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Conversations with Scripture - The Gospel of Mark》《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Conversations with Scripture - The Gospel of Mark》《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





《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

一、作者與背景

Marcus J. Borg(1942–2015)是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聖經學者之一。他不僅在學術界長期任教於奧瑞岡州立大學,也以「耶穌學派」(Jesus Seminar)的核心成員身分聞名。這個團體致力於從歷史批判的角度重建「歷史上的耶穌」,挑戰傳統的基督信仰敘事。Borg 的特色,在於能將艱深的聖經研究成果,轉化為一般信徒與教會可理解的語言。他既不是單純的學者,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牧者,而是一位學者—牧者型的公共知識分子,致力於幫助現代人用新的方式理解信仰。

《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Conversations with Scripture: The Gospel of Mark)正是他在這一使命下的重要作品。本書屬於美國聖公會出版社推出的「與聖經對談」系列,目的不是提供厚重的學術註釋,而是讓一般教會群體能在查經、小組討論或個人閱讀時,進行深入但不致艱澀的聖經對話。

二、書籍特色與體例

與傳統的馬可福音註釋書相比,Borg 的這本書有三個明顯特色:

1. 對話式寫作:他不是單向地「解釋」聖經,而是邀請讀者進入一場「對談」。這種寫法避免了專斷,反而鼓勵讀者帶著問題與處境,與經文互動。

2. 歷史批判與靈性並重:Borg 一方面堅持從歷史脈絡來理解馬可福音,例如羅馬帝國壓迫、第一世紀猶太社會的宗教氛圍;另一方面,他又強調經文能在今日喚起靈性覺醒,挑戰我們的世界觀。

3. 神學與社會議題連結:馬可福音不僅是「關於耶穌的故事」,更是一部對抗不義權力、重塑人類群體生活的宣言。Borg 特別關注「神的國」的政治與社會意涵。

全書章節大致按照馬可福音的脈絡展開:序言、耶穌的受洗與呼召、神國信息、門徒召喚與誤解、比喻與神蹟、衝突與受難、十字架與復活等。每一部分都試圖回答兩個核心問題:第一,馬可作者當時想傳遞什麼?第二,這信息今日如何仍能對我們說話?

三、歷史耶穌與馬可神學

Borg 一直強調要區分「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中的基督」。在馬可福音的研究中,他指出馬可並不是寫「耶穌傳記」,而是用敘事手法表達神學信念。馬可筆下的耶穌是一位行動者——他宣告神國的臨近,呼召人悔改,並透過醫治與驅魔展現神的權能。然而,這些故事不必全都被視為「歷史記錄」,而應理解為對耶穌使命的神學詮釋。

舉例來說,馬可 1:15 的核心宣言「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在 Borg 看來,不只是靈性的邀請,而是一種社會性與政治性的宣告。它挑戰了羅馬帝國「凱撒是主」的話語,並開啟了另一種群體生活的可能性。這種解讀使馬可福音不僅僅屬於宗教領域,也具有公共神學的維度。

四、門徒形象與信仰的掙扎

Borg 特別強調馬可福音中的門徒群像。與其他福音書不同,馬可筆下的門徒常常顯得愚昧、誤解甚至懦弱。他們不懂耶穌的比喻,無法明白受難的必然,最終在耶穌被捕時四散。這樣的敘事,在 Borg 看來,是一種「真實化」的呈現:信仰之路充滿跌倒與失敗,而這正是讀者最能共鳴的地方。

他提醒現代讀者,馬可福音不是要我們效法一群「完美聖徒」,而是承認我們與門徒一樣,在追隨基督時常常不解、害怕、逃避。然而,福音仍在這樣的人身上展開。這一點對於今日處於懷疑或掙扎中的信徒,具有極大的安慰與鼓舞。

五、受難與十字架神學

馬可福音的核心高潮無疑是耶穌的受難。Borg 指出,馬可的敘事結構就是逐步走向十字架,其他神蹟與教導都在為這一時刻作準備。

傳統的教會詮釋常將十字架視為「代贖」,即耶穌為世人的罪受死。然而 Borg 提供另一種解讀:十字架不僅是救贖事件,更是對帝國權力的挑戰與對神國價值的見證。耶穌選擇順服而非暴力反抗,揭示了一種「顛倒的權力觀」。

此外,馬可的結尾(16:8)以婦女驚恐逃跑作結。原典並未描述復活顯現、吩咐門徒往普天下傳福音、耶穌升天(16: 9-20,疑乃古羊皮卷傳抄員為了宣傳基督而私自添加)。Borg 認為到16:8就結束的這種開放性的結尾並非缺陷,而是一種刻意設計,邀請讀者自己進入故事,回應「你相信神真的使耶穌得勝嗎?」這樣的設計,使馬可福音成為一部呼召式的文本,而非提供完整答案的記錄。

六、與傳統註釋的比較

在評價 Borg 的詮釋時,我們可以將他與幾個不同傳統比較:

1. 教父傳統:早期教父往往把馬可視為「彼得的回憶錄」,重點放在耶穌神蹟與權能上。Borg 則提醒我們,這些敘事有強烈的象徵意涵,不能簡化為「歷史報導」。

2. 福音派註釋:當代許多福音派學者仍強調馬可的歷史性,強調耶穌真的說過、做過這些事。Borg 不否認耶穌的歷史性,但認為「真理」往往不在字面層次,而在故事所傳達的神學與靈性力量。

3. 解放神學與後殖民詮釋:Borg 與這些路線有相通之處,即強調耶穌的信息挑戰不義政權,並呼召群體走向新生活秩序。但 Borg 的筆觸更柔和,較少激進政治口號,而是將神國視為跨越時代的靈性與社會願景。

七、對當代信仰的意義

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能幫助現代基督徒——尤其是那些對傳統教會語言感到陌生或懷疑的人——重新與聖經建立關係。對許多人而言,馬可福音裡的神蹟故事似乎太過「神話化」,難以接受。Borg 卻提供一條中道:即使我們不必將所有神蹟當成「歷史紀錄」,這些故事依然能傳遞屬靈真理,並挑戰我們的生活方式。

此外,Borg 對「神國」的社會意涵之強調,也提醒我們不要將福音書僅僅局限於個人靈修,而是要思考信仰如何影響公共倫理、政治抉擇與社會正義。這對於今日身處多元、衝突、政治張力不斷的社會,格外具有啟發性。

八、綜合評價

《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既不是厚重的學術專著,也不是簡單的靈修小冊,而是一部介於兩者之間的佳作。它將歷史批判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可讀性高的文字,並不失深度。

對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馬可福音的眼光,使經文不再僅是古老故事,而是帶著挑戰與希望的呼聲。對進階讀者來說,它也能引發更多神學反思,特別是如何在「歷史耶穌」與「信仰基督」之間找到平衡。

或許有人會批評 Borg 的詮釋過於自由,甚至稀釋了傳統教義中的「超自然元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讓更多人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疑惑,並仍然在聖經中找到屬靈意義。這正是他在當代基督宗教思想中的獨特貢獻。

總結:
Marcus J. Borg 在《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中,以對話姿態引導讀者重新認識馬可的敘事,並將歷史批判、神學詮釋與現代處境連結起來。他既尊重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靈性的觸動力,使這本書成為理解馬可福音的理想入門與進深之作。對今日的信徒與尋道者而言,它最大的禮物是:提醒我們,信仰從來不是簡單接受既有答案,而是願意在對話與掙扎中,持續回應神的呼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三大一神論宗教簡明版 猶太教 伊斯蘭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