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K·A·史密斯(James K. A. Smith)《你是你所愛的》(You Are What You Love)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詹姆斯·K·A·史密斯(James K. A. Smith)《你是你所愛的》(You Are What You Love)評介

James K. A. Smith(詹姆斯·K·A·史密斯,1970–)是加拿大裔美國哲學家與神學家,著有多部關於文化、倫理與基督教信仰的著作。他的《You Are What You Lov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你是你所愛的:習慣的靈性力量》,2009)面向一般讀者,核心目的是揭示 我們的愛、慾望與日常習慣如何塑造倫理行為與生活方向。與傳統新約倫理學不同,史密斯強調心理、文化與倫理的交互作用,讓倫理不再是抽象規範,而是日常生活可感知的力量。

一、書籍定位與寫作目的

面向一般讀者:語言平實,案例貼近日常,避免繁瑣神學術語或過度學術分析。

核心問題: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所愛之物(what we love)如何形成我們的倫理生活(ethical life),以及這種倫理行動如何與新約信仰連結。

學術支撐:結合新約倫理、敘事倫理(narrative ethics)、哲學(尤其是阿奎那與柏格森的欲望論)與文化批判。

寫作目的:幫助讀者理解,倫理不是抽象道德規則,而是內化於我們愛的方向、日常習慣與文化實踐之中。

二、核心主張

1. 我們是我們所愛的(You Are What You Love)

史密斯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 “我們不是首先被我們的思想或信念塑造,而是被我們所愛的事物塑造。”

人的倫理選擇源自內在慾望(desire),而這些慾望不是自發形成,而是在日常文化、儀式、習慣(habits)中培養。

教會禮拜(worship)、家庭生活、教育、媒體消費等,都在塑造我們所愛的方向,進而決定倫理行動。

換言之,倫理不只是“遵守規則”,而是“愛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觀點對新約倫理研究提出新鮮挑戰:它將倫理行動與心理與文化習慣緊密連結,而不僅依賴聖經律法或規範。

2. 習慣的力量(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

史密斯認為,人類行為與倫理選擇深受習慣(habit)的影響:

身體與儀式:具體實踐(embodied practices)如禮拜、祈禱、閱讀聖經,會塑造愛的方向(orientation of love)。

文化塑形:文化提供“非意識教育”(前思維、前反思,pre-reflective education),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娛樂、媒體都影響我們的倫理與價值觀。

倫理內化:透過長期習慣,倫理行動從外在規範轉化為內在慾望,成為自然反應。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長期參與愛與服務他人的活動,他的慾望會被塑造,面對倫理抉擇時自然選擇仁慈、正義的行動。

3. 塑造性的新約倫理(New Testament Ethics as Formative)

史密斯將新約倫理與日常生活習慣連結:

耶穌的倫理教導(例如登山寶訓 Sermon on the Mount, 馬太福音 5–7章)不只是抽象規則,而是生活實踐的方向。

保羅書信(Paul’s Letters)中的倫理指導,如愛鄰舍(love your neighbor, Romans 13:8–10)、追求公義(pursue righteousness, Romans 12:9–21),也是針對日常行動的慾望塑形,而非單純的法律要求。

***羅馬書 13:8-10(中文和合本)的經文如下:

​8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9 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是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10 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

***羅馬書 12:9-21(中文和合本)的經文如下。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關於基督徒生活的實踐原則的總結,通常被稱為「愛心生活的規範」:

​📜 羅馬書 12:9-21

​9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10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11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

​12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13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

​14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

​15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或作:存心謙卑)。不要自以為聰明。

​17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18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19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上帝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20 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21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 經文要義總結

​這段經文為信徒提供了實踐愛心的具體指導,涵蓋了與上帝、與信徒、與世人(甚至仇敵)的關係:

​內在態度(9, 11-12節): 愛心必須是真誠的(不虛假),要熱心服事主,並在盼望中喜樂、在患難中忍耐、恆切禱告。

​對信徒的責任(10, 13, 15-16節): 要彼此親熱、推讓恭敬、互相關懷幫補,並有謙卑的心、彼此同心。

​對仇敵與世界的態度(14, 17-21節): 這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要求信徒為逼迫者祝福,不要以惡報惡,盡力與眾人和睦,將伸冤的權柄交給上帝,最終以善來勝過惡。

信仰的禮拜與社群實踐(worship and community practices)是塑造倫理慾望的關鍵場所。

換言之,新約倫理不是外在的規則,而是透過信仰生活與文化實踐內化為人內在的“愛的方向”。

4. 文化批判與倫理型塑(Cultural Critique and Ethical Formation)

史密斯警告現代社會文化(modern culture)中充滿“愛的誤導”(被誤導的愛,misdirected loves):

消費主義、名利追求、娛樂文化會塑造錯誤慾望。

如果沒有意識地接受新約倫理與信仰習慣的培養,人可能被文化塑造成自我中心、功利化的倫理方向。

因此倫理培養必須有辨別力(discernment),識別哪些文化實踐塑造健康的愛,哪些偏離上帝國(Kingdom of God)的價值。

三、倫理觀的特點

1. 愛為核心(Love-Centered Ethics)

所有倫理選擇歸根於愛的方向(orientation of love),而非單純遵守規則或道德律法。

2. 敘事與習慣結合(Narrative-Habit Ethics)

個人行動嵌入聖經敘事(biblical narrative),透過習慣(habit)逐步內化。

倫理是故事化的,信徒成為救贖故事(salvation story)中的參與者。

3. 日常生活倫理(Everyday Life Ethics)

家庭、工作、媒體、社群都是倫理形成場域。

倫理行動非高遠抽象,而是可操作、日常可見的選擇。

4. 文化辨別(Cultural Discernment)

強調辨別文化力量,避免被錯誤慾望塑造。

提倡有意識地選擇塑造“愛的方向”的實踐,讓倫理行動成為生活自然反應。

四、與霍菲克、賴特的對照

與霍菲克(Andrew H. Hoekema):

霍菲克強調舊約倫理中的上帝啟示原則,而史密斯強調心理、習慣與文化塑形對倫理的影響。

可視為從規範倫理(normative ethics)延伸到內在慾望倫理(desire ethics)。

與賴特(N. T. Wright):

賴特聚焦於耶穌倫理與天國倫理的社群化與生活化,而史密斯進一步指出文化、習慣與慾望是塑造倫理的“隱性力量”。

可視為對新約倫理的補充:倫理不只在社群實踐,也在日常文化與心理層面生根。

五、學術與普及價值

1. 學術價值:

結合新約倫理、敘事倫理、習慣倫理(habit ethics)與文化批判,提出新穎倫理形成模型。

將倫理研究從抽象規則延伸至心理與文化實踐層面,提出可操作性理論。

2. 普及價值:

面向一般讀者,語言易懂、案例貼近日常生活。

幫助人理解如何在工作、家庭、社群和文化中實踐愛與倫理。

強調個人內在慾望與外在文化互動的倫理影響力,使倫理更具故事感與現實感。

六、總體評價

《You Are What You Love》是一本 兼具思想新意與可操作性的現代新約倫理學著作:

以“愛的方向”與“習慣塑形”為核心,重新詮釋新約倫理的形成機制。

強調日常生活、文化實踐與心理慾望對倫理行動的重要性,突破傳統乾澀規範論述。

一般讀者易讀,兼具故事感、案例與實踐指導。

與霍菲克、賴特等舊約—新約倫理學著作形成補充,提供心理—文化—社群—信仰整合視角。

特別適合希望理解新約倫理如何在現代日常生活、文化與心理中實踐 的讀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