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穆斯林曾遷徙到基督教國家阿比西尼亞(衣索匹亞))受到善待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這段史實正是早期伊斯蘭史中極為動人的一頁,被稱為**「第一次希吉拉(遷徙)」(Hijra to Abyssinia)**,是穆罕默德生涯中極重要的外交與宗教策略之一,也揭示了早期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曾有過的友善互動。
衣索匹亞避難:伊斯蘭的第一次流亡與基督徒的庇護
公元615年,麥加的氣氛日益緊繃。穆罕默德的教導愈來愈觸怒古萊什貴族,他們視新興的信仰為對傳統部落秩序的威脅。當時伊斯蘭教徒的人數尚不多,但他們遭受的迫害愈來愈嚴重:有的被家族剝奪財產,有的被逐出家門,更有信徒被折磨至死。穆罕默德自己雖有叔父阿布‧塔利布的庇護,但對無依的追隨者卻無能為力。
就在這樣的情勢下,穆罕默德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派部分信徒出走到遙遠的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即今日的衣索匹亞)避難。**他說,那裡有一位公正仁慈的國王,「在他治下,沒有人會遭受不義。」
這位國王就是阿克蘇姆(Aksum)王國的「奈加什」(Negus),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主。當時的阿比西尼亞是紅海對岸的古老基督教文明中心,信奉古東方正統派(Oriental Orthodox Churches) 基督教,與羅馬或拜占庭的教義略有分歧,但深具寬容與慈悲精神。
穆斯林的流亡與奈加希的庇護
穆罕默德派出的一行人約有八十多人,其中包括他的重要弟子——賈法爾·伊本·阿比·塔利布(Jaʿfar ibn Abī Ṭālib),即阿里(Ali)的兄長。這批穆斯林悄悄渡過紅海,抵達阿比西尼亞海岸,向奈加希陳情他們的信仰與遭遇。
不久,麥加的古萊什貴族派代表追來,要求奈加希交出逃亡者,指稱他們是「叛亂分子」。雙方在奈加希王面前展開辯論,場面緊張。
當奈加希要求穆斯林代表說明他們的信仰時,賈法爾以堅定而溫和的語氣說:
> 「大王啊,我們曾生活在無知之時,崇拜偶像、作惡多端。直到上帝派遣我們當中的一位先知,他教導我們只敬拜唯一的真主,講誠實,守信義,幫助窮人。我們的族人因而迫害我們,逼我們放棄信仰。於是我們投奔於您,希望在您治下免遭不義。」
奈加希靜靜聆聽,神色深思。麥加使節為了挑撥,提出一個敏感問題:「問問他們對耶穌(爾撒)的看法!」他們以為穆斯林否認耶穌為神,勢必得罪這位基督徒國王。
然而賈法爾答道:
> 「我們對耶穌(爾撒)所信,是他是上帝的僕人、祂的靈、祂的道,由童貞女瑪利亞所生。」
奈加希聽完,拿起一根細杖,在地上畫了一條線說:
> 「你們與我們之間的信仰,差距不過這一線。」
他宣布拒絕引渡穆斯林,並命人保護他們。據傳,他後來甚至暗中皈依伊斯蘭,穆罕默德得知後為他舉行了遙祭禮拜(Salat al-Gha’ib)。
歷史意義:信仰的避風港與文明的對話
這次「第一次希吉拉」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它展現了伊斯蘭與基督教早期的相互理解與尊重。穆罕默德並未視基督徒為敵,而稱他們為「有經者」(Ahl al-Kitāb),認可他們也信奉同一位真主。
其次,這段事件顯示出穆罕默德在危機中的務實與仁慈。他並非死守麥加,而是懂得利用跨宗教的庇護體系為信徒尋得生路。這也成為後來**麥地那希吉拉(公元622年)**的前奏,象徵著伊斯蘭從受迫害的宗教轉向政治與信仰並立的共同體。
最後,阿比西尼亞避難者中後來有不少人歸返阿拉伯半島,成為穆罕默德建國的重要幹部。奈加希對他們的仁慈,使基督徒在早期伊斯蘭史中留下了光榮的一頁。
餘韻:兩種信仰的短暫共鳴
這段故事在後世伊斯蘭傳統中被尊為信仰堅忍與和平共處的典範,也被現代學者視為穆罕默德政治智慧與宗教包容的象徵。那一刻,在紅海彼岸,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對話並非武力對峙,而是一場基於良知、慈悲與對上帝的共同敬畏的交流。
正如奈加希的那句話所言——
> 「真理之間的距離,不過一條細線。」
那一線,曾讓兩大宗教在歷史的黎明時刻,短暫地並肩而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