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的哈瓦立吉派的源起與內涵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哈瓦立吉派(Kharijites, 阿拉伯語:الخوارج al-Khawārij)」是什麼?






一、哈瓦立吉派是什麼?

名稱由來:

「哈瓦立吉」意為「退出者」或「叛離者」。最初是因為他們在公元 657 年「西芬戰役」(Battle of Siffin)後,退出阿里陣營而得名。

起源背景:

這場戰爭是第四任哈里發 阿里(Ali ibn Abi Talib) 與敘利亞總督穆阿威葉(Muʿāwiya) 的對決。

戰爭陷入膠著後,阿里接受了「仲裁」(tahkim),以和平方式解決衝突。

激進派認為「真主的裁決只能來自《古蘭經》,人無權仲裁」,於是離開阿里的軍隊,成為「哈瓦立吉派」。

核心理念:

1. 嚴苛的信仰純正論:凡犯下重大罪行的穆斯林即被視為叛教者(kafir),應被排斥甚至處死。

2. 徹底的平等主義:領袖(哈里發或伊瑪目)不必出自古萊什部族(先知穆罕默德的族系),任何德行優良的穆斯林皆可被選舉。

3. 反對世襲與專制:拒絕倭馬亞王朝的世襲合法性。

與遜尼、什葉的關係:

哈瓦立吉派並不是遜尼派的分支,也不是什葉派的分支。

遜尼派強調「共識」(ijmāʿ)與「社群團結」。


什葉派強調阿里及其後裔的合法性。

哈瓦立吉派則是「第三勢力」,既反對阿里接受仲裁,又反對倭馬亞王朝的統治。

二、哈瓦立吉派的發展

在 7 世紀後期,哈瓦立吉派一度展開激烈的武裝行動,甚至刺殺了哈里發阿里(661 年)。

他們在伊拉克、阿拉伯半島、北非都有零散據點,但因為過於嚴苛與激進,常遭遜尼與什葉兩大主流壓制。

三、伊巴德派如何從哈瓦立吉派分化出來?

人物:伊巴德派的名稱來自 阿卜杜拉·伊本·伊巴德(ʿAbd Allāh ibn Ibāḍ,約 685 年活躍)。

分化原因:

1. 部分哈瓦立吉派認為激進做法過於血腥,無法維持社群長久。

2. 伊本·伊巴德主張溫和化:不隨意將其他穆斯林視為叛教者,僅稱他們為「違背者」(mukhālifūn)。

3. 強調 清廉與虔敬的生活、社群共議制度,而非盲目武裝。

結果:

伊巴德派逐漸發展為哈瓦立吉派中的溫和支派,能夠在阿曼、北非與東非存活下來,並建立長久的宗教與政治傳統。

四、總結

哈瓦立吉派:

起源於阿里與穆阿威葉的戰爭後,因反對仲裁而分離。

既非遜尼,也非什葉,而是第三股早期伊斯蘭運動。

特點:嚴苛純正論、平等主義、反對世襲。

伊巴德派:

從哈瓦立吉派激進傳統中分化出來,屬「溫和派」。

主張宗教虔誠與社群自治,不濫用「叛教」判斷。

成為阿曼的主流信仰,延續至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