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耆那教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印度的耆那教(Jainism)是一種古老的印度宗教,約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形成,與佛教大致同期。它的核心關注點是靈魂解脫(moksha)與非暴力(ahimsa),是一種高度倫理與哲學導向的宗教。

一. 基本內涵

1. 靈魂與解脫

耆那教認為每個眾生(包括人、動物、微生物)都有永恆不滅的靈魂(jiva)。

輪迴(samsara)由業力(karma)驅動,靈魂因業力受苦。

目標是通過清淨行為與精神修養,消除業力,達到解脫(moksha),脫離生死輪迴。

2. 核心倫理

非暴力(Ahimsa):最重要的戒律,要求對所有眾生不造成傷害,包括身體、語言、心意的傷害。

誠實(Satya)、不偷盜(Asteya)、貞潔(Brahmacharya)、不貪(Aparigraha),以及其他重要戒律。

生活強調節制、簡樸與道德自律。

3. 多元宇宙觀

宇宙被看作是自我運行、不依賴神力的系統。

沒有創世神,神祇存在但多為超脫靈魂(已解脫者)的崇拜對象,而非創造者。

4. 修行方式

分為出家與在家兩種修行形式。

出家者嚴格遵守戒律,包括絕對素食、行乞、持戒、冥想等。

在家信徒則透過道德生活、慈善、節制來累積功德。

5. 宗教實踐

崇拜(Puja):在寺廟或家庭崇拜已解脫的導師(Tirthankara)。

冥想與自省:強調心靈淨化。

節日與朝聖:如大齋節(Paryushana),以懺悔與自律為主。

2. 儀式型或道德型?

耆那教整體屬於 道德型宗教(ethical religion),而非單純儀式型宗教。

理由:

1. 核心是 倫理修養與靈魂解脫,而非祭祀神祇求福。

2. 儀式活動較少,主要是象徵性的崇拜或冥想輔助,非宗教的核心。

3. 強調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非暴力與節制,這是信仰的實質重心。

當然,耆那教仍有 象徵性儀式(如膜拜Tirthankara像、齋戒、節日活動),但它們服務於 道德與靈魂淨化的目的,並非獨立的宗教核心。

結論:

耆那教是一種以 倫理與靈魂解脫為核心的道德型宗教,其宗教實踐雖有儀式,但目的主要是配合道德修養與精神淨化,而非單純祭祀或求神恩。非暴力與節制是其最具標誌性的特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