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哈比派(Wahhabi)與對立派別:嚴格復古與神學爭議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瓦哈比派(Wahhabi)與對立派別:嚴格復古與神學爭議
一、時代背景
瓦哈比派誕生於18世紀阿拉伯半島的內志(Najd)地區,由**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 1703–1792)**創立。當時的阿拉伯半島,伊斯蘭社會長期受到民間宗教習俗、聖人崇拜、墓地祭祀等文化影響,瓦哈比認為這些行為偏離純正伊斯蘭(tawḥīd, 對真主的唯一崇拜)。
瓦哈比派與當時的紹德(Saud,沙烏地)部落結盟,逐步建立宗教與政治聯盟,推動伊斯蘭教復古運動。這個運動的核心目標是回歸早期穆罕默德及哈里發時代的純正信仰,嚴格禁止任何可能偏離獨一真主的崇拜行為。
二、瓦哈比派的核心理念
對信仰的極端純潔要求
任何形式的聖人崇拜、墳墓膜拜、祈求亡者干預,都被視為多神崇拜(shirk)。
強調文字解釋(literal interpretation)
古蘭經與聖訓應字面遵循,不容妥協。
善行與信仰的關係
行為必須符合神的戒律,但核心仍是對真主的獨一信仰(tawḥīd)。
基督教類比:
瓦哈比派對信仰純潔的要求,類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初期對教會偶像崇拜與贖罪券的批判,也類似清教徒要求英格蘭國教要純淨化。
但瓦哈比派比宗教改革更強調日常行為與儀式必須完全符合法典,具有強烈法律與倫理約束力。
三、瓦哈比派的爭議與對立派別
瓦哈比派自成立以來,與其他伊斯蘭派別在神學上存在明顯對立:
1. 對立派別:遜尼主流神學(Ashʿari & Maturidi)
核心差異:
1. 主流派對神蹟、聖人、先知後裔崇拜、墓地拜祭持包容態度,認為只要信仰核心不受侵蝕即可。
2. 瓦哈比派則視上述行為為嚴重偏離,必須禁止。
神學爭議:對於古蘭經與信仰儀式的詮釋,主流派允許象徵性、文化性實踐,而瓦哈比派堅持字面嚴格遵循。
2. 對立派別:蘇非派(Sufi)
核心差異:
蘇非派強調心靈體驗、神秘主義、旋舞、詩歌等內在敬虔。
瓦哈比派認為這些形式可能引導偶像崇拜或迷信,故嚴格禁止。
爭議重點:行為是否必須完全符合法典,還是可藉由內在敬虔補足。
基督教類比:可類比天主教靈修運動中聖徒祈禱與神秘經驗,改革宗教派可能視其過於儀式化甚至偶像化。
3. 對立派別:什葉派(Shia)
核心差異:
什葉派尊崇伊瑪目及其後裔,並有特定的聖地與紀念儀式。
瓦哈比派將此視為對獨一真主的偏離,嚴禁這類崇拜。
神學爭議:什葉派的宗教象徵行為是否構成多神崇拜(shirk),瓦哈比派持否定態度。
四、瓦哈比派的社會與歷史影響
1. 阿拉伯半島:
與紹德家族結盟,逐步控制內志及利雅德地區,奠定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家基礎。
2. 全球影響:
透過教育、朝覲、宗教書籍推廣,對全球遜尼穆斯林產生影響,尤其在伊斯蘭復古運動與教義純正化上。
3. 爭議性事件:
嚴禁聖人崇拜、拆除歷史清真寺、禁止部分蘇菲儀式,導致文化與神學衝突。
五、總結
瓦哈比派的神學核心是回歸古蘭經與哈迪斯的字面精神,強調信仰純潔與單一崇拜(tawḥīd)。與之對立的派別,如遜尼主流神學、蘇非派、什葉派,則對信仰內涵、象徵儀式和文化實踐有不同理解:
瓦哈比派:信仰必須嚴格符合法典,行為不符即視為偏離,禁止任何可能偏離單一真主的行為。
對立派別:允許象徵性、文化性或內在心靈敬虔,只要信仰核心不受侵蝕。
基督教類比:
可比早期宗教改革與天主教的爭論:是否須完全依聖經字面解釋、禁止偶像崇拜(瓦哈比派),或允許象徵性敬拜與靈修體驗(對立派別)。
瓦哈比派的誕生與影響,呈現了伊斯蘭世界對信仰純潔、古蘭經詮釋以及宗教行為規範的深層爭議,也是理解現代中東宗教、政治與社會衝突的重要背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