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哈里派與馬圖里迪派:理性與信仰的神學辯證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阿什哈里派與馬圖里迪派:理性與信仰的神學辯證






一、時代背景

阿什哈里派(Ashʿarīyah)與馬圖里迪派(Māturīdīyah)是伊斯蘭遜尼派內最重要的兩大正統神學流派,其興起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9至10世紀的阿拔斯王朝時期。當時,伊斯蘭世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高度發展,但也面臨宗教哲學的挑戰:穆塔茲拉派(Muʿtazila)強調理性推論,提出「神義(ʿAdl)與自由意志」的論述,引發對經文詮釋的討論。

遜尼正統學者為了捍衛信仰傳統,同時回應理性派的挑戰,逐步形成兩大教派:阿什哈里派與馬圖里迪派。這兩派雖同屬遜尼正統,但對經文、神屬性與自由意志的理解各有特色,並影響後世伊斯蘭神學與法學。

二、爭議與分歧問題

阿什哈里派與馬圖里迪派的主要分歧不在法律(Fiqh)上,而是在神學(Aqīdah)與經文詮釋上,尤其是:

1. 自由意志與責任

阿什哈里派:強調阿拉創造一切,包括人的行為潛能。人的行為能夠存在,是因為阿拉賦予了這種可能性,但人仍需執行自己的選擇,對善惡行為負責。可以比喻為:阿拉提供畫布與顏料,人負責執筆作畫,畫的圖案由人決定。

馬圖里迪派:更重視人的理性與自主選擇,認為人可以透過理性分辨善惡,自主作決定,並承擔後果。這與基督教自由意志概念相似。

2. 神的屬性(Sifat)

阿什哈里派:對古蘭經中神的屬性採象徵性理解(Taʾwīl),避免將神的特質人性化。

馬圖里迪派:接受部分理性理解與字面詮釋,並認為理性可用於理解神屬性與道德規範。

3. 理性與信仰的角色

阿什哈里派:理性作為輔助,最終判斷依據經文與先知教導。

馬圖里迪派:理性在理解信仰與道德中更具主導作用,與信仰互補。

三、經文詮釋與神學特色

阿什哈里派

強調信仰優先於理性,採取辯證神學(Kal)應對穆塔茲拉派理性派挑戰。

對經文象徵化解釋,避免將神屬性理解成人性化。

馬圖里迪派

重視理性與經文結合,認為人能透過理性理解善惡、信仰義務與神正義。

對經文的字面與象徵化詮釋更為開放,特別在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上有明確立場。

兩派雖然分歧,但共同構成遜尼派神學的主幹,對後世伊斯蘭法學與教育有深遠影響。

四、文化承現與影響

阿什哈里派在中東、北非廣泛流行,尤其影響埃及、敘利亞與伊拉克的學術教育。馬圖里迪派則在中亞、土耳其與南亞廣泛傳播,特別影響哈乃斐派法學的發展。

這兩派的思想辯證,也在蘇菲派內有所回響,例如蘇菲對理性與靈性經驗的平衡,部分受到阿什哈里派象徵詮釋啟發,而對自由意志與內在修行的強調則與馬圖里迪派理性論相呼應。

五、故事與人物

阿布·哈米德·阿什哈里(Abu al-Hasan al-Ashʿari, 874–936)

他原本是穆塔茲拉派學者,後來轉向保護正統信仰,創立阿什哈里派。傳說他在深夜冥想時領悟到:理性雖重要,但信仰的核心需以經文與先知教導為準,這種體悟形成了阿什哈里派的理論基礎。

馬圖里迪(Abu Mansur al-Maturidi, 853–944)

他強調理性的重要性,認為人天生能分辨善惡,並在遵守阿拉命令的過程中,理性與信仰必須協調,成為中亞及南亞遜尼派教育的核心理念。

六、總結

阿什哈里派與馬圖里迪派的分裂,並非政治或權力之爭,而是理性與信仰、經文字面與象徵詮釋、自由意志與神創造關係的神學辯證。

阿什哈里派:強調神創造一切,信仰優先,理性作輔助。

馬圖里迪派:強調理性與自由選擇,人可自主辨善惡。

理解這兩派,不僅能看見伊斯蘭世界內在的思想多樣性,也有助於讀者對比基督教的自由意志與預定論,理解伊斯蘭教對自由選擇與責任的平衡思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