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克(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田立克(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評介

前言:書籍背景與田立克生平

**Paul Tillich(田立克,1886–1965)**是德裔美籍神學家,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存在主義神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融合了德國哲學傳統與新教神學,並深受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卡西爾(Ernst Cassirer)等哲學家的存在主義與文化哲學影響。

田立克1886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Leipzig, Germany),在柏林、海德堡接受神學與哲學教育。1933年納粹掌權後,他因政治與宗教迫害離開德國,最終定居美國,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及康乃爾大學,並在美國完成其學術巔峰著作。

1957年,田立克出版了《信仰的動力》(英文原名 Dynamics of Faith),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

> 什麼是信仰(faith / Glaube)?它如何在人類存在的終極困境中發揮作用?

這本書的目標並非僅僅探討宗教教條,而是從存在主義視角,將信仰視為人類面對死亡、孤立、虛無與罪等存在危機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letztes Anliegen)。

一、信仰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1. 信仰(Faith / Glaube)的本質

田立克認為,信仰的本質不是對教義或倫理規範的理性認同,而是一種全然投入(total surrender),即個體將生命、存在、價值與意義投注於某個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letztes Anliegen)。信仰具有三個核心特徵:

1. 終極性(Ultimate / Ultimate Concern):信仰所關注的對象超越日常與世俗,代表生命的最終價值或目標。

2. 全然投入(Total Surrender):信仰不只是思想認同,而是存在層面的投入,涉及個體的意志、情感和行動。

3. 不可證明性(Non-provable / Non-demonstrable):信仰無法完全依靠理性或實證證明,它是一種存在決定(existential decision)。

> 例如,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God)即是田立克所說的終極關懷;信徒對上帝的信任與生命投入不僅是思想上的接受,更是整個存在的投入。

2. 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Letztes Anliegen)

田立克提出「終極關懷」概念,強調信仰不是偶然的興趣或生活愛好,而是個人**生命存在中心(center of existence)**的投入。

終極關懷的特性包括:

不可替代性(Irreplaceable):終極關懷無法由其他目標或價值取代。

全然投入(Total Commitment):個體的行動、情感和思想均圍繞此投入展開。

存在性決定(Existential Decision):信仰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抉擇,而非社會壓力或習慣使然。

與其他學者的比較: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信仰是社會功能的反映,用於維繫社會秩序。

奧托(Rudolf Otto):信仰源於 numinous(非理性神聖感受 / Numinous experience),重視個人情感。

田立克(Tillich):信仰源於存在的終極承諾,兼顧理性與存在危機的處理。

3. 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 Angst)與信仰勇氣

田立克借用存在主義概念,指出信仰與存在焦慮密切相關。人類面對死亡、孤立、罪、虛無等時會產生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 Angst)。信仰的功能在於提供勇氣(courage / Mut):

勇氣非逃避:這種勇氣不是迴避生命困境,而是以信仰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和不確定性。

存在的勇氣(Courage to Be / Mut zum Sein):信仰使人能承認自身存在,即使面對終極的不安。

4. 理性與信仰(Reason vs Faith)

田立克強調:

理性(Reason / Vernunft):能分析事物,但無法解決生命終極問題。

信仰(Faith / Glaube):超越理性,是存在層面的決定。

理性與信仰互補,但不可混淆,過度理性化會削弱信仰深度。

5. 信仰與宗教表達(Faith vs Religion)

宗教(Religion):信仰的文化與社會表達,如教義、禮儀、組織。

信仰(Faith / Glaube):個體存在層面的投入,不依賴宗教形式。

因此,即使不隸屬任何宗教,個人仍可擁有信仰,例如哲學理念或生活理想。

二、理論脈絡與學術方法

田立克的研究方法兼顧哲學、心理與宗教學:

1. 存在主義神學(Existentialist Theology):信仰被視為存在結構的一部分,與存在焦慮及生命抉擇密不可分。

2. 現象學描述(Phenomenology of Faith):觀察信仰在個體心理與行動中的實際表現,而非僅依據教條或倫理規範。

3. 跨宗教比較(Comparative Religions):信仰超越宗教形式,田立克分析基督教與非宗教哲學中的終極關懷。

三、理論貢獻

1. 信仰核心化為終極關懷:明確區分信仰、倫理與社會功能,提供概念精準性。

2. 存在焦慮與信仰勇氣連結:將心理學與哲學融入信仰研究,使理論更具深度。

3. 理性與宗教形式分離:凸顯個體層面自主性,信仰不必依賴教條或儀式。

4. 啟發後世存在主義神學與心理神學:影響宗教教育、心理神學及跨文化研究。

四、批評

A. 理論抽象化與哲學化過度

「終極關懷」概念過於抽象,難以實證研究操作或量化分析。對社會學、心理學研究者而言,其社會功能與歷史脈絡被忽略。

B. 信仰普遍化與宗教特殊性削弱

田立克將信仰概念普遍化,使各宗教具體神學與文化特徵被淡化。對研究特定宗教,如佛教或伊斯蘭教,可能不足以解釋其獨特教義與儀式意義。

C. 社會文化與歷史脈絡缺失

相比涂爾幹或歷史宗教學,田立克忽略信仰在社會整合、文化傳承及政治制度中的作用。這限制了其跨文化適用性。

D. 心理假設過於普遍

田立克認為死亡焦慮、孤立感為普遍人類心理,但不同文化對死亡與孤立的理解及應對策略差異很大,使其理論有文化侷限。

五、結論

田立克的《信仰的動力》將信仰視為個體對終極關懷的全然投入,並與理性、宗教形式及倫理分離。他將信仰與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及勇氣(courage to be)緊密連結,提供心理與哲學層面的信仰分析框架。

然而,其理論抽象、忽略社會文化脈絡、跨文化限制明顯,需要與社會學、歷史學及心理學實證研究結合,才能完整理解信仰現象。

總體而言,《信仰的動力》是一部將信仰哲學化、存在化的經典著作,對後世存在主義神學、心理神學及宗教教育研究具有持久啟發意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丁連財讓你30分鐘搞懂基督信仰的教派歷史與神學用語 請不要再亂翻譯了

各種中文版聖經比較

從洛杉磯焚城大火談神學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