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的印度教國族主義反伊斯蘭色彩濃厚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宗教衝突和社會矛盾確實是印度歷史遺留的難題,而在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及其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執政下,相關的緊張局勢和政策導向備受國際關注。








​以下是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核心面向和趨勢:

​莫迪政府與印度教國族主義(Hindutva)

​莫迪政府的路線被廣泛認為是以印度教國族主義(Hindutva,或譯作印度教至上主義)來鞏固政權。這種意識形態主張將印度定義為一個以印度教文明為核心的國家。

​意識形態主流化: 印度教國族主義已從過去相對邊緣的地位,逐漸成為印度政壇的主流意識形態。

​「自上而下」的推動: 過去印度教民族主義多是民間「自下而上」的社會運動,但在莫迪政府時期,轉變為政府「自上而下」與社會力量「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政治運動。

​爭取多數支持: 莫迪政府推動政策和發表言論,被批評為意在迎合佔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尤其是底層印度教徒,以鞏固其票源和政治地位。

​對穆斯林群體不利的爭議性政策

​在莫迪任內,確實推行或加速了多項引發穆斯林群體及人權組織強烈擔憂和抗議的政策,被批評為邊緣化和歧視穆斯林。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CAA): 這是最主要的爭議之一。該法案為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特定宗教少數群體(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帕西人和基督徒)提供了獲得印度公民身份的途徑,但獨獨排除了穆斯林。批評者認為這首次將宗教因素引入公民身份,動搖了印度世俗國家的地位。

​取消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特殊自治地位: 2019年,政府取消了印度唯一穆斯林人口佔多數地區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特殊憲法地位,並將其拆分為兩個聯邦直轄區。此舉伴隨著大規模的通訊切斷和拘留,被視為削弱了穆斯林群體的政治權利。

​羅摩神廟的爭議: 印度最高法院最終裁決將位於阿逾陀(Ayodhya)的巴布里清真寺原址交給印度教徒用於修建羅摩神廟。清真寺在1992年被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摧毀,該事件曾引發大規模宗教衝突。神廟的修建被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視為重大勝利。

​仇恨言論與暴力事件: 自莫迪上台以來,針對穆斯林個人的襲擊(例如私刑)和仇恨言論事件顯著增加,尤其是在印度人民黨執政的邦。批評者指出,政府高層的反穆言論和對暴力事件的相對沉默,助長了這種社會氛圍,讓穆斯林感到被圍困。

​社會衝突的加劇

​這些政策和日益高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已經導致印度社會的宗教對立和分裂加劇,並爆發了嚴重的流血衝突。

​例如,2020年新德里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宗教衝突,反對《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的示威演變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暴力對峙。

​社會上出現了「大換血理論」等恐慌言論,散播「穆斯林人口增長將取代印度教徒」的焦慮,進一步加劇了群體間的不信任和對立。

​總體而言,印度在莫迪領導下,印度教國族主義的興起正在深刻地改變印度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特別是對穆斯林少數族裔的權利和地位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個趨勢不僅對印度國內的世俗主義原則構成挑戰,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印度人權和民主現狀的擔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