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的婚姻、後裔與伍麥葉王朝對先知家族的殘酷對待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伍麥葉王朝對先知家族的殘酷對待。伍麥葉王朝哈里發殺掉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
.webp)
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Muhammad, 570–632)的一生,不僅是宗教啟示與政治實踐的結合,也充滿人性的情感與家庭層面。他的婚姻生活、後裔的命運,以及後來伍麥葉王朝對其家族的血腥鎮壓,構成伊斯蘭歷史中最悲壯而敏感的一章。
一、穆罕默德的婚姻與「多妻」原則
根據《古蘭經》與史家記載,穆罕默德一生共有十一位妻子(部分傳統說為十二),但同時在世的正式婚姻不超過九位。這一點往往引起誤解:伊斯蘭教法(沙里亞)的確規定穆斯林男子最多可娶四妻(見《古蘭經》4:3),但穆罕默德被視為「真主的使者」(Rasul Allah),享有特例,這一點在《古蘭經》33:50 中明言:「先知可娶那些真主為你指定的婦人。」
他早年的婚姻極具象徵意義。
**首任妻子哈蒂徹(Khadijah)**是一位富有的寡婦,年長他十五歲。穆罕默德為她工作時以誠信著稱,哈蒂徹主動求婚。兩人共同生活二十五年,情感深厚,直到她去世前,穆罕默德未再娶他人。哈蒂徹死後,他才開始陸續娶妻,多為政治聯盟或撫恤寡婦之舉。
例如:
掃達(Sawda):早年穆斯林寡婦,為保護她而娶;
阿伊莎(Aisha):阿布·伯克爾之女,後來成為遜尼派極推崇的妻子;
哈夫薩(Hafsa):歐麥爾之女;
茱瓦伊莉雅(Juwayriya)與莎菲雅(Safiyya):皆出自戰俘背景,婚姻象徵族群和解;
瑪麗婭(Maria al-Qibtiyya):一名埃及基督徒侍女,後為他生下一子易卜拉欣(Ibrahim),但早夭。
穆罕默德的婚姻常被誤解為縱慾,實際上多帶有社會整合與部族聯盟的政治意涵。在當時的阿拉伯部族社會,婚姻是建立盟約、平息仇怨的主要手段。
二、穆罕默德的後裔與血脈傳承
穆罕默德有數位子女,但大多早夭。最為後世所紀念的是與哈蒂徹所生的法蒂瑪(Fatimah)。她嫁給穆罕默德的堂弟、早期信徒阿里(Ali ibn Abi Talib)。兩人生下兩個兒子——哈桑(Hasan)與侯賽因(Husayn)。
這一支血脈在伊斯蘭歷史中被稱為**「先知之家」(Ahl al-Bayt)**,成為什葉派信仰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穆罕默德沒有成年存活的兒子,因此他的宗教與政治領導權(哈里發)未能以血緣世襲,而是交由社群(烏瑪,Ummah)推選。這便引發了伊斯蘭最深的分裂:
多數人支持阿布·伯克爾為首任哈里發(形成遜尼派),
少數人主張阿里才是唯一合法繼承人(形成什葉派)。
三、伍麥葉王朝與卡爾巴拉的悲劇
穆罕默德去世後,歷經四任「正統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政治權力逐漸由宗教理想走向王朝化。公元661年,阿里被刺殺後,出身古萊什族中強大的**伍麥葉家族(Banu Umayyah)**奪取政權,建立伍麥葉王朝(661–750)。
伍麥葉王朝的第一位哈里發穆阿威葉(Muʿāwiya I)原為奧斯曼的親屬,代表世俗與貴族勢力。他死後傳位於子葉齊德(Yazid I),開啟哈里發王位的世襲制,這在當時被視為背離伊斯蘭原初精神的政治叛逆。
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Husayn)拒絕承認葉齊德的統治,起而反抗。公元680年,他率少數追隨者從麥地那前往庫法途中,被葉齊德軍隊在卡爾巴拉(Karbala)**包圍。經過數日圍困,侯賽因及其家屬被斷水、孤立,最終戰死。
這場悲劇成為伊斯蘭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之一。侯賽因陣亡後,婦孺被俘,其中包括他的姐姐宰納布(Zaynab)。史書記載,葉齊德原意只是要侯賽因臣服並放棄對哈里發的主張,但因軍事指揮官伊本·薩阿德(Ibn Sa‘d)為防動亂而過度殘暴執行命令,導致侯賽因被斬首。葉齊德雖事後表示懊悔,然事已無可挽回。
那場屠殺之所以震撼,是因為伍麥葉王朝不僅殺了一位政治反對者,更滅絕了穆罕默德的直系男性後裔。
這在穆斯林心中象徵宗教理想被世俗權力踐踏。什葉派因此視侯賽因為「殉道者」(Shahid),而卡爾巴拉之日(阿舒拉節)成為哀悼與悔罪的宗教節日。
四、為何伍麥葉王朝對先知家族如此殘酷?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政治恐懼與宗教權威的競逐。
1. 權力合法性問題:伍麥葉家族出身於古萊什族的貴族階層,早期曾反對穆罕默德。奪權後,他們極需證明自己對伊斯蘭社群的統治正當性,而先知的後裔則天生擁有無可取代的宗教權威。
2. 宗教象徵的威脅:侯賽因不僅是反叛者,更是「真主使者的血脈」,其存在本身即構成道德挑戰。對葉齊德政權而言,若放任侯賽因存活,將永遠有宗教正統的替代象徵。
3. 部族復仇心理:伍麥葉家族的祖輩在巴德爾、烏侯德等戰役中敗於穆罕默德軍,家族中多人戰死。這種潛在的宿怨在王朝建立後被政治化地反向爆發。
五、殘響與歷史意義
卡爾巴拉之戰不僅造成血脈悲劇,更標誌著伊斯蘭世界從「共同信仰社群」轉向「分裂宗派政權」。
對什葉派而言,侯賽因象徵永恆的正義與殉道信仰;
對遜尼派而言,雖承認事件悲劇,但傾向認為政治安定優先於繼承爭議。
此後的什葉派運動,皆以「侯賽因精神」為號召,反對腐化政權。即使後世的阿拔斯王朝推翻伍麥葉,也以「替侯賽因報仇」作為正統宣傳口號。
然而,歷史的殘酷在於:先知的家族未能再掌握政治權力,卻永遠成為宗教正統的象徵。
六、結語
穆罕默德的一生,從婚姻到後裔,體現了一位宗教創建者在理想與現實間的張力。他的多妻生活有其時代功能;他的血脈則成為信仰的象徵與悲劇。
而伍麥葉王朝對侯賽因的屠殺,揭開伊斯蘭史上最深的傷口——
權力能奪走生命,卻無法抹滅信仰的記憶。
這記憶至今仍在每一個什葉派的卡爾巴拉哭號中迴盪,提醒世人:伊斯蘭之初的分裂,不是信仰之爭,而是人心對正義與權力的永恆試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