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 a tale of modern faith》《把孩子的事丟棄了:一則現代信仰的故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 a tale of modern faith》《把孩子的事丟棄了:一則現代信仰的故事》






《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把孩子的事丟棄了:一則現代信仰的故事》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小說作品的神學寓言

一、作者與作品的特殊性

Marcus J. Borg(1942–2015)是當代自由派基督教學術與靈性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身為奧瑞岡州立大學的宗教研究教授,以及「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的成員,他在聖經歷史批判研究、基督宗教現代詮釋、靈性更新與社會公義方面,影響深遠。他的著作如《Meeting Jesus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Reading the Bible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Speaking Christian》等,幾乎都圍繞一個主題:基督徒如何在科學、理性與多元社會的環境中,重新理解信仰。

《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 A Tale of Modern Faith》(2010)是 Borg 的特別嘗試──這是他唯一一部小說。書名取自《哥林多前書》13:11:「我做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這句經文點明了作品的核心:基督徒需要從「童稚式」的信仰中成長,學會以成熟、反思與靈性整合的方式活出信仰。

這部小說並非純粹娛樂性的虛構作品,而是一部「小說化的神學寓言」。Borg 藉由角色的故事,將他一生關切的議題以敘事的方式展現,讓讀者不必透過艱深的學術語言,也能感受信仰與現代處境之間的張力。

二、故事概述

小說的主角是 Kate Riley,一位任教於美國中西部小型自由派學院的宗教學教授。她聰明、獨立,對教學充滿熱情,但同時也承受著職涯、信仰與人際的多重壓力。

故事中,Kate 的生活與教學成為主要舞台。Borg 透過她的課堂,展現學生對基督信仰的各種疑惑:有人對聖經抱持字面主義,有人則已徹底失去信仰;有人在信仰與科學之間掙扎,有人則尋求靈性卻無法接受傳統教義。Kate 的挑戰是如何幫助學生誠實面對這些問題,而不是逃避或僅僅套用標準答案。

情節中還包含幾條支線:

Kate 被邀請到一所神學院作客座教授,這使她必須面對學院內部的宗派分歧與學術/信仰張力。

她與學生、同事之間的互動,帶出不同立場的信仰觀:保守派、懷疑派、自由派之間的辯論構成小說的主要張力。

她的個人生活也穿插其中:情感的孤獨、職場的不安定,以及對自身信仰的反思。

乍看之下,這些元素似乎平淡,但 Borg 的目的並不是要寫一部驚心動魄的小說,而是要用小說作為載體,將「信仰如何成熟」的議題放進人物的日常,讓讀者在故事中體會神學的重量。

三、「孩子的事」:Borg 所批判的童稚信仰

Borg 在小說裡反覆呈現一種現象: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接受了簡單化的宗教教育──上帝是全能的管家,聖經每句話都要字面相信,基督教是唯一的真理,天堂與地獄是明確的去處。這種信仰在童年似乎有效,但一旦進入大學或成年社會,便與科學知識、道德現實與多元文化格格不入。

小說中的學生正是這種「信仰斷裂」的縮影。他們或是選擇拒絕信仰,或是陷入內心矛盾。Borg 借此指出:這樣的「孩子式信仰」注定難以在現代世界存活。

那麼,什麼是「成熟的信仰」?在小說中,Borg 沒有給出單一答案,而是透過課堂對話與 Kate 的反思,展現幾個方向:

1. 聖經的詮釋要超越字面主義:聖經是歷史與靈性的見證,而非簡單的科學或歷史紀錄。

2. 奇蹟與復活的理解要符合理性:重點不在於字面事件是否發生,而在於其神學意義。

3. 基督信仰不是排他的獨佔真理:在多元社會中,信仰應當與其他宗教對話,而不是固守在排他框架。

4. 信仰是一種成長的歷程:成熟不是放棄,而是整合──允許疑問存在,卻仍在靈性上保持開放。

四、小說中的神學辯論

《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雖是小說,但幾乎每章都包含一場「神學課堂」。例如:

關於聖經的權威:Kate 帶領學生討論聖經該如何閱讀,並介紹歷史批判方法,讓學生看到聖經文本的多樣性與編輯痕跡。這挑戰了學生過去「聖經字字真實」的觀念。

關於復活:有學生質問,如果耶穌沒有肉身復活,那基督信仰還有意義嗎?Kate 的回答是,復活的重點不是物理事件,而是門徒經驗到耶穌仍然活著,並且成為信仰共同體的核心。

關於宗教多元:小說中有一場公開講座,討論基督信仰是否為「唯一的真理」。Borg 借此展現自由派神學的立場:基督徒可以真誠地追隨基督,但同時承認上帝的恩典不限於基督教。

這些場景讓小說看起來像是「帶劇情的神學課程」。有人批評這使小說過於教科書化,但對 Borg 來說,這正是他要的效果──把抽象的神學論題帶入活生生的對話中。

五、Kate Riley 的象徵意義

Kate Riley 不只是小說主角,更是一種象徵。她代表的是一群在信仰與理性之間努力尋找平衡的現代人。她不是完美的答案提供者,而是一位與學生一樣在探索的旅人。

她的掙扎揭示了幾個面向:

女性神學家的位置:Kate 身為女性,在學術與宗教世界中要面對性別偏見,這也是 Borg 故意安排的現代議題。

師生之間的靈性共學:Kate 並非「灌輸答案」的教授,而是陪伴學生走過信仰懷疑的人。

自由派神學的局限:她雖然能給出理性化的解釋,但內心仍有孤獨與渴望,顯示自由派神學雖能釋放人,卻也可能留下未竟的靈性空缺。

換句話說,Kate 是 Borg 的分身,同時也是他對讀者的邀請:你願意誠實地把「孩子的事」丟棄,承擔成年的信仰嗎?

六、小說的價值與限制

1. 價值

為一般讀者開啟神學思考:不像學術專著,本書以故事引導,降低了進入神學討論的門檻。

呈現現代信仰處境:小說中的場景真實反映了大學生、教授、宗教人士的掙扎,讓讀者產生共鳴。

呼籲信仰成熟:Borg 提出一條信仰成長之路,鼓勵人誠實面對疑問,而不是壓抑或放棄。

2. 限制

文學性不足:就小說而言,情節張力不強,人物塑造較為工具化,像是思想的載體。

立場偏自由派:保守派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對傳統信仰的淡化,甚至是妥協。

對靈性經驗描繪較少:相比於理性辯論,本書在祈禱、宗教實踐等方面的描述不多,可能讓一些讀者覺得不夠「靈性」。

七、總結

《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 A Tale of Modern Faith》是一部特殊的神學小說。它不像傳統小說般以情節取勝,而是以對話、講課、爭論來承載神學思想。它展示了信仰從「童稚式」到「成熟式」的過程,呼籲基督徒在現代世界中勇於拋棄幼稚化的信仰模式,進而建構更誠實、更深刻的靈性生命。

對已熟悉 Borg 其他著作的讀者,本書可視為他思想的小說化總結;對初次接觸的讀者,則是一個溫和的入門,帶領人思考:在懷疑、科學、多元與不確定中,信仰是否仍有可能?

Borg 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們願意長大成人,把孩子的事丟棄,信仰依舊能成為現代人生命的力量與光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三大一神論宗教簡明版 猶太教 伊斯蘭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