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對重洗派(再洗禮派)的批判:從路德到茨溫利的論辯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新教對重洗派的批判:從路德到茨溫利的論辯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不僅挑戰了羅馬教廷,也迅速在內部出現分歧。其中最為激烈的衝突,發生在馬丁‧路德與烏爾里希‧茨溫利等新教推動者,與重洗派(再洗禮派、Anabaptists)之間。重洗派主張唯有成年、具備信仰自覺的人才可受洗,否定嬰兒洗禮的效力。這一立場雖然同樣以「惟獨聖經」為根據,卻與路德宗與改教宗的傳統大相逕庭,導致嚴重衝突,甚至引發血腥鎮壓。

以下以新教代表人物的言論與著作為核心,呈現他們如何批判重洗派。

一、路德:將重洗派視為「魔鬼的工具」

路德早期雖然強調「惟獨聖經」,卻仍然堅持嬰兒洗禮有效。他在《小問答》(1529)中寫道:

> 「洗禮不只是水而已,乃是包含在神的命令裡,並以神的話與水連結起來的。嬰兒雖然不能用理性明白,但他們仍然有信心,因聖靈在他們心裡運行。」

對於重洗派強調「信而受洗」,路德在《反對重洗派》(1528)更是嚴詞批駁:

> 「魔鬼用他的新先知們——那些重洗派人——來引誘無知之徒。他們說嬰兒沒有信心,洗禮就無用。但基督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馬可福音10:14)……既然小孩也在基督的救贖之約裡,怎能拒絕他們的洗禮?」

路德認為,否認嬰兒洗禮等同否認上帝的恩典普及,並會動搖基督教的救恩秩序。他甚至將重洗派比作「狂熱派」(Schwärmer),認為他們依靠自我靈感解經,而不是服從聖經整體的精神。

二、茨溫利:以「盟約神學」捍衛嬰兒洗禮

在瑞士,茨溫利與蘇黎世的重洗派(如康拉德‧格列伯 Conrad Grebel、費利克斯‧曼茨 Felix Manz)有過多次公開辯論。茨溫利在1525年的蘇黎世宗教會議上,嚴厲斥責重洗派:

> 「神的應許不只是給成年人,也給亞伯拉罕的子孫。舊約時代,嬰兒八日大就受割禮;新約之下,洗禮取代割禮,嬰兒理當受洗。若否認嬰兒洗禮,就是否認神在聖約中的恩典延續。」

茨溫利的論點根基於「聖約延續」:割禮與洗禮在神學意涵上相通,皆是神揀選子民的記號。因此,嬰兒同樣屬於聖約共同體,拒絕給嬰兒施洗,等同將他們逐出上帝的恩典範圍。

在1527年,他寫下《反對重洗派的訓令》(Von der Taufe, vom Wiedertäufern und von der Kindertaufe),直言:

> 「重洗派自以為尊重聖經,其實是撕裂聖經。他們抓住幾處字句,卻拒絕整體見證。他們的教導只會引致混亂與叛亂。」

三、政治與社會層面的批判

新教領袖不只在神學上反駁重洗派,更把他們視為社會秩序的威脅。特別是在閔斯特事件(1534–1535)之後,重洗派的激進派奪取政權,實施集體共有財產與一夫多妻制度,引發極大恐慌。

路德曾在講道中譴責:

> 「這些狂熱派披著聖經的外衣,其實是魔鬼的爪牙。他們推翻神所設立的秩序,破壞家庭與政府,誘導百姓走向毀滅。」

茨溫利也強調,重洗派的反政府、反稅收主張,會導致社會無政府狀態。他甚至參與推動蘇黎世議會的鎮壓政策,1527年重洗派領袖曼茨便被溺死於利馬特河,以「重洗」之刑諷刺他們的信仰。

四、結語

對路德宗與改教宗而言,重洗派並非單純的「另一種改革運動」,而是對信仰純正與社會秩序的雙重威脅。他們的批判結合了聖經詮釋(如引用馬可福音10章、亞伯拉罕之約)、神學系統(恩典普及、聖約延續),以及政治安全(避免動亂)。

雖然今日看來,新教對重洗派的血腥鎮壓留下了沉重的歷史陰影,但就當時的論辯而言,路德與茨溫利確實提出了自認強而有力的神學基礎,來反駁重洗派對嬰兒洗禮的否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具有深刻神學與政治學涵意的悔罪詩 聖經詩篇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