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出現之前的阿拉伯矇昧時代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穆罕默德所處的七世紀初阿拉伯,被伊斯蘭傳統稱為「جاهلية(Jāhiliyya)」,中文常譯為「矇昧時代」或「無知時代」。







但這裡的「矇昧」並非指愚蠢或文化落後,而是一個宗教與道德上的評價詞,象徵在啟示(Revelation)尚未臨到前,人類陷於精神混亂與倫理失序的狀態。下面從社會、宗教、文化三個層面,用敘事方式說明這段「矇昧時代」的實況與伊斯蘭興起的時代背景。

一、沙漠中的部落世界

在穆罕默德誕生的公元570年前後,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缺乏中央政權的地區。大片沙漠與荒原,使得人們以**部落(tribe, qabila)**為基本單位生活。

每個部落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共同體,內部以血緣為紐帶,對外則充滿敵意。部落之間的報仇、爭水源、掠奪駱駝與婦女的戰爭幾乎不斷。正如當時的一首古詩所言:

> 「我們活著,是為了劫掠;若不劫掠,我們便被劫掠。」

這種**「血親倫理」**是當時社會的核心價值。正義不在於抽象的道德,而在於對家族的忠誠。復仇被視為神聖的義務,而仁慈、饒恕或社會正義這些理念,尚未成為公共德行。

因此,穆罕默德後來在《古蘭經》中反覆譴責的,不只是偶像崇拜,更是部落自私與報復文化的殘酷性。

二、宗教的碎片化:偶像與上帝並存

在宗教上,阿拉伯人並非全然無神論者。他們相信一位至高的神——「真主(Allah)」,但這位神在他們的觀念中遙遠、模糊、不介入人事。

於是他們轉而崇拜各種部落神祇與偶像,如月神胡巴爾(Hubal)、女神阿拉特(al-Lāt)、烏札(al-‘Uzzā)與馬納特(Manāt)等。每個部落在**麥加的克爾白(黑石天房Kaʿba)**內都有自己的神像——據說多達360尊。

宗教生活因此成了多神信仰與商業朝聖的混合體。克爾白成為宗教朝拜中心,也成為商人交易的市集。信仰被商品化,祭祀成為經濟活動的一部分。

穆罕默德後來提倡「萬神歸一」,高舉「除真主外,別無神祇(lā ilāha illā Allāh)」的口號,就是要打破這種多神與偶像崇拜的網絡,讓上帝重新成為人心的中心。

三、社會不義與貧富懸殊麥加作為當時最繁榮的商業都市,由古萊什族控制。透過紅海與敘利亞的商隊貿易,他們積聚了大量財富。然而,這種繁榮建立在貧富對立與弱者無助的基礎上。

孤兒、寡婦、奴隸與外族人幾乎無法獲得庇護。社會缺乏慈善制度與普世倫理,只有家族之間的互助。

《古蘭經》在描述這種社會時說:

> 「你可曾見那否認審判日的人?

他驅逐孤兒,不勸人賑濟貧者。」(《古蘭經》107章1-3節)

這句話揭示了穆罕默德所面對的時代:物質富庶但道德貧乏。他所倡導的天啟宗教,其實是對這種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抗。

四、婦女地位的悲歌

「矇昧時代」最為人詬病的,是婦女地位的低落。

女子在多數部落中被視為財產,父親可以自由嫁賣女兒。更殘酷的是,一些貧窮家庭為了避免養育負擔,會活埋女嬰——這種行為後來被《古蘭經》嚴厲譴責:

> 「當被活埋的女嬰被問:她因何罪而被殺?」(81章8-9節)

伊斯蘭出現後,首次以啟示形式宣布:男女在真主面前平等,並給予女性繼承權與婚姻契約權,這在當時是革命性的社會進步。

五、文化的矛盾:詩歌的黃金時代

然而,「矇昧時代」也並非全然黑暗。

在藝術與語言層面,阿拉伯人已達到極高的文學成就。部落詩人(Shāʿir)被視為民族的記憶與榮耀守護者,他們的詩歌以驚人的節奏與隱喻描繪沙漠生活,被後人稱為「懸詩(Muʿallaqāt)」,是阿拉伯文學的經典。

這些詩人是「口語文明」的智者,卻缺乏倫理與信仰的中心。穆罕默德本身雖被視為「文盲先知」,但他傳誦的《古蘭經》語言之美與詩意力量,正是在這種詩歌文化的土壤中誕生的,並最終超越詩歌、成為啟示。

六、伊斯蘭的出現:從矇昧到光明

當穆罕默德於公元610年在希拉山洞中接收到第一道啟示——「你應當奉你的主的名而誦讀」(96章1節)——這不僅標誌伊斯蘭的誕生,也象徵著人類從「矇昧」(Jāhiliyya)進入「光明」(Nūr)的時代。

伊斯蘭所要改革的,不只是宗教信仰,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

用**「信仰唯一真主」**取代偶像多神;

用**「公義與慈悲」**取代部落報仇;

用**「施捨與齋戒」**取代奢華浪費;

用**「啟示的文字」**取代口耳相傳的詩歌。

因此,「矇昧時代」不只是歷史的描述,而是一個神學概念:象徵人類在無啟示與無道德律的狀態中摸索,而伊斯蘭的降臨,被穆斯林視為「黑暗中的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