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 Roy Jackson 教授著作《Nietzsche and Islam》《尼采與伊斯蘭》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Roy Jackson 教授著作《Nietzsche and Islam》《尼采與伊斯蘭》








Roy Jackson《Nietzsche and Islam》書評書介

一、作者簡介

Roy Jackson 是一位長期研究宗教哲學與伊斯蘭思想的英國學者,任教於英國格洛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伊斯蘭哲學、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宗教在當代世界的挑戰,以及哲學與宗教之間的跨文化對話。Jackson 的學術寫作風格介於「導論」與「批判性研究」之間,擅長將思想史中的深奧問題,用兼具嚴謹與可讀性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他的重要著作除了《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An Introduction》(2009)外,還有《Nietzsche and Islam》(2007),這是一本相對少見的跨領域研究,嘗試將西方最激烈批判宗教的思想家之一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與伊斯蘭思想之間建立對話。

二、書本背景與研究動機

尼采通常與基督教的批判綁定在一起。他以「上帝已死」的宣言、對基督教道德的激烈攻擊,以及對「權力意志」與「超人」的提出聞名。西方學界對尼采與基督教、希臘哲學、現代主義的關聯已有大量研究,但「尼采與伊斯蘭」卻鮮少成為主題。

Jackson 認為,這一缺口需要填補:

尼采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伊斯蘭,他曾將伊斯蘭視為與基督教形成鮮明對比的宗教傳統。

尼采對「力量、生命力、肯定」的讚美,常與他對伊斯蘭的正面評價相連。

當代的伊斯蘭研究也需要跳出「恐怖主義」或「政治伊斯蘭」的窠臼,思考伊斯蘭如何與西方哲學形成思想互動。

因此,本書既是尼采研究的補充,也是宗教哲學與跨文化思想對話的一次實驗。

三、書本內容與主題

全書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

1. 尼采對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批判背景。

2. 尼采文本中涉及伊斯蘭的內容。

3. 伊斯蘭思想如何可能回應尼采的挑戰。

(一)尼采的宗教批判背景

Jackson 先重述尼采哲學的核心:

上帝已死(God is dead):尼采認為基督教及其道德體系已失去生命力,導致歐洲文化的虛無主義危機。

基督教的「奴隸道德」:尼采批判基督教美化弱者、壓抑生命力,形成消極與否定的價值觀。

權力意志與超人:尼采主張人應該超越傳統宗教束縛,創造新價值。

Jackson 的重點不在重述,而是指出:尼采的批判雖然針對基督教,但他並非「一概反宗教」。相反,他對伊斯蘭留下了某些正面評價。這為後續探討鋪路。

(二)尼采眼中的伊斯蘭

Jackson 梳理了尼采著作中對伊斯蘭的多處提及:

1. 伊斯蘭與力量

尼采將伊斯蘭視為「肯定生命、充滿力量的宗教」,與基督教的「軟弱」相對。他特別讚美伊斯蘭早期的活力與戰鬥精神,認為它表現出健康與積極的價值。

2. 穆罕默德與領袖形象

尼采雖未深入研究伊斯蘭教義,但對穆罕默德有一定程度的尊敬,認為他體現了領袖的力量與創造力。

3. 伊斯蘭與希臘的比較

尼采時常把伊斯蘭與古希臘並置,認為二者都象徵著力量、藝術與生命的肯定,相對於基督教的禁慾與否定。

4. 尼采的矛盾

Jackson 指出,尼采有時候也將伊斯蘭描繪成「異族的威脅」,帶有 19 世紀歐洲的東方主義色彩。但總體而言,他對伊斯蘭的評價遠比對基督教正面。

評介:這部分是全書最重要的貢獻。Jackson 詳細檢視尼采的語境,避免過度誇大,並指出尼采的伊斯蘭觀帶有象徵性 —— 它不是嚴格的宗教研究,而是尼采為了批判基督教而借用的對照。

(三)伊斯蘭如何回應尼采

在最後部分,Jackson 轉向哲學性思考:伊斯蘭思想是否能夠回應尼采提出的「虛無主義危機」?

他提出幾個切入點:

生命與意志:伊斯蘭強調「順從真主」並不必然等於否定生命,部分蘇非主義與哲學傳統中,亦有對生命積極價值的肯定。

創造與價值:尼采呼籲人類創造新價值,而伊斯蘭中的某些改革派思想(例如伊克巴勒 Iqbal 的「自我哲學」)也曾試圖將伊斯蘭重新詮釋為積極進取的宗教。

道德與力量:尼采批判基督教的「奴隸道德」,而伊斯蘭是否能提出一種不同於基督教、但仍能維繫共同體的道德?這是一個開放問題。

評介:Jackson 在這裡並未提供完整答案,但他的貢獻是:

1. 拓展尼采批判的對話範圍,讓伊斯蘭成為一個潛在的回應者。

2. 提醒讀者,尼采並非一味「反宗教」,而是反對否定生命的宗教。若伊斯蘭能展現「肯定生命」的一面,它可能與尼采形成共鳴。

四、綜合評價

1. 優點

創新性:在尼采研究中開闢新議題,補足「尼采與伊斯蘭」的空白。

平衡性:既呈現尼采對伊斯蘭的正面評價,也指出其中的矛盾與東方主義傾向。

跨文化對話:嘗試將伊斯蘭哲學置於西方現代哲學的問題意識中。

2. 侷限

文獻侷限:尼采對伊斯蘭的直接討論有限,Jackson 難免需要推論,這讓部分章節顯得有些「延伸過度」。

伊斯蘭回應不足:雖然提及蘇非主義與伊克巴勒,但未能深入展開伊斯蘭思想內部如何系統回應尼采。

哲學深度不足:本書偏重「思想史引介」,在哲學層面的細緻論證上稍顯不足。

五、結語

《Nietzsche and Islam》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著作。它不僅將尼采的思想放入更廣闊的跨宗教脈絡,也為伊斯蘭研究開啟新的角度 —— 將伊斯蘭視為一種可能的哲學對話者,而不僅是政治或文化議題的載體。

雖然本書在哲學論證上未臻完備,但其最大價值在於「提出問題」:

當尼采宣告「上帝已死」時,伊斯蘭如何自處?

當尼采尋求超越虛無的力量時,伊斯蘭是否能展現其「生命肯定」的一面?

這些問題,為後續的哲學、宗教與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空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三大一神論宗教簡明版 猶太教 伊斯蘭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