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Conversations with Scripture - The Gospel of Mark》《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Conversations with Scripture - The Gospel of Mark》《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 好的,以下是擴充後約 2700 字的長篇評介: --- 《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Marcus J. Borg 教授評介 一、作者與背景 Marcus J. Borg(1942–2015)是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聖經學者之一。他不僅在學術界長期任教於奧瑞岡州立大學,也以「耶穌學派」(Jesus Seminar)的核心成員身分聞名。這個團體致力於從歷史批判的角度重建「歷史上的耶穌」,挑戰傳統的基督信仰敘事。Borg 的特色,在於能將艱深的聖經研究成果,轉化為一般信徒與教會可理解的語言。他既不是單純的學者,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牧者,而是一位學者—牧者型的公共知識分子,致力於幫助現代人用新的方式理解信仰。 《與聖經對談:馬可福音》(Conversations with Scripture: The Gospel of Mark)正是他在這一使命下的重要作品。本書屬於美國聖公會出版社推出的「與聖經對談」系列,目的不是提供厚重的學術註釋,而是讓一般教會群體能在查經、小組討論或個人閱讀時,進行深入但不致艱澀的聖經對話。 二、書籍特色與體例 與傳統的馬可福音註釋書相比,Borg 的這本書有三個明顯特色: 1. 對話式寫作:他不是單向地「解釋」聖經,而是邀請讀者進入一場「對談」。這種寫法避免了專斷,反而鼓勵讀者帶著問題與處境,與經文互動。 2. 歷史批判與靈性並重:Borg 一方面堅持從歷史脈絡來理解馬可福音,例如羅馬帝國壓迫、第一世紀猶太社會的宗教氛圍;另一方面,他又強調經文能在今日喚起靈性覺醒,挑戰我們的世界觀。 3. 神學與社會議題連結:馬可福音不僅是「關於耶穌的故事」,更是一部對抗不義權力、重塑人類群體生活的宣言。Borg 特別關注「神的國」的政治與社會意涵。 全書章節大致按照馬可福音的脈絡展開:序言、耶穌的受洗與呼召、神國信息、門徒召喚與誤解、比喻與神蹟、衝突與受難、十字架與復活等。每一部分都試圖回答兩個核心問題:第一,馬可作者當時想傳遞什麼?第二,這信息今日如何仍能對我們說話? 三、歷史耶穌與馬可神學 Borg 一直強調要區分「歷...

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 a tale of modern faith》《把孩子的事丟棄了:一則現代信仰的故事》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 a tale of modern faith》 《把孩子的事丟棄了:一則現代信仰的故事》 《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把孩子的事丟棄了:一則現代信仰的故事》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小說作品的神學寓言 一、作者與作品的特殊性 Marcus J. Borg(1942–2015)是當代自由派基督教學術與靈性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身為奧瑞岡州立大學的宗教研究教授,以及「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的成員,他在聖經歷史批判研究、基督宗教現代詮釋、靈性更新與社會公義方面,影響深遠。他的著作如《Meeting Jesus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Reading the Bible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Speaking Christian》等,幾乎都圍繞一個主題:基督徒如何在科學、理性與多元社會的環境中,重新理解信仰。 《Putting Away Childish Things: A Tale of Modern Faith》(2010)是 Borg 的特別嘗試──這是他唯一一部小說。書名取自《哥林多前書》13:11:「我做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這句經文點明了作品的核心:基督徒需要從「童稚式」的信仰中成長,學會以成熟、反思與靈性整合的方式活出信仰。 這部小說並非純粹娛樂性的虛構作品,而是一部「小說化的神學寓言」。Borg 藉由角色的故事,將他一生關切的議題以敘事的方式展現,讓讀者不必透過艱深的學術語言,也能感受信仰與現代處境之間的張力。 二、故事概述 小說的主角是 Kate Riley,一位任教於美國中西部小型自由派學院的宗教學教授。她聰明、獨立,對教學充滿熱情,但同時也承受著職涯、信仰與人際的多重壓力。 故事中,Kate 的生活與教學成為主要舞台。Borg 透過她的課堂,展現學生對基督信仰的各種疑惑:有人對聖經抱持字面主義,有人則已徹底失去信仰;有人在信仰與科學之間掙扎,有人則尋求靈性卻無...

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Speaking Christian: Why Christian Words Have Lost Their Meaning--and how they can be restored》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Speaking Christian: Why Christian Words Have Lost Their Meaning--and how they can be restored》 作者簡介 Marcus J. Borg(1942–2015)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進步派基督教學者,主要活躍於歷史耶穌研究與當代神學改革領域。Borg 曾任奧勒岡州雷德蘭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Redlands)宗教研究教授,並兼任神學教育職務,其學術工作致力於將嚴謹的歷史研究與活潑的信仰實踐結合,尤其關注如何使傳統基督教語言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獲得生命力。Borg的著作多聚焦於歷史耶穌、信仰語言以及進步派神學,對於希望在信仰與現代文化之間找到平衡的讀者具有深遠影響。代表作品包括《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Meeting Jesus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The God We Never Knew》等。 書籍主題概述 本書是Borg對當代基督教語言危機的深入分析。在書中,他指出,許多基督教核心詞彙在歷史演變與現代使用中已經失去原本的深度,導致信仰與日常生活脫節、宗教實踐僅停留於形式與習慣。Borg的核心論點是,信仰不是僅靠教條或字面解釋就能理解,而需要透過歷史脈絡、隱喻與象徵的理解方式來重新賦予詞彙生命。 他認為,當代基督教過度依賴「字面化」的語言,例如將「救恩」視為單純的死後得救,「天堂」與「地獄」被簡化為二元對立,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信仰的社會意義,也阻礙了個人靈性與心靈的深度成長。 Borg   的目標是通過「歷史-隱喻方法」(historical-metaphorical approach)重新恢復語言的豐富性,讓基督教信仰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可理解性與實踐力。 核心觀點解析 1.基督教語言的危機 Borg   指出,現代基督教語言面臨兩個主要問題: 1. 單一化的解釋:許多詞彙被簡化為僅有一個固定意義,使得詞語失去其多重層次與象徵性。例如「罪」被僅僅理解為個人的道德錯誤,而忽視社會結構與制度性的不義。 2.字面化的理解:原本充滿隱喻與象徵的語言被直譯或字面化,導致信仰語言僅剩公式...

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Evolution of the Word: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der the Books Were Written》《道的演化:依據各書卷被寫成之次序的新約聖經》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Evolution of the Word: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der the Books Were Written》 《道的演化:依據各書卷被寫成之次序的新約聖經》 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道的演化:依據各書卷被寫成之次序的新約聖經》 一、書卷排序與歷史背景 Marcus J. Borg 教授在《道的演化》中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將新約書卷依據成書年代排序,而非傳統編排順序(即福音書先行、保羅書信居中、牧函與啟示文學最後)。這種排列方法不僅呈現文本歷史的先後,也揭示了早期基督教思想如何隨著時間演進、應對社會與宗教挑戰。 依 Borg 的研究,27卷新約書卷的成書順序如下(純文字版): 1. 帖撒羅尼迦前書(1 Thessalonians) 2. 加拉太書(Galatians) 3. 哥林多前書(1 Corinthians) 4. 腓利門書(Philemon) 5. 腓立比書(Philippians) 6. 哥林多後書(2 Corinthians) 7. 羅馬書(Romans) 8. 馬可福音(Mark) 9. 雅各書(James) 10. 歌羅西書(Colossians) 11. 馬太福音(Matthew) 12. 希伯來書(Hebrews) 13. 約翰福音(John) 14. 以弗所書(Ephesians) 15. 啟示錄(Revelation) 16. 猶大書(Jude) 17. 約翰一書(1 John) 18. 約翰二書(2 John) 19. 約翰三書(3 John) 20. 路加福音(Luke) 21. 使徒行傳(Acts) 22. 帖撒羅尼迦後書(2 Thessalonians) 23. 彼得前書(1 Peter) 24. 提摩太前書(1 Timothy) 25. 提摩太後書(2 Timothy) 26. 提多書(Titus) 27. 彼得後書(2 Peter) 這份排序清楚展示了 早期保羅書信→福音書→牧函及教會指導書卷→約翰書信與啟示文學的演變軌跡。讀者若依此順序閱讀新約,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基督教信仰從一個猶太教背景的小群體,逐漸成長為具有普世抱負的宗教運動。 二、導言與歷史文化脈絡...

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Convictions: How I Learned What Matters Most》《信念:我如何學到什麼最關係重大》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Convictions: How I Learned What Matters Most》《信念:我如何學到什麼最關係重大》 Marcus J. Borg(1942–2015)是美國極具影響力的新約學者與進步派基督徒思想家,曾任奧瑞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宗教與文化教授。他不僅以研究歷史耶穌與聖經詮釋聞名,也是「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的核心成員之一。在美國公共神學領域,他的作品常常試圖幫助信徒與懷疑者跨越二元對立:既能誠實面對現代批判精神與歷史學方法,又能真誠維持宗教靈性的深度。他的著作如《Meeting Jesus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都對北美基督教界產生深遠影響。而《Convictions: How I Learned What Matters Most》(2014;中譯《信念:我如何學習什麼最關係重大》)則可以視為他生命末期的「信仰遺囑」,帶有回顧性與見證性的意義。 書籍內容概述 《信念》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純粹的學術論文,也不是單純的靈修小冊,而是一部融合自傳、神學與靈性思索的文字。Borg 當時已經知道自己罹患重病,因此書中帶有格外強烈的「臨終前回望」氛圍。他用一種平易近人的筆觸,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信仰演變與思想成熟,並試圖回答:在生命最後階段,他真正認為最重要的「信念」是什麼。 全書圍繞「信念」(convictions)與「觀點」(opinions)的區分展開。Borg 認為「信念」不是短暫可變的意見,而是長久塑造生命的核心理解與價值。這些信念不是純粹理性論證得出的結論,而是在生活經驗、宗教實踐與心靈深處逐漸凝結的智慧。他要分享的,正是自己在長達七十年的人生旅程裡沉澱下來的「核心信念」。 Borg 的信念圍繞以下幾個層面: 1.關於上帝 Borg 拒絕了傳統「上帝在天上、全能掌控一切」的形象。他傾向於將上帝理解為「存在本身的深度」(the More),是一種貫穿宇宙、臨在於萬物的神聖實在。他受現代神學如潘能伯格、保羅·田立克(Tillich)的影響,強調上帝不是「遠方的君王」,而是「在我們裡面、在我們周圍」的...

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Days of Awe and Wonder: how to be a Christia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敬畏與驚奇的日子:如何在21世紀當個基督徒》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  Marcus J. Borg 教授著作 《 Days of Awe and Wonder: how to be a Christia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敬畏與驚奇的日子:如何在21世紀當個基督徒》 作者簡介 Marcus J. Borg(1942–2015)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進步派新約學者與神學思想家之一,曾任教於奧勒岡州立大學宗教與文化系。他不僅是學界公認的「歷史耶穌研究」先驅之一,也是「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的核心成員,致力於重新探討福音書中的歷史性與信仰意義。 Borg 的著作往往跨越學術與大眾之間的鴻溝,力圖以清晰、親近的語言,讓普通讀者理解現代神學與聖經詮釋如何與當代生活連結。他與 John Dominic Crossan 多次合著,為北美自由派教會群體提供了新的靈性資源。 書籍概述 《Days of Awe and Wonder》於 2017 年由 HarperOne 出版,是 Borg 逝世後出版的遺作,內容由其妻子與朋友整理,集結了他晚年的演講、文章與靈修反思。這本書不像傳統神學專著那樣嚴謹系統,而更像一部「智慧遺言」,展現 Borg 對基督信仰的終極理解。 書名中的「Awe and Wonder」(敬畏與驚奇),指向他對信仰最核心的體驗:宗教不僅是教義的接受與倫理的遵行,更是對神聖臨在的驚歎,對生命奧秘的深刻感受。對 Borg 而言,基督徒的任務並非維護過去的教條,而是活出一種開放、探索與更新的靈性,這才是二十一世紀基督徒真正的呼召。 主要內容與評介 一、從「信仰即信條」到「信仰即信任」 Borg 一再強調,現代基督徒最大的困境之一是將「信仰」狹隘地理解為「接受正統教條」。這種把信仰化約為智識同意的模式,導致許多人因無法認同某些超自然敘事(例如童女生子、耶穌肉身復活)而感到疏離。Borg 主張回到拉丁文 fides 的原始涵義:信仰是「信任」(trust),是把自己生命交託給那位至高者,而非死守命題真理。 這樣的詮釋,不僅減輕了理性懷疑者的焦慮,也重新開啟基督教與現代知識社會的對話。Borg 認為,信仰並不是抗拒懷疑,而是敢於在不確定之中,仍然選擇信任與跟隨。 二、歷史耶穌與靈性基督 作為歷史耶穌研究的重要學者,Borg 在書中延...

評介牧師兼教授 Robin R. Meyers 著作《Saving God from Religion: A Minister's Search for Faith in a Skeptical Age》《拯救神脫離宗教: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牧師兼教授  Robin R. Meyers 著作《 Saving God from Religion: A Minister's Search for Faith in a Skeptical Age》《拯救神脫離宗教: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 《拯救神脫離宗教: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評介 一、作者介紹 Robin R. Meyers 是美國進步派基督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兼具牧師與教授的雙重身份。他長期擔任奧克拉荷馬市的五月花公理會教堂牧師,同時在俄克拉荷馬大學教授演講與修辭學。 他以深具批判性的言辭和富有靈性的洞察著稱,致力於挑戰制度化、權力化的宗教框架,並呼籲回到信仰最核心的愛與公義。他曾著有《Saving Jesus from the Church》《The Underground Church》等作品,而《Saving God from Religion》(2020)則是其思想發展的重要延伸。 二、問題意識:宗教成為神的監牢? Meyers 在本書開宗明義地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我們是否需要拯救神,使祂脫離宗教? 這樣的提問並非單純的修辭,而是對宗教史的反省。宗教理應是人尋求神、體驗神的道路,卻在歷史上一次次變成壟斷神的權力結構。無論是教條、儀式,還是政治動員,宗教常常用「代表神」的姿態來規訓信徒,結果反而遮蔽了神的自由與愛。Meyers 援引耶穌時代的例子,指出法利賽人把律法當成終極目的,而非愛與公義的工具;耶穌之所以挑戰他們,正是因為律法被「宗教化」,從此成為壓迫的工具。 Meyers 的核心觀點是:神不需要宗教,但宗教卻往往需要借用神來維繫自身的合法性。 這種尖銳的洞見,使得全書帶有先知性的批判力度。 三、懷疑年代的信仰追尋 本書副標題「A Minister’s Search for Faith in a Skeptical Age」(一位牧師在懷疑年代對信仰的追尋)點出了時代背景。當代西方社會充斥懷疑主義,從科學理性到聖經批判,再到宗教醜聞,都使人們對傳統宗教失去信任。年輕世代尤其快速流失,他們不願意在僵化的教條與政治化的教會中尋找靈性。 Meyers 認為,與其將懷疑視為敵人,不如承認懷疑是信仰的必經之路。他甚至主張:真正的信仰必須經過懷疑的火煉,才能獲得堅實的內涵。 他指出...

評介牧師兼教授 Robin R. Meyers 著作《Why the Christian Right Is Wrong: A Minister's Manifesto for Taking Back Your Faith, Your Flag, Your Future》《為何基督教右派是錯的:為了取回你的信仰、旗幟與未來而發布的一位牧師的宣言》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牧師兼教授  Robin R. Meyers 著作《 Why the Christian Right Is Wrong: A Minister's Manifesto for Taking Back Your Faith, Your Flag, Your Future》 《為何基督教右派是錯的 :為了取回你的信仰、旗幟與未來而發布的一位牧師的宣言 》 一、作者簡介 Robin R. Meyers(生於1952年)是美國一位牧師、公共知識分子與大學教授,長期擔任 奧克拉荷馬城五月花公理會教堂 的牧師。他同時也是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Oklahoma City University)哲學教授。 Meyers 身兼牧者與學者,特色在於他敢於直言挑戰美國福音派的政治化傾向。他自認是「進步派基督徒」,強調耶穌信仰的核心應該是愛、和平與公義,而不是文化戰爭或意識形態鬥爭。其作品多以宣言式語氣,意在召喚信徒回歸耶穌的原初信息。 代表性著作包括: 《Saving Jesus from the Church: How to Stop Worshiping Christ and Start Following Jesus》(2009) 《Spiritual Defiance: Building a Beloved Community of Resistance》(2015) 《Why the Christian Right Is Wrong》(2006,後來增訂再版) 他在美國宗教公共討論中,常被視為 反基督教右派的代表聲音之一。 二、《Why the Christian Right Is Wrong》書籍評介 本書於2006年首次出版,正值美國小布希政府時代,基督教右派(Christian Right)在共和黨政治議程中影響力達到巔峰。Meyers 以牧師身分公開挑戰這股力量,認為其實質上背離了基督信仰,將宗教當成政治工具。 基督教右派與川普及共和黨的合流,把持總統職位(行政)、國會(立法)、聯邦最高法院(司法)大權,形成白人基督徒國族主義,是作者早就預料的事。 (一)書籍核心論點 1. 信仰被政治劫持 基督教右派把耶穌的福音簡化為道德主義與文化戰爭口號,如反墮胎、反同性戀。 這種「政治神學」削弱了基督信仰的普世性與慈悲性,使信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