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與阿拔斯哈里發國(黑衣大食)怛羅斯之戰慘敗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唐朝與阿拔斯哈里發國(黑衣大食)怛羅斯之戰(751年) 的背景、經過、地理、結果及歷史影響。
一、歷史背景
1. 時代與地點
時值唐玄宗在位年間(712–756,怛羅斯之戰發生於751年)。
地點位於中亞塔里木盆地西北與中亞河中之地交界地帶,現今吉爾吉斯與哈薩克交界附近的 怛羅斯(Talas)。
河中之地所指的河流:主要是 錫爾河(Syr Darya)。另一條重要河流為阿姆河(Amu Darya),河中地指兩河流域(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交界)。這個小的兩河流域不可與大的兩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搞混。
2. 戰前中亞格局
唐朝:自唐太宗起,即派遣安西都護與軍隊控制河西走廊,企圖進入中亞,與當地突厥、粟特政權及回紇、契丹勢力互動。
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自750年推翻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建立新的哈里發統治,積極向東擴張,控制河中之地(兩河流域,錫爾河與阿姆河流域)。
河中之地:是絲路重要商貿地帶,控制此區可影響東西貿易。
二、交戰雙方
唐軍由蕃將高麗人高仙芝掛帥,率領約2–3萬唐兵,外加助戰的高麗、拔汗那國(漢朝大宛國,現在的費爾干納)以及回紇部隊 。唐軍擅長騎兵與遠程弓箭,但遠征中亞補給困難。
阿拔斯軍由謝赫·阿布·穆薩·阿布·巴克爾·哈里發率領,約10萬左右,多為阿拉伯、波斯士兵,熟悉沙漠與河中之地作戰,精通騎射與後勤調度。該軍有吐藩軍助戰。
三、戰役經過
1. 唐軍西進
高仙芝受命保護絲路利益,進入中亞河中之地。
唐軍在帕米爾高原(古文稱「蔥嶺」)行軍,地形險峻,與阿拔斯軍接觸。
2. 戰鬥關鍵
阿拔斯軍與唐軍在怛羅斯河谷對峙。
交戰中,大唐聯軍的回紇葛邏祿部叛唐倒戈,導致唐軍陣型崩潰而慘敗。
唐軍戰敗,數千人被俘,其中包括造紙工匠。
四、戰役結果
1. 唐軍敗退
唐軍無法繼續西進,河中之地成為阿拔斯勢力範圍。
唐朝國力在西域的勢力止於蔥嶺與帕米爾高原,無力干預錫爾河、阿姆河流域。
2. 俘虜與文化傳播
傳說唐朝俘虜的造紙工匠被阿拔斯帶回中亞,促成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世界,最終傳至歐洲。
五、歷史影響
1. 地緣政治
唐朝再也無法有效控制中亞河中之地,唐朝在西域威信大失,原本歸大唐安西督護府節制的西域小國(藩屬國、保護國、羈糜府州紛紛叛唐,唐朝的勢力範圍縮回到河西走廊。西域成為黑衣大食與吐藩的競逐之地。大唐國怍289年(618-907),但中國歷史上的大唐盛世地圖有效時間只有約40年(710s-750s)。
阿拔斯哈里發王朝鞏固河中之地的控制,絲路貿易東西往來受其影響。
2. 軍事與外交
顯示唐軍遠征中亞補給與地緣限制,需依賴地方盟友。
回紇葛邏祿部落倒戈,反映唐朝在西域盟友管理的脆弱性。
3. 文化影響
造紙術傳播:阿拔斯國家建立書院與文獻系統,促進伊斯蘭黃金時代科學、哲學、文學發展。
唐朝的絲路文化交流仍持續,但政治影響力有限。
結論
怛羅斯河之戰標誌著唐朝國力西進的終點,蔥嶺(帕米爾高原)成為不可與無法逾越的界線。
阿拔斯哈里發王朝控制河中之地,確立伊斯蘭在中亞的勢力。
唐軍戰敗對文化的間接影響更深遠,特別是造紙術傳播促進全球知識交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