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耶穌:歷史人物到神人形象的建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製造耶穌:歷史人物到神人形象的建構









人類歷史上,塑造領袖與偶像是一種普遍現象。路易十四(Louis XIV)被稱為「太陽王」,其形象由宮廷、文人、畫作與國家宣傳共同打造,成為權力與神聖象徵。英國歷史學家彼得.柏克(Peter Burke)在《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台灣譯本:《製造路易十四》;中國譯本:《路易十四的製造》)中詳細分析了這種形象建構的歷程。類似地,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也被後世塑造成新教的偉大改革者,他的形象、言行與象徵意義,經由宗教歷史、印刷品、畫像與宣傳逐步凝塑,最終與德意志民族主義緊密結合。這些例子提醒我們:歷史人物的形象往往經過人為建構,涉及宣傳、文本改動與社會需求。

耶穌(Jesus)則是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建構」案例之一。他的故事從一個加利利木匠、一個地方小團體的領袖開始,最終被塑造成宗教創始者,兼具神人二性、能行神蹟、死而復活的救世主。研究耶穌形象建構的歷史學家與文本批評學者,透過聖經傳抄、門徒敘事、教會會議文獻與古代歷史記載,揭示了這一形象形成的複雜過程。

一、耶穌的歷史人物形象

歷史文獻表明,耶穌原本是加利利的普通人。他可能從事木匠工作,生活在拿撒勒附近的小城鎮,並在自己的社群中逐漸成為小團體領袖。當時的猶太社會政治與宗教氛圍緊張,對外來或異端的教義通常存有警戒。耶穌的言行,包括傳講天國近在眼前、治病行善、挑戰宗教權威,吸引了有限的追隨者,但在當地社會中仍屬邊緣性領袖。

耶穌最終被羅馬官員與猶太宗教領袖視為威脅,遭判十字架刑而死亡。在他生前,他仍被大部分人視為普通人,一個會死於十字架的凡人。門徒在耶穌死亡後,面對群體解體的危機,開始進行口述與書面敘事的建構,這是「製造耶穌」的第一步:將歷史人物轉化為具有宗教意義的象徵。

二、死而復活的敘事與門徒塑造

耶穌死而復活的敘事是他神性形象建構的核心。歷史學家推測,門徒可能出於心理與社群穩定的需要,宣稱耶穌從死裡復活。一種可能性是,他們創造了復活故事以維護信仰團體的凝聚力。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斯(Josephus Flavius)及其他文獻中,已有猶太人指控基督徒「偷走耶穌的遺體,宣稱復活」,顯示復活敘事早期即受到爭議。這種建構不僅是宗教意義的塑造,也是歷史事件在集體記憶中被加工的過程。

復活敘事的形成涉及多種文本手段:門徒口述、書信、福音書成文、抄本傳抄與異文修訂。隨著文本逐步傳播,耶穌不再只是木匠或小團體領袖,而成為教會信仰核心——神人二性、死而復活的救世主。

三、童貞女受孕與神人誕生

耶穌神性形象的另一個關鍵,是他非凡的出生。馬利亞(Mary)按聖經記載,成為耶穌的母親,其懷孕被描述為由聖靈感孕,非普通夫妻關係。這一敘事將耶穌的神性置於一個超自然框架之中:凡人無法自行獲得神性,神人耶穌的存在需要特別的出生方式。

文本學分析顯示,原始希伯來文或亞蘭文所指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或maiden)在希臘文譯本(Septuagint, 七十士譯本)中被譯為 parthenos(童貞女),為後世耶穌神人形象提供了語言依據。這是一種典型的「製造耶穌」策略:通過特殊出生故事將耶穌與凡人區隔,形成神人二性的基礎敘事。

四、神蹟與言行的建構

耶穌神蹟的敘事,如治病、平靜風暴、五餅二魚的奇蹟等,也經歷了傳抄與重述的過程。不同福音書對同一事件描述存在異文與增補,部分故事可能為強化神性、信徒信心或教義需要而添加。例如《約翰福音》中強調耶穌行神蹟以彰顯神性,《馬可福音》中則較強調耶穌的苦難人性。這些文本差異反映了不同社群對耶穌形象的建構意圖。

此外,行神蹟敘事也有助於凝聚門徒及早期信徒群體,並在社會記憶中加強耶穌作為救主的身份。換言之,神蹟故事不只是歷史事件的紀錄,也是一種文化產物,承載群體信仰、教義與心理需求。

五、文本傳抄與異文:歷史與信仰交織

歷史學家與文本批評者,如巴特.D.艾爾曼(Bart D. Ehrman)在《Misquoting Jesus: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台灣譯本:《製造耶穌:史上NO.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中國譯本:《錯引耶穌:〈聖經〉傳抄、更改的內幕》)中指出,聖經手抄本在數世紀間被大量修改,既有無意的抄錯,也有意的神學增補。這些修改塑造了耶穌的神人形象,並影響信徒對歷史耶穌的認識。

Ehrman 強調:手抄與文本選擇是耶穌形象製造過程不可分割的一環。福音書的敘事、門徒書信的修訂、教會會議對正典的確認,都是將歷史耶穌形象轉化為教會信仰核心的過程。信仰的建立並非純粹神聖啟示,而是歷史、社群、文本與心理需要交織的結果。

六、從人到神:耶穌形象的歷史建構

綜觀歷史證據,我們可以描繪「耶穌形象製造」的過程:

1. 歷史人物階段:木匠、加利利小團體領袖,言行受社群觀察與限制。

2. 死亡與復活敘事:門徒出於社群需要,可能加工復活故事,將耶穌從凡人轉化為宗教領袖。

3. 神性誕生敘事:馬利亞童貞女受孕故事,建立神人二性的基礎。

4. 神蹟與言行建構:治病、行神蹟、教導門徒,強化神性形象。

5. 文本傳抄與教會修訂:異文、增補、福音書敘事形成、正典確立,將歷史耶穌塑造成信仰耶穌。

這一過程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數十年、數百年間群體記憶、文本、神學與文化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耶穌從一位普通人變為宗教創始者,其形象的每一層都有歷史與文化痕跡。

七、結語:歷史、文化與信仰的交錯

「製造耶穌」的研究提醒我們,信仰形象並非天然生成,而是在歷史、文化、文本與群體心理交錯中逐步形成的。歷史耶穌與信仰耶穌之間存在差距,但這一差距並非否定信仰,而是提供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框架:耶穌形象既是歷史人物的延伸,也是社群、教義與文化的產物。

當我們回顧路易十四、馬丁路德與耶穌的形象建構,可以看到一個共同規律:人物如何被歷史、社群、文本與文化塑造,最終超越自身存在,成為象徵與偶像。耶穌的神人二性、復活、奇蹟與聖誕故事,都是這一歷史建構的產物;認識這一過程,不是削弱信仰,而是理解信仰與歷史、文本與文化互動的深層機制。

歷史上的耶穌,透過門徒、抄本、福音書、教會會議、文化記憶,從一位木匠、小領袖,轉化為具有救贖意義的神人。這不僅是宗教歷史學的核心議題,也是理解信仰如何形成、群體如何凝聚,以及文化如何創造英雄形象的重要案例。製造耶穌,是歷史與信仰交織的生動實例,是人類如何在記憶、文本與信念中建構神聖與偶像的最佳範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