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耶穌教會的源起、信仰與分裂現象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真耶穌教會的源起、信仰與分裂現象





一、源起與歷史背景

真耶穌教會(True Jesus Church)成立於20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源自中國本土的新興基督教運動。它的創立者為陳永明與張文亮等人,主要活躍於福建、廣東一帶。該教會強調直接依據聖經恢復新約教會的原貌,並認為其他教派已偏離真理,因此自稱「真耶穌教會」,意涵在於「唯有本教會持守真耶穌之道,其他皆偽」。這種命名策略表現出強烈的宗教排他性與正統性主張,與西方某些宗教極端化群體在論述上的自我定位有相似心理模式。

在歷史發展上,真耶穌教會曾於20世紀中期發生分裂,出現了「真真耶穌教會」等分支。這些分裂往往因教義解釋、禮儀細節、領袖權威等問題而產生,形成類似於某些伊斯蘭世界現象:如沙烏地阿拉伯的瓦哈比派、伊朗的十二伊瑪目派,或蓋達組織與伊斯蘭國之間的「誰才是真伊斯蘭」之爭。換言之,宗教內部的極端化與真偽競賽模式,不僅存在於伊斯蘭,也在某些基督教群體中重現。

二、信仰核心

真耶穌教會的核心信仰包括:

1. 信徒洗禮必須全身浸水:類似浸信會的洗禮方式,但更強調必須以「耶穌的名」施洗,而非三位一體名義,這是其標誌性教義。

2. 聖靈洗與說方言:教會強調靈恩體驗,包括聖靈充滿、說方言、醫治恩賜等現象,這使它在神學上被歸類為靈恩派(Pentecostal)的一支,但它的起源與中國本土信仰語境密切結合,呈現獨特風格。

3. 守主日與遵守聖經規範:強調嚴格遵守聖經誡命與道德生活,並以聚會、禱告與聖餐儀式表達信仰忠誠。

整體而言,真耶穌教會是一個將靈恩派神學與極端正統觀念結合的群體,既重視個人與聖靈的體驗,也重視教會的唯一性與排他性。

三、聚會模式

真耶穌教會的聚會呈現以下特點:

1. 小型教會或家庭聚會為主:教會強調「信徒教會」模式,即由信徒組成的群體自治。

2. 靈恩活動為核心:聚會中常有聖靈洗、方言禱告、醫治與祝禱活動,強調每位信徒的直接經驗。

3. 聖餐與洗禮儀式:洗禮與聖餐是信徒入會與靈命生活的重要象徵,通常以集體形式舉行,但仍強調個人的經歷與回應。

4. 領袖角色:教會有核心領袖負責教導與組織,但極度強調教義純正,任何偏離皆可能造成分裂。

這種聚會模式,使得教會內部極度強化「誰才是真信徒」的意識,並形成強烈的群體認同感與排他性。

四、分裂現象與“誰才是真”的心理模式

真耶穌教會的歷史分裂,包括「真真耶穌教會」等派別,反映了宗教群體中普遍存在的「正統性競賽」。教徒常以「唯我教會才是真耶穌教會」的立場與其他分支或其他教派對比,這與伊斯蘭世界中多個群體爭奪「真伊斯蘭」合法性的現象類似:

沙烏地阿拉伯的瓦哈比派自認為恢復純正伊斯蘭;

伊朗的什葉十二伊瑪目派以教法與領袖權威界定真理;

阿富汗神學士、蓋達組織、伊斯蘭國等亦互相比拼誰才真正遵守古蘭經與聖行。

這種心理模式在宗教歷史上屢見不鮮,也可用於分析基督教內部的極端分支,例如真耶穌教會與真真耶穌教會之間的對立。換言之,宗教內部的正統性爭奪,是一種跨宗教、跨時代的共通現象。

五、總結

1. 真耶穌教會起源於20世紀中國,是一個本土化的靈恩派教會,強調「唯我教會是真」的排他性。

2. 信仰核心包括信徒洗禮、聖靈洗、說方言、遵守聖經規範,並結合強烈的群體正統意識。

3. 聚會模式以小型教會或家庭聚會為主,靈恩活動為核心,領袖指導下強調教義純正。

4. 分裂現象(如真真耶穌教會)反映出宗教內部「誰才是真」的心理模式,類似於穆斯林世界中不同派別爭奪正統地位的現象。

簡言之,真耶穌教會不僅是靈恩派的一支,也是極端正統化與群體排他性在基督教中的典型案例,其歷史與心理現象與其他宗教的極端分支具有可比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