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Brian Morris教授著作《宗教與人類學:批判性導論》《 Religion and Anthropolog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宗教人類學導論》:穿越理論森林,解讀信仰迷宮。在宗教人類學的學術叢書中,由英國人類學家 Brian Morris 所著的《宗教與人類學:批判性導論》《 Religion and Anthropology:A Critical Introduction》猶如一座燈塔,為迷航於理論與現象之間的學生和學者指引方向。
關於作者 Brian Morris
Brian Morris 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他的學術生涯主要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度過。他以其在南亞、非洲,特別是馬拉威(Malawi)地區的田野研究而聞名,研究主題涵蓋狩獵採集者社會、環境議題以及宗教與信仰。Morris 的著作風格以清晰、綜合和批判性見稱,他不僅對宗教人類學、環境人類學有深刻見解,其研究領域還擴及哲學與生態學,展現出廣泛的學術關懷。他將自身深厚的民族誌經驗與扎實的理論功底相結合,使得《宗教與人類學:批判性導論》這本著作充滿了學術的嚴謹性與可讀性。
這本著作的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其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梳理,更在於它如何將複雜的理論脈絡,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民族誌實例中,最終展現出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多元與深邃。它並非單純的理論羅列,而是對人類如何「製造意義」的深刻探索。
超越線性進化論:從泰勒到涂爾幹的學術轉向
本書的論述起點充滿了歷史感。Morris 巧妙地將讀者帶回到學科的草創時期,詳細介紹了早期進化論學派的觀點。他對愛德華.泰勒(E.B. Tylor)的「萬物有靈論」(animism)做了清晰的定義,指出其試圖透過一套普世性的心智演化階段,來解釋宗教的起源。然而,Morris 並不滿足於此,他緊接著對這種觀點提出了批判,指出其帶有的歐洲中心主義偏見,以及過於簡化宗教複雜性的問題。
隨後,他將筆鋒轉向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這是一個關鍵的理論轉折點。Morris 深入闡述了涂爾幹如何將研究焦點從宗教的起源,轉向其在社會中的功能。他闡明了涂爾幹「神聖/世俗」的二分法,以及宗教儀式如何透過集體的參與,來強化社會的道德情感和凝聚力。這個部分的論述,使得讀者不僅理解了宗教是什麼,更明白了它「為社會做了什麼」。這種從個體心智到社會結構的視角轉變,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論證之一。
從結構到象徵:解讀意義的文化之網
如果說早期的理論試圖解釋宗教的「功能」,那麼本書的精華部分則聚焦於宗教的「意義」。Morris 精彩地介紹了象徵人類學的代表人物,如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和克里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
他對特納關於「儀式」的分析做了詳盡的闡述,特別是「閾限」(liminality)這一概念。Morris 解釋了儀式是如何將參與者帶入一個脫離社會結構的「過渡期」,並在儀式結束後以新的身分回歸社群。這種動態的分析揭示了宗教儀式在個人身分轉變和社會結構再生產中的核心作用。
而對格爾茲的介紹則將本書的深度推向高潮。Morris 深刻地闡述了格爾茲對宗教的「文化是文本」的觀點。他解釋了宗教如何作為一個「符號系統」,為人類的經驗提供一個可理解的意義框架。這個部分,透過對峇里島鬥雞等民族誌案例的引用,清晰地展示了宗教如何透過符號和儀式,來表達並塑造一個社會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情感。
結論:一本綜合、批判且充滿啟發性的學術經典
《宗教與人類學:批判性導論》的卓越之處在於,它並未偏袒任何一個學派,而是將它們視為解釋宗教不同面向的工具。Morris 成功地整合了從進化論到功能主義、從結構主義到象徵人類學的多元觀點,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既宏大又細膩的宗教圖景。
本書的結尾,不僅總結了各種理論,還帶領讀者思考宗教在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新挑戰,如全球化、世俗化和新興宗教的興起。這使得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入門,更是一個引領我們思考宗教未來走向的指南。對於任何希望超越表象,深入理解信仰如何塑造人類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讀者來說,這本著作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學術基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