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牧師兼教授 Robin R. Meyers 著作《Saving God from Religion: A Minister's Search for Faith in a Skeptical Age》《拯救神脫離宗教: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牧師兼教授 Robin R. Meyers 著作《Saving God from Religion: A Minister's Search for Faith in a Skeptical Age》《拯救神脫離宗教: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
《拯救神脫離宗教: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評介
一、作者介紹
Robin R. Meyers 是美國進步派基督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兼具牧師與教授的雙重身份。他長期擔任奧克拉荷馬市的五月花公理會教堂牧師,同時在俄克拉荷馬大學教授演講與修辭學。
他以深具批判性的言辭和富有靈性的洞察著稱,致力於挑戰制度化、權力化的宗教框架,並呼籲回到信仰最核心的愛與公義。他曾著有《Saving Jesus from the Church》《The Underground Church》等作品,而《Saving God from Religion》(2020)則是其思想發展的重要延伸。
二、問題意識:宗教成為神的監牢?
Meyers 在本書開宗明義地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我們是否需要拯救神,使祂脫離宗教?
這樣的提問並非單純的修辭,而是對宗教史的反省。宗教理應是人尋求神、體驗神的道路,卻在歷史上一次次變成壟斷神的權力結構。無論是教條、儀式,還是政治動員,宗教常常用「代表神」的姿態來規訓信徒,結果反而遮蔽了神的自由與愛。Meyers 援引耶穌時代的例子,指出法利賽人把律法當成終極目的,而非愛與公義的工具;耶穌之所以挑戰他們,正是因為律法被「宗教化」,從此成為壓迫的工具。
Meyers 的核心觀點是:神不需要宗教,但宗教卻往往需要借用神來維繫自身的合法性。 這種尖銳的洞見,使得全書帶有先知性的批判力度。
三、懷疑年代的信仰追尋
本書副標題「A Minister’s Search for Faith in a Skeptical Age」(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點出了時代背景。當代西方社會充斥懷疑主義,從科學理性到聖經批判,再到宗教醜聞,都使人們對傳統宗教失去信任。年輕世代尤其快速流失,他們不願意在僵化的教條與政治化的教會中尋找靈性。
Meyers 認為,與其將懷疑視為敵人,不如承認懷疑是信仰的必經之路。他甚至主張:真正的信仰必須經過懷疑的火煉,才能獲得堅實的內涵。 他指出,宗教若只是要求人盲目順服,並以恐懼維繫信徒,那麼它注定無法承受現代社會的檢驗。反之,一種能與懷疑對話、誠實承認自身限制的信仰,才有可能在當代立足。
這一點,使他與保守派福音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對後者而言,懷疑常被視為背道;而對 Meyers 來說,懷疑正是深化信仰的契機。他的立場與自由派神學家如 Paul Tillich、Marcus Borg 的思想相互呼應:信仰不是死守不變的教條,而是在質疑與探索中,與「存在的深處」持續相遇。
四、宗教與意識形態的糾纏
Meyers 的批判不僅停留在個人靈性的層次,更直指宗教與政治的結盟。他觀察到美國基督教右派長期將信仰與政治議程綑綁,特別是在墮胎、同性婚姻、移民、國族主義等議題上,把神的名義變成黨派工具。
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地指出,這種政治化的基督教不僅扭曲了信仰,也讓「神」被某種意識形態壟斷。他寫道,當神的形象被等同於一種保守文化、特定政黨或國族主義時,信仰就不再具有普世性,而淪為排他與分裂的武器。
這裡,Meyers 延續了他在《Saving Jesus from the Church》中提出的批判——宗教一旦與權力結合,就不再釋放人,反而奴役人。他提醒讀者:神不是某一政黨或文化的神,而是全人類的神。 這種強調普世性與解放性的立場,既有聖經先知傳統的影子,也呼應了當代自由派神學的普世人文關懷。
五、牧者的自白:信仰與掙扎
與一般學術神學著作不同,本書帶有濃厚的自傳性。Meyers 不僅以一位神學評論者的姿態寫作,更以牧者自白的語調,訴說他在牧會過程中的困惑與掙扎。他誠實地承認,自己常對傳統宗教形式感到沮喪,對過度制度化的教會失望,卻仍在信仰中尋找一個真實的神。
書中有不少篇章來自他與會眾互動的經驗。他分享,許多人帶著創傷來到教會,這些創傷往往不是來自人生的艱難,而是來自宗教本身的排斥與審判。正因如此,他主張必須重新思考「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守護教條,而是療癒人心、彰顯愛與公義。
這樣的牧養視角,使得本書不僅是一場抽象的神學辯論,而是一份真實的靈性見證。讀者能感受到,這是一位牧師在懷疑與信仰之間誠實掙扎的告白。
六、書中的核心主張
綜合全書,Meyers 的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命題:
1.神不需要宗教的保護:宗教不是神的擁有者,而是人類理解神的嘗試。若宗教凌駕於神,便必須被淨化。
2.懷疑是信仰的盟友:拒絕懷疑的信仰是脆弱的,能與懷疑對話的信仰才是真實的。
3.宗教必須防止意識形態化:當信仰淪為黨派或民族的工具,神就被侷限、扭曲。
4.教會的核心是愛與公義:不在於維護制度,而在於釋放生命,醫治人心。
七、評價與意義
《Saving God from Religion》既是一部神學宣言,也是一部文化批判。它的力量來自於其先知般的語氣,既對宗教的僵化提出嚴厲的警告,也對現代懷疑者敞開誠實的對話空間。
對懷疑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路徑:可以拒絕宗教,但仍然尋找神。 對教會而言,它是一種警鐘:若教會繼續把自身的利益凌駕於信仰本質之上,最後將自我毀滅。 而對信仰者個人而言,這是一種釋放:懷疑不是背叛,而是深化信仰的契機。
然而,這樣的立場也註定引起爭議。保守派可能指責他否定有形教會的必要性;而激進的無神論者則可能批評他仍然過於保守,未徹底拋棄「神」的概念。但正因如此,本書才具有挑戰性與時代意義:它拒絕簡化問題,而是在張力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八、結語
在《Saving God from Religion》中,Robin R. Meyers 以一位牧師的身分,對當代基督教提出了深刻的反省。他既不放棄信仰,也不妥協於制度,而是在懷疑與希望之間開出一條道路。他的訊息可以濃縮為一句話:「上帝不是宗教的產物,而宗教若要存活,就必須不斷被釋放、被淨化,免得遮蔽祂的榮光。」
這樣的呼聲,既是對教會的批判,也是對信仰者的邀請。在懷疑的年代,它提醒我們,神或許不在教條與制度中,而是在愛、公義與誠實的靈性探索裡,持續等待人們的回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