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評介
前言:書籍背景與意義
羅馬尼亞歷史學家與宗教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於1957年出版《神聖與世俗》(英文譯名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原法文 Le Sacré et le Profane)。這本書是宗教史與宗教現象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伊利亞德的核心關注:
> 探討人類如何在空間與時間中經驗「神聖(the sacred / le sacré)」與「世俗(the profane / le profane)」,以及宗教象徵、儀式如何將世俗空間與時間轉化為神聖經驗的場域。
相較奧托專注於心理感受、涂爾幹專注社會功能,伊利亞德則強調宗教經驗的象徵性與宇宙結構意義。
一、核心概念
1. 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伊利亞德將世界劃分為兩個層次:
神聖(the sacred / le sacré):超越日常、具有象徵意義的現實。人類經驗到神聖時,感受到秩序、中心、意義。
世俗(the profane / le profane):日常生活的現實,無象徵性、無神聖意涵。
> 核心命題:宗教經驗就是人類將日常世界(profane)與超越世界(sacred)區分,並透過象徵、儀式、神話將日常生活與宇宙秩序連結。
2. 神聖世界中心(Axis Mundi)
伊利亞德提出宇宙中心的概念(axis mundi / 世界軸):
神聖地點或象徵性建築(如聖殿、寺院、祭壇)被視為世界中心
宗教儀式通常圍繞中心展開,使信徒感受到空間神聖化(sacralization of space)
> 關鍵詞:
世界軸(axis mundi)
空間神聖化(sacralization of space)
3. 宗教時間與歷史(Sacred Time vs Profane Time)
伊利亞德區分:
世俗時間(profane time):日常、線性、無特別象徵
神聖時間(sacred time / hierophany of time):透過儀式、節慶、神話重演,歷史事件被「恢復為原始的神聖時間」,形成周期性或象徵性時間
> 例如:基督教的復活節不只是歷史紀念,而是信徒重現神聖時間,使人與神的創造行動相接。
4. 神聖顯現現象(Hierophany)
Hierophany(神聖顯現 / 聖現):神聖的存在顯現在物質世界中的任何形式,如聖山、聖物、神殿、祭儀。
Hierophany 是伊利亞德宗教學的核心概念,所有宗教行為皆圍繞神聖顯現展開。
5. 神話與儀式(Myth and Ritual)
神話重現原初原型事件(archetypal events)
儀式將信徒的經驗帶回神聖時間(sacred time),使世俗時間得以神聖化
象徵、空間、時間在宗教儀式中形成有機整合
> 關鍵概念:
神聖(sacred)
世俗(profane)
世界軸(axis mundi)
神聖顯現(hierophany)
神話與儀式(myth and ritual)
二、伊利亞德的研究方法
1. 比較宗教學(Comparative religions
以不同文化、宗教的神話、祭儀、神殿為材料,找出普遍模式。
2. 歷史-象徵分析路徑(Historical-symbolic approach)
追溯宗教象徵的歷史源頭,分析神聖與世俗的分野。
3. 現象學視角(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借鑒奧托,分析宗教經驗,但重點在象徵、空間與時間結構,而非心理感受。
4. 結合神話學(Mythology)
將神話視為宗教象徵與神聖時間的核心表達。
三、伊利亞德理論的重要貢獻
1. 宗教象徵與空間/時間觀的系統化
提出 sacred-profane 二分法,解釋神聖空間(temple, shrine)、神聖時間(festival, ritual)的起源與功能。
2. Hierophany 概念
對後世宗教學、藝術、建築研究影響深遠。
3. 神話與儀式研究方法
強調神話重現原初事件,儀式使信徒經驗神聖時間,開啟宗教史與文化史的新分析框架。
4. 跨文化宗教理解
提供普遍分析框架,研究非西方宗教、原始宗教或民間信仰。
四、批評
A. 方法論問題
1. 過度抽象與普遍化
伊利亞德將神聖/世俗二分法視為宗教經驗普遍結構,但文化人類學與歷史研究顯示,不同文化對神聖的定義與表達差異極大。
2. 忽略社會、政治、經濟脈絡
他的分析主要從象徵與心理出發,未考慮宗教制度、權力、社會功能(與涂爾幹形成對比)。
3. 歷史脈絡不足
將神話、儀式理解為「原初重現(archetypal reenactment)」,容易忽略宗教變遷、文化交融與歷史演化。
B. 理論性問題
1. 神聖中心(Axis Mundi)的普遍性存疑
並非所有宗教都有明確的“中心”,如部分游牧或分散型信仰。
2. 忽略宗教實踐差異
將神話與儀式抽象化為普世範例( universal pattern),可能掩蓋具體宗教實踐的多樣性。
C. 方法論的批判
1. 象徵解釋過於理想化
強調神聖象徵可能忽略日常生活、權力、社會壓力、經濟利益對宗教行為的影響。
2. 跨文化研究可能帶有西方中心偏見
將非西方宗教也套用 axis mundi、sacred-profane 二分法,存在普遍化陷阱。
五、當代應用與修正
1. 宗教史與文化史研究
Hierophany、sacred-profane 二分法仍是宗教象徵分析的基本工具。
2. 宗教建築與藝術研究
對寺廟、教堂、神聖地景的象徵意義分析仍具指導性。
3. 跨學科修正
現代研究者結合社會學、歷史學、文化研究,補充伊利亞德忽略的社會、政治、經濟脈絡。
4. 心理學結合
將宗教象徵與個人心理經驗(如 numinous / 奧托)結合,更完整理解宗教行為。
六、結語(Conclusion)
伊利亞德的《神聖與世俗》提供宗教學者一套象徵、空間與時間分析框架,對宗教象徵、神話、儀式及神聖空間研究影響深遠。他的核心概念如 hierophany、axis mundi、sacred-profane 成為宗教現象學與比較宗教學的重要工具。然而,他的方法過於抽象,忽略社會、政治與歷史脈絡,且跨文化普遍性存疑。對研究者而言,伊利亞德提供對宗教象徵與儀式的深刻洞察,但必須與社會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結合使用,方能完整理解宗教現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