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羅亞斯德教(祆教,Zoroastrianism)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瑣羅亞斯德教(祆教,Zoroastrianism)
一、祆教概述
1. 起源與歷史
創立時間:約公元前6世紀(或前7~6世紀),在今日伊朗高原興起。
創立者: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古波斯稱 Zartosht),又稱 Zoroaster。
宗教背景:瑣羅亞斯德教在印度-伊朗古代宗教基礎上形成,與印度佛教大約同時期。它強調倫理、神性與靈魂解脫,並與祆教以後的波斯帝國王權密切相關。
歷史影響:曾是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前330)、薩珊王朝(224–651)國教。伊斯蘭征服波斯後,信徒受迫害,流亡印度,形成 帕西人(Parsis) 社群。
2. 教義核心
1. 善惡二元論
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宇宙之善、光明與智慧之神。
安格拉·曼紐(Angra Mainyu / Ahriman):黑暗與惡的化身。
宇宙呈現善惡鬥爭,最終善光會勝惡暗。
2. 倫理與行為
三大原則:善思、善言、善行(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Good Deeds)。
核心戒律:
非暴力(Ahimsa):尊重生命,不傷害任何生物。
誠實(Satya):真誠待人。
不偷盜(Asteya)、不貪(Aparigraha)、貞潔(Brahmacharya)。
人類透過行善、積德支持光明,並對抗黑暗與惡。
3. 宗教象徵
火(Atar):光明與善的象徵,是祭祀中心。
信徒崇拜火焰,火廟(Fire Temple)是主要宗教場所。
火象徵智慧與清淨,用來驅散黑暗與邪惡。
4. 靈魂與救贖
人死後靈魂經過審判,善者升天,惡者受罰。
末世觀(Frashokereti):善最終戰勝惡,世界將回復完美狀態。
3. 儀式型或道德型宗教?
定位:祆教是 道德型宗教(ethical religion),以 倫理修養與正義行為 為核心。
理由:
1. 信仰重心在於人類如何透過善思、善言、善行支持光明。
2. 儀式(拜火、禱告)是象徵性的輔助行為,服務於道德修行,而非獨立的神祇祭祀。
3. 教義強調 日常生活的倫理實踐,非單靠儀式求神恩。
4. 傳入中國的情況
祆教在歷史上曾隨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特別是在 唐代。
稱為 祆教或拜火教,主要在長安、洛陽、敦煌有教徒和寺廟。
信仰多為波斯商人和移民,與中國本土宗教並存,但未形成大規模社群。
唐代文獻有記載拜火教的教義與儀式,但在元代後逐漸衰微。
現代中國境內基本沒有活躍信徒。
5. 現今信徒與分布
印度:帕西人(Parsis)社群,是祆教最大現代信仰群體,主要集中在 孟買與浦那。
伊朗:少量信徒(數萬人),主要在 德黑蘭、設拉子、亞茲德。
全球:信徒約 10–20萬人,以印度帕西人為主,伊朗與美國等地有散居社群。
信仰特色:保持傳統火廟禮儀、遵循倫理教義,並強調社群內的婚姻與文化傳承。
6. 小結
1. 祆教是 古老的伊朗宗教,強調善惡二元論與倫理修養。
2. 核心信仰:光明戰勝黑暗、善行積德、火焰崇拜象徵神聖光明。
3. 宗教類型:道德型宗教,儀式輔助道德實踐,而非核心。
4. 傳入中國:唐代曾隨絲路傳入,現今已無活躍信徒。
5. 現代信徒:主要分布在印度帕西社群與少數伊朗人,全球約十萬人左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