱為「大食」或「大食國」。

《舊唐書·西域傳》:「大食國,本以多商賈,國土遼闊。」

這是中國最早對伊斯蘭文明的直接記載。

2. 經貿與軍事交流

唐朝透過絲路與海上絲路與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有密切往來。

唐史記載751年怛羅斯之戰(中國稱「怛邏斯」),唐軍與大食軍交鋒,戰後阿拉伯人俘虜中國造紙工匠,被認為促成了造紙術傳入伊斯蘭世界。

3. 宗教描述

唐代典籍對伊斯蘭教本身的教義認識有限,通常只描述大食人好禮拜、清淨齋戒。

多視為一「外國之教」,並未深入詮釋其教義。

二、宋元時期:細緻化與社群化

1. 稱呼與分化

宋代典籍中仍稱「大食」,但開始出現分別:

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

這種分辨顯示中國人已注意到阿拉伯帝國內部的王朝分裂。

2. 海上絲路與穆斯林社群

宋元時期,大批阿拉伯、波斯穆斯林經商至廣州、泉州,並形成社群。

《諸蕃志》(趙汝适,南宋)詳細記載大食國風俗:其人「敬天愛清淨」,有禮拜齋戒之舉。

3. 元代與伊斯蘭精英

元朝廣泛吸納穆斯林(稱「色目人」)為官,涉及財政、天文、軍事。

《元史》有不少對「回回人」(對穆斯林之稱)的記載。

這時期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認識不僅限於經貿,還涉及政治與科技。

三、明清時期:本土化與文獻化

1. 明代回儒傳統

伊斯蘭在明代逐漸本土化,穆斯林社群自稱「回回」。

出現「回儒」(穆斯林文人)著作,用漢語詮釋伊斯蘭信仰,如王岱舆《清真大學》、劉智《天方典禮》《性理小學》。

這些書將伊斯蘭教義用儒家術語表達,稱真主為「真一之主」。

2. 清代與西北邊疆

清代疆域擴張,與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回部建立聯繫,伊斯蘭教的影響更為直接。

《大清一統志》《西域圖志》均對中亞、伊斯蘭社會有所描述。

3. 西方影響下的再認識

19世紀中西交流頻繁,中國知識人透過西方書籍認識伊斯蘭,但古籍仍沿用「回教」「天方教」等稱呼。

四、總結

中國古籍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有三大特點:

1. 由外而內:從「大食」作為遙遠強國,到宋元時代進入中國經濟與行政體系。

2. 由表及裡:最初只描述服飾、飲食、商貿,逐漸涉及教義與制度。

3. 由異到合:明清回儒運動將伊斯蘭與儒家思想對話,出現「以儒詮經」的獨特漢文伊斯蘭傳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