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七:聖物與聖骷髏——歷史、信仰與誤解的交織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七:聖物與聖骷髏——歷史、信仰與誤解的交織











聖物(relics)與聖骷髏(holy relics)向來是天主教最容易被外界誤解的信仰傳統之一。許多新教友或世俗批評者認為天主教「崇拜骨頭」、「迷信物件」,甚至將這一傳統簡化為「中世紀愚昧」。

然而,若回到聖經、早期教會、歷史脈絡與殉道文化的核心,我們會看見聖物敬禮的多重層次:

它既是信仰的延伸,也是歷史記憶的保存;既是苦難者的身體見證,也是教會與文化互動的產物。

本文以三條主線展開:

1. 聖經與早期教會的根基

2. 歷史中的具體故事——人與事件使信仰變得可見

3. 天主教如何面對濫用、迷信與改革

透過這樣的組織結構,我們能理解聖物敬禮既非迷信,也非偶像崇拜,而是一條貫穿二千年教會史的信仰與文化之河。

一、聖物敬禮的聖經基礎:信仰不是抽象,而是道成肉身的延伸

(1)聖經中,上帝常藉「具體物件」施行力量

天主教對聖物的理解,並非從中世紀才出現,而是緊緊連結於聖經:

A. 以利沙的骸骨使死人復活

《列王紀下》13:21:「有人把一個死人拋在以利沙(厄里叟)的墳裏……那死人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就復活站起來了。」

這段記載顯示:

上主可以透過義人的遺骸施行力量,力量不是來自骨頭,而是來自上帝。

B. 保祿(保羅)的手巾與衣物帶來醫治

《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19:11–12:「神藉保祿的手行了非常的奇事,甚至有人把他身上拿出的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離開了。」

這是明確的「二級聖物」(與聖人接觸過的物品)範例。

C. 殉道者在天上祭壇下被紀念——聖骸敬禮的核心背景

《啟示錄》(若望默示錄)6:9–11 描述殉道者的靈魂在天上祭壇下呼求。

第 11 節完整經文如下:

《啟示錄》6:11

「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的,滿足了數目。」

在天啟文學中,「祭壇下」象徵:

殉道者的獻身被天主記念,他們的身體(遺骸)被視為信仰的見證。

早期教會因此在殉道者墓前舉行彌撒,保留其骨骸或物件,以宣示:

信仰不是抽象理念,而是真人真事的生命奉獻。

二、聖物敬禮在歷史與人物故事中成形:信仰與文化交錯的現場

聖物敬禮若只談原理會顯得乾燥;唯有回到具體事件與真人故事,才能看見它如何活在教會的歷史現場。

(1)聖伯多祿(伯鐸,彼得Peter)與聖保祿(保羅,Paul):羅馬的兩根支柱

羅馬教會的初期權威,很大程度來自兩位宗徒的遺骸:

伯多祿之墓位於今日**聖伯多祿大殿(St. Peter’s Basilica)**底下

保祿之墓位於城外聖保祿大殿(S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四世紀起,羅馬逐漸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其象徵力部分來自:

> 這裡安放著最重要的見證者的遺骸。

聖物因此也參與了早期基督教「中心形成」的歷史過程。

(2)聖海倫娜(Helena)尋找耶穌的十字架——政治與信仰的結合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受洗前後,其母海倫娜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傳統敘述中,她在當地找回:

耶穌被釘的真十字架(True Cross)的一部分

一些屬於苦難器具的聖物

無論這些聖物是否真正可考,這段故事具有象徵性:

1. 基督教不再受迫害,而成為帝國合法宗教

2. 聖物成為信仰與政權連結的記憶符號

海倫娜的故事使十字架敬禮在整個歐洲大幅深化,也由此開啟後世「真十字架碎片」的流傳史。

(3)使徒(宗徒)大雅各伯(大雅各,James the Greater):聖地牙哥的奇蹟與朝聖之路

傳統認為,宗徒(使徒)大雅各伯於耶路撒冷殉道後,其門徒將遺骸運往伊比利亞,安葬於加利西亞。

九世紀時被重新發現,於是:

**聖地牙哥主教座堂(Santiago de Compostela)**誕生

西歐最著名的朝聖路——Camino de Santiago(聖雅各伯之路)形成

這座聖物成為歐洲基督文化交流中心

直到今日,每年仍有數十萬人步行數百公里,只為抵達「雅各伯的墓」。

這是聖物在文化上的巨大力量。

(4)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完整不朽遺體在印度果阿

十六世紀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於東亞與印度傳道,死於上川島。遺體後被運至葡屬印度果阿,他的身體至今仍安放在:

果阿.聖方濟沙勿略大教堂(Basilica of Bom Jesus)

其屍身未腐(至少部分保存良好)的現象,使無數信徒前往朝聖。

這不是迷信,而是:

> 具體人、具體身體、具體使命的記號。

(5)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4):聖物被掠奪的黑暗篇章

1204 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掠奪聖索非亞大教堂與多座修院中的聖物。

當時流傳至西歐的包括:

聖十字架碎片

聖家族相關聖物

聖人遺骨

聖路加(Luke)遺骸部分(傳統說法)

這事件清楚展示:

聖物在中世紀不僅是宗教象徵,更具有政治、經濟與文化價值。

但同時,也正因這類事件過度泛濫,最終促使教會進行改革與規範。

(6)中世紀晚期與文藝復興:濫用與荒謬的例子

十五世紀後,聖物熱潮達到頂點。市場上甚至出現:

三個「施洗若翰的頭顱」

多片「十字架木頭」數量遠超可能

「聖母的母乳」「耶穌的襁褓」等奇異宣稱

法國某地聲稱擁有「聖約瑟(若瑟)的工具箱」

這些荒謬例子成為馬丁路德猛烈批判的目標之一。

事實上,天主教自己也承認:

> 聖物敬禮在某些時期確實被商業化與迷信化。

然而,這不是教義問題,而是「人的貪婪與愚昧」介入宗教後產生的扭曲。

(7)近代至當代:聖物巡展與信徒生命經驗

現代的聖物敬禮更加理性而慎重,例如:

聖比約神父(Padre Pio)遺體巡展

聖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遺物巡展全球

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血液聖物經常供信徒瞻禮

這些敬禮都不是迷信,而是:

具體人物的生命,激勵具體信徒的生命。

三、天主教如何護教:聖物不是偶像,而是人類學、神學與歷史的綜合傳統

(1)教會從未教導「敬拜聖物」

天主教神學區分:

崇拜(latria):只獻給天主

尊敬(dulia):敬聖人

特別尊敬(hyperdulia):只有聖母

敬禮聖物(veneration of relics):尊重上主如何在聖人的身體上作工

聖物敬禮的焦點不是骨頭,而是:

> 上主在這個人身上完成的恩典與見證。

(2)特倫多大公會議(1545–1563)強力改革

為應對濫用,教會做了三項重大改革:

1. 嚴格禁止買賣聖物

2. 所有聖物須有真實性來源證明(authentica)

3. 禁止虛構聖人與虛構聖物

這些改革至今仍有效。

(3)現代教會的規範:慎重、文獻化、透明

今日教會對聖物的處理十分嚴謹:

必須由教區或修會出具證明

有明確保存、遞送、瞻禮的規章

不得販賣,只能以象徵性費用作「盛器」交換

墓穴與遺骸考古需經教廷批准

因此,現代天主教的聖物敬禮,是「受規範的禮儀文化」,不是中世紀的混亂市場。

四、聖物敬禮的人類學意義:為何人類需要「具體」的信仰?

聖物的力量,並非源自超自然,而是源自「道成肉身」的信仰觀:

1. 基督教不是觀念宗教,而是身體宗教。

上帝以肉身降生,救恩透過具體血肉實現。

2. 聖人是具體的人:他們的遺骸講述具體的故事。

而非抽象的道德標語。

3. 苦難、死亡、殉道,都需要被具體記憶。

而聖物正是歷史的物證。

4. 朝聖不是迷信,而是身體參與的信仰。

聖雅各(雅各伯)之路正是如此。

換言之:

> 聖物是「道成肉身」的延伸,是信仰在歷史中的具體化。

這是一條跨越宗教、文化與人類學的深層需求。

結語:聖物與聖骷髏,是天主教深度歷史的一部分,不是表面的迷信

若只看到表象,人們會誤以為聖物敬禮是迷信;

如果深入理解,便會看見:

聖經的脈絡

殉道者血的歷史

人類文化對具體象徵的需求

聖人的生命如何激勵後代

教會如何面對濫用與改革

信仰如何在身體與歷史中留下印記

聖物敬禮像一條漫長的河,從新約源頭流出,以殉道者骨骸為礫,以沙勿略、海倫娜、雅各伯等人物為波濤,穿越君士坦丁堡、羅馬、果阿、聖地牙哥……

最終流入今日信徒的生命經驗之中。

它不是偶像崇拜,

不是迷信,

更不是歷史黑暗的象徵。

它是一段人與上主相遇的歷史,被保留下來,使後人得以觸摸信仰、記念見證、學習奉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