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姆·薩拉瑪(Umm Salama)對侯比代亞條約的處理顯示其智慧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烏姆·薩拉瑪(Umm Salama)對侯比代亞條約的處理顯示其智慧。侯代比亞條約不只是外交文件,而是一場關於信仰、耐性與政治智慧的戲劇。







侯代比亞條約——從屈辱到勝利的智慧試煉

公元628年,阿拉伯半島的冬季沙風尚未停息,麥地那的穆斯林社群正處於最微妙的時刻。穆罕默德已在麥地那建立穩固的信仰共同體,軍事上曾數度與麥加的古萊什族交戰,但勝負各半。那一年,他忽然宣布——他要率眾前往麥加「朝覲」(即拜訪克爾白-黑石天房-聖殿),而非征伐。

許多信徒驚訝不解:敵人尚在、仇恨未消,怎能冒險進入他們的領地?

但穆罕默德的信心堅定:「真主在夢中啟示我,我們將平安入城。」

他命眾人只帶朝覲所需的牲畜與簡裝,不帶重兵。

隊伍約一千四百人,沿途高喊「真主至大」。當他們抵達離麥加僅數公里的侯代比亞地區時,被古萊什族的巡軍阻擋。對方派出使者與穆罕默德談判,態度強硬:「若你是為朝覲而來,明年再來。今年你不得入城。」

穆罕默德的隨從們滿腔怒火。他們已準備獻牲,卻被阻於門外,覺得這是對信仰的侮辱。就在緊張氣氛中,古萊什派出代表蘇海勒·伊本·阿姆爾(Suhayl ibn ‘Amr)簽訂條約。條件嚴苛:

今年不得朝覲,明年方可入城三日;

雙方停戰十年;

任何從麥加逃到穆罕默德陣營的信徒,須遣返;

但若有穆斯林逃回麥加,則不得要求歸還。

這份條約看似懦弱的讓步,甚至有信徒質問:「難道我們不是站在真理一方嗎?為何屈服?」

就在簽約之後,更令人心碎的一幕發生了。一位年輕的麥加穆斯林——阿布·賈達爾,逃離古萊什、滿身傷痕地奔來穆罕默德營地。眾人以為他得救了,卻因條約規定,穆罕默德親自忍痛命人將他送回。全營群情激憤,甚至有人揚言不再效忠。

穆罕默德宣布結束朝覲,命眾人剃髮、獻牲,象徵朝覲禮儀的中止。但沒有人動。沉默壓得人幾乎窒息——這群為信仰冒死的人,第一次懷疑他們的領袖。

穆罕默德回到帳中,神情凝重。他沒有發怒,只是低聲對身旁的妻子烏姆·薩拉瑪說:「我命他們剃髮,他們卻不從。」

烏姆·薩拉瑪是一位睿智的女子,早年失去丈夫,曾在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流亡,見多識廣。她聽完後平靜地說:「先知啊,他們不是反抗您,只是悲傷與羞辱讓他們失去了方向。若您願意,請您自己先去剃髮、宰牲。當他們看見您堅定的行動,他們會跟隨的。」

穆罕默德沉思片刻,默默起身,走出帳外。他一言不發,命人帶來剃刀與祭牲,親自完成儀式。刃聲落下之際,眾人看見他已剃去頭髮,淚水奪眶。那一刻,全營沸騰——人人紛紛剃髮、獻牲、互相擁抱。原本瀕臨崩潰的軍心,因一位女子的柔語而復甦。

史家伊本·希沙姆記錄道:「穆罕默德在侯代比亞的忍耐,比他在任何戰役的勇武更偉大。」

條約的反轉與深遠影響

表面上,侯代比亞條約是屈辱的。

然而一年後,它卻被證明是伊斯蘭的外交轉捩點。

首先,十年停戰使麥地那獲得前所未有的安定。穆罕默德趁此派出使節,將伊斯蘭訊息傳往阿拉伯各部落與拜占庭、波斯等地,信徒人數迅速增加。

其次,條約本身的「不對稱」條款,反而暴露古萊什的不公,令更多人同情穆罕默德。

不久之後,古萊什的盟友違反停戰條款,襲擊穆罕默德的盟友。穆罕默德立即以「維護條約」為名出兵,公元630年,他率萬人大軍進入麥加,古萊什族不戰而降。

穆罕默德進城後宣告寬恕舊敵,親手打碎克爾白殿內的偶像。當他登上聖殿階梯,高聲誦念:「真主確已實現祂的諾言。」那一刻,侯代比亞的忍辱,終化為勝利的果實。

智慧的象徵

侯代比亞條約的故事,成為伊斯蘭世界中「信仰與理性並行」的經典範例。

烏姆·薩拉瑪以女性的直覺挽救了潰散的群心;穆罕默德則以政治家的冷靜與宗教家的忍耐,轉敗為勝。

後世伊斯蘭法學家常引用此例,說明和平與策略並非信仰的背叛,而是真主智慧的另一種展現。

若當日穆罕默德因激憤而開戰,伊斯蘭或許會重回血海與報復的循環,永無統一之日。

因此,侯代比亞條約不只是歷史事件,更是信仰成熟的象徵:它教導信徒,在一時的屈辱中看見遠景;在憤怒與疑惑中尋求真主的深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