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 Roy Jackson 教授著作《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An Introduction》《伊斯蘭政治思想導論》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Roy Jackson 教授著作《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An Introduction》《伊斯蘭政治思想導論》














一、作者簡介

Roy Jackson 是一位專研宗教哲學與伊斯蘭思想的英國學者,任教於格洛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在學界以清晰而兼具啟發性的著作聞名。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伊斯蘭哲學、宗教與政治的關聯、恐怖主義研究、以及宗教與科學的對話。他的學術路線並不局限於伊斯蘭內部,還經常與西方思想家對話,例如著有《Nietzsche and Islam》,探討尼采哲學如何與伊斯蘭思想形成出乎意料的關聯。

Jackson 的寫作特色有三:第一,重視歷史脈絡,拒絕將伊斯蘭政治思想簡化為當代極端主義;第二,試圖在學術嚴謹與可讀性之間取得平衡,兼顧研究者與學生讀者;第三,具有比較視野,善於將伊斯蘭思想置於全球宗教與政治思潮之間來討論。這些特色在《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An Introduction》中充分展現。

二、內容架構與主題展開

這本書的定位是導論,但其深度超過一般入門書。Jackson 梳理了從穆罕默德時代到當代伊斯蘭主義的主要思想,核心問題是:伊斯蘭如何在政治上理解權力、合法性與治理?

全書大致分為四大部分:

1. 伊斯蘭政治思想的起源:從穆罕默德到哈里發制度。

2. 古典伊斯蘭哲學與法學傳統。

3. 殖民與現代化背景下的思想轉型。

4. 當代伊斯蘭政治辯論。

以下逐一詳細評介。

(一)起源:從先知共同體到哈里發制度

Jackson 首先指出,伊斯蘭自誕生之初就不同於基督教。基督教起初在羅馬帝國之下是宗教少數,政治上無權可言;而伊斯蘭在麥地那共同體(Ummah)的形成中,宗教與政治自始交織在一起。穆罕默德既是先知,也是立法者與軍事領袖,他所建立的是一個兼具宗教合法性與政治秩序的共同體。

書中強調了「正統哈里發」(Rashidun Caliphs, 632–661)的典範意義:他們繼承穆罕默德,被視為以宗教合法性維持政治秩序的模式。然而,阿里與倭馬亞王朝的衝突引發了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分裂,將「合法性」問題推向思想層面。

評介:Jackson 在這裡的處理有兩大價值:第一,他提醒讀者,伊斯蘭政治思想的核心不是抽象理論,而是來自早期共同體的歷史經驗;第二,他指出哈里發制度既是理想模式,也是分裂爭議的來源,為後來伊斯蘭思想家討論「正當統治」提供了框架。

(二)古典伊斯蘭思想的多重路徑

這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之一,Jackson 梳理了伊斯蘭中哲學家、神學家與法學家對政治的思考。

1. 哲學傳統

法拉比(al-Farabi, 872–950):受柏拉圖啟發,提出「美德之城」(al-Madina al-fadila)的理想,統治者既是先知也是哲人,結合理性與啟示。

伊本·西那(Avicenna, 980–1037)與伊本·魯世德(Averroes, 1126–1198):進一步發展希臘哲學與伊斯蘭的結合,討論理性與信仰如何在政治秩序中並存。

2. 法學與神學傳統

馬瓦爾迪(al-Mawardi, 972–1058):在《統治條例》(al-Ahkam al-Sultaniyya)中規範哈里發權力與官僚制度,為遜尼派政治法學的奠基之作。

加札里(al-Ghazali, 1058–1111):強調宗教與政治秩序不可分割,雖然重視神秘主義,但也為維護政權提供神學論證。

伊本·泰米葉(Ibn Taymiyya, 1263–1328):批判偏離伊斯蘭正道的政權,強調回歸純粹的沙里亞秩序,其思想深深影響現代伊斯蘭復興運動。

評介:Jackson 的介紹具有三重價值:

他不僅列舉思想家,更指出哲學與法學之間的緊張:前者關心理性與理想,後者關注秩序與合法性。

他揭示古典思想對後世的重要影響。例如,伊本·泰米葉的「反腐政權」論,成為當代伊斯蘭激進思潮的重要根源。

然而,他也指出古典思想本身並非單一線條,而是存在多元解釋,提醒讀者避免將伊斯蘭思想僵化為「唯一道路」。

(三)殖民時期與現代政治伊斯蘭的崛起

進入 19 世紀,西方帝國主義與民族國家體制徹底改變了伊斯蘭世界的政治環境。哈里發制度逐步衰落,世俗化政權興起,伊斯蘭思想面臨危機。

Jackson 在這裡介紹了幾位重要思想家:

賽義德·庫特布(Sayyid Qutb, 1906–1966):將現代世界視為「蒙昧」(jahiliyya),主張唯有透過建立伊斯蘭政權才能重建真主主權。他的思想激發了伊斯蘭主義運動,也成為後來激進組織的理論依據。

阿布·阿拉·馬杜迪(Abul A‘la Maududi, 1903–1979):強調「伊斯蘭神權式民主政治」(theo-democracy),反對西方式民主,認為主權屬於真主,而非人民。

阿里·沙里亞提(Ali Shariati, 1933–1977):在伊朗提出結合伊斯蘭與革命的思想,強調社會正義與反帝國主義,對 1979 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有深遠影響。

評介:Jackson 在這部分的最大貢獻是將「政治伊斯蘭」放在歷史脈絡中解釋。他不把庫特布或馬杜迪簡單視為激進分子,而是視為殖民與現代危機的回應。他的論述幫助讀者理解,當代伊斯蘭主義的訴求並非憑空出現,而是與民族獨立、文化認同、反西方霸權密切相關。

(四)當代辯論與挑戰

最後,Jackson 探討了 21 世紀伊斯蘭政治思想的多重面向:

1. 伊斯蘭與民主

他分析「協商」(shura)概念是否能與民主對話。部分學者認為協商是伊斯蘭式民主的基礎,但批評者指出這仍缺乏制度化保障。Jackson 傾向認為二者並非必然衝突,而是取決於解釋方式。

2. 聖戰與恐怖主義

Jackson 區分了古典「聖戰」(jihad)與當代武裝恐怖行動。他指出,聖戰原本涵蓋內在修煉與防禦性戰爭,並非現代「全球聖戰」的意涵。他批評西方媒體常將聖戰簡化為恐怖行為,忽略其思想脈絡。

3. 女性與公共領域

書中探討女性在伊斯蘭政治中的角色,包括參政、教育與法律權利的爭議。Jackson 並未給出單一結論,而是呈現出伊斯蘭世界內部對性別議題的不同立場。

4. 全球化與跨國伊斯蘭運動

他特別指出,移民社群與新媒體的興起,使伊斯蘭政治思想超越地域限制。穆斯林移民在歐洲如何建構新的認同,成為新的研究議題。

評介:這一部分顯示了 Jackson 的平衡視角。他既不否認伊斯蘭思想中存在排他性與緊張,也不認為伊斯蘭無法與現代制度對話。他給予讀者一個「多元詮釋空間」,避免二元化的「文明衝突論」。

三、綜合評價

1. 優點

全面性:時間跨度從 7 世紀到 21 世紀,兼顧思想家與運動。

平衡性:既看到激進派的影響,也呈現伊斯蘭內部的多元辯論。

啟發性:雖是入門書,卻不流於表面,對研究者也具參考價值。

2. 侷限

深度不足:對部分思想家的文本分析較為簡略,例如庫特布的《里程碑》或馬瓦爾迪的法律論著,若能更多引述原文會更具說服力。

理論批判不足:後殖民理論、女性主義批判等僅點到為止,未展開深入辯論。

社會層面不足:過於強調思想家的論述,較少觸及草根運動、伊斯蘭政黨在實際政治中的運作。

四、結語

《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An Introduction》是一部結構清晰、觀點平衡的伊斯蘭政治思想導論。Jackson 成功展現了伊斯蘭政治思想如何從穆罕默德時代一路發展到當代,涵蓋哲學、法學、殖民歷史與現代政治運動。他既避免了西方常見的「妖魔化」視角,也不盲目為伊斯蘭辯護,而是努力呈現其複雜性與多元性。

對於想理解伊斯蘭政治思想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極佳的起點;對已有研究基礎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個整合視野,幫助思考伊斯蘭如何在全球化時代中面對現代挑戰。

留言

  1. 老師,不好意思,你選用的人物圖應該不是你所介紹的那個Roy Jackson呢。

    另外,我找不到你所說Roy Jackson 那本著作。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三大一神論宗教簡明版 猶太教 伊斯蘭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