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唐朝與阿拔斯哈里發國(黑衣大食)怛羅斯之戰慘敗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唐朝與阿拔斯哈里發國(黑衣大食)怛羅斯之戰(751年) 的背景、經過、地理、結果及歷史影響。 一、歷史背景 1. 時代與地點 時值唐玄宗在位年間(712–756,怛羅斯之戰發生於751年)。 地點位於中亞塔里木盆地西北與中亞河中之地交界地帶,現今吉爾吉斯與哈薩克交界附近的 怛羅斯(Talas)。 河中之地所指的河流:主要是 錫爾河(Syr Darya)。另一條重要河流為阿姆河(Amu Darya),河中地指兩河流域(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交界)。這個小的兩河流域不可與大的兩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搞混。 2. 戰前中亞格局 唐朝:自唐太宗起,即派遣安西都護與軍隊控制河西走廊,企圖進入中亞,與當地突厥、粟特政權及回紇、契丹勢力互動。 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自750年推翻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建立新的哈里發統治,積極向東擴張,控制河中之地(兩河流域,錫爾河與阿姆河流域)。 河中之地:是絲路重要商貿地帶,控制此區可影響東西貿易。 二、交戰雙方 唐軍由蕃將高麗人高仙芝掛帥,率領約2–3萬唐兵,外加助戰的高麗、 拔汗那國(漢朝大宛國,現在的費爾干納)以及 回紇部隊 。唐軍擅長騎兵與遠程弓箭,但遠征中亞補給困難。 阿拔斯軍由謝赫·阿布·穆薩·阿布·巴克爾·哈里發率領,約10萬左右,多為阿拉伯、波斯士兵,熟悉沙漠與河中之地作戰,精通騎射與後勤調度。該軍有吐藩軍助戰。 三、戰役經過 1. 唐軍西進 高仙芝受命保護絲路利益,進入中亞河中之地。 唐軍在帕米爾高原(古文稱「蔥嶺」)行軍,地形險峻,與阿拔斯軍接觸。 2. 戰鬥關鍵 阿拔斯軍與唐軍在怛羅斯河谷對峙。 交戰中, 大唐聯軍的回紇 葛邏祿 部叛唐倒戈, 導致唐軍陣型崩潰而慘敗。 唐軍戰敗,數千人被俘,其中包括造紙工匠。 四、戰役結果 1. 唐軍敗退 唐軍無法繼續西進,河中之地成為阿拔斯勢力範圍。 唐朝國力在西域的勢力止於蔥嶺與帕米爾高原,無力干預錫爾河、阿姆河流域。 2. 俘虜與文化傳播 傳說唐朝俘虜的造紙工匠被阿拔斯帶回中亞,促成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世界,最終傳至歐洲。 五、歷史影響 1. 地緣政治 唐朝再也無法有效控制中亞河中之地,唐朝在西域威信大失,原本歸大唐安西督護府節制的西域小國(藩屬國、保護國、羈糜府州紛紛叛唐,唐朝的勢力範圍縮回到河西走廊。西域成為黑衣大食與吐藩的...

回紇/回鶡何時改稱「維吾爾(Uyghur)」及其英文對應關係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回紇/回鶡何時改稱「維吾爾(Uyghur)」及其英文對應關係,並釐清歷史脈絡。 一、名稱變遷:回紇 → 維吾爾 1. 唐代稱呼 唐代史籍中稱「回紇」「回鶡」「回鶻」,主要指 蒙古高原及東北天山北部的突厥語系遊牧民族。 此時民族政治組織是回鶻汗國(744–840),與伊斯蘭無關。 英文通常標為 Uighur / Uigur / Uyghur,但唐代中文「回紇」一詞被現代學者對應翻作 Old Uighur(古回鶻語族與文化)。 2. 汗國覆亡後的西遷 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敗,回鶻西遷至吐魯番、高昌、龜茲一帶,建立地方政權(稱 高昌回鶻)。 他們依舊自稱 回鶻(Uyghur),使用回鶻文書。 這時候,回鶻文化與佛教、摩尼教融合,尚未伊斯蘭化。 3. 伊斯蘭化後的維吾爾稱呼 10–12世紀,隨 喀喇汗王朝 的改宗與伊斯蘭化進程,回鶻人逐漸皈依伊斯蘭教。 元明時期,中國文獻將西域穆斯林統稱為「回回」,此時維吾爾人的民族名稱不再使用「回鶻」,而以「回回」或「維吾爾」出現於官方與文獻中。 現代「維吾爾 Uyghur」名稱復興:19世紀西方學者(如德國漢學家 August Conrady 等)在研究古突厥文字與中亞文獻時,將「回鶻」文化對應至現代維吾爾人,英文沿用 Uyghur / Uighur。 4. 小結 回紇 / 回鶡 / 回鶻 → 唐代稱呼的古突厥民族政權。 高昌回鶻 → 西遷後的回鶻地方政權,佛教、摩尼教為主。 維吾爾 / Uyghur → 10世紀後伊斯蘭化,19世紀西方學者正式使用英文名稱對應現代民族。 二、英文對應關係 中文稱呼 時代 對應英文 備註 回紇 / 回鶡 唐代 Old Uighur / Uighur 指古突厥汗國及民族 回鶻 9–12世紀 Old Uighur 高昌回鶻地方政權 維吾爾 10世紀後伊斯蘭化 Uyghur / Uighur 現代民族名稱,正式英文拼法於19世紀固定 回回 元明 Hui (Muslims) 中文對穆斯林的統稱,非特指突厥族群 三、宗教與民族身份轉換的脈絡 1. 唐代回紇:摩尼教與薩滿教為主。 2. 高昌回鶻:佛教與摩尼教並存,文化延續古回紇文字與習俗。 3. 伊斯蘭化(10–12世紀):隨喀喇汗王朝改宗,逐步演變為今日的維吾爾人。 4. 中文文獻演變: 回鶻 → 高昌回鶻 → 回回...

中國古籍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與記載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中國古籍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與記載,帶有時代性、地域性與政治互動的差異。由於伊斯蘭在西元7世紀興起,唐代便開始透過絲路與海上交通進入中國的視野。 一、唐代:最早的接觸與記載 1. 對阿拉伯的稱呼 唐代典籍中,阿拉伯人與伊斯蘭世界被稱為「大食」或「大食國」。 《舊唐書·西域傳》:「大食國,本以多商賈,國土遼闊。」 這是中國最早對伊斯蘭文明的直接記載。 2. 經貿與軍事交流 唐朝透過絲路與海上絲路與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有密切往來。 唐史記載751年怛羅斯之戰(中國稱「怛邏斯」),唐軍與大食軍交鋒,戰後阿拉伯人俘虜中國造紙工匠,被認為促成了造紙術傳入伊斯蘭世界。 3. 宗教描述 唐代典籍對伊斯蘭教本身的教義認識有限,通常只描述大食人好禮拜、清淨齋戒。 多視為一「外國之教」,並未深入詮釋其教義。 二、宋元時期:細緻化與社群化 1. 稱呼與分化 宋代典籍中仍稱「大食」,但開始出現分別: 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 這種分辨顯示中國人已注意到阿拉伯帝國內部的王朝分裂。 2. 海上絲路與穆斯林社群 宋元時期,大批阿拉伯、波斯穆斯林經商至廣州、泉州,並形成社群。 《諸蕃志》(趙汝适,南宋)詳細記載大食國風俗:其人「敬天愛清淨」,有禮拜齋戒之舉。 3. 元代與伊斯蘭精英 元朝廣泛吸納穆斯林(稱「色目人」)為官,涉及財政、天文、軍事。 《元史》有不少對「回回人」(對穆斯林之稱)的記載。 這時期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認識不僅限於經貿,還涉及政治與科技。 三、明清時期:本土化與文獻化 1. 明代回儒傳統 伊斯蘭在明代逐漸本土化,穆斯林社群自稱「回回」。 出現「回儒」(穆斯林文人)著作,用漢語詮釋伊斯蘭信仰,如王岱舆《清真大學》、劉智《天方典禮》《性理小學》。 這些書將伊斯蘭教義用儒家術語表達,稱真主為「真一之主」。 2. 清代與西北邊疆 清代疆域擴張,與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回部建立聯繫,伊斯蘭教的影響更為直接。 《大清一統志》《西域圖志》均對中亞、伊斯蘭社會有所描述。 3. 西方影響下的再認識 19世紀中西交流頻繁,中國知識人透過西方書籍認識伊斯蘭,但古籍仍沿用「回教」「天方教」等稱呼。 四、總結 中國古籍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有三大特點: 1. 由外而內:從「大食」作為遙遠強國,到宋元時代進入中國經濟與行...

伊朗阿亞圖拉治國的由來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阿亞圖拉」(Ayatollah, 阿拉伯語 Āyat Allāh, آية الله)是伊朗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又稱賈法里派)的最高宗教頭銜之一,其歷史、字義、權力與政教作用如下: 一、字義與由來 字義:Āyat 意為「跡象、奇蹟、徵兆」,Allāh 即「真主」。合起來 「阿亞圖拉」意即「真主的徵兆 / 真主的神蹟」。 來源:最初在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āyah」是對真主啟示的經文或徵兆的稱呼。後來在什葉派宗教傳統裡,將此頭銜賦予具備高度神學與法律學問,能詮釋真主意志的人。 歷史形成:在薩法維王朝(16世紀,伊朗正式成為什葉十二伊瑪目派國家)以後,什葉派教士逐漸制度化。到了19–20世紀,對於頂尖宗教學者給予「阿亞圖拉」頭銜,凸顯其神聖權威。 二、權力來源 阿亞圖拉的權力主要來自三方面: 1. 宗教學問: 必須是精通《古蘭經》、聖訓(Hadith)、什葉派教法(fiqh)與伊瑪目傳統的權威。 必須通過在伊斯蘭神學院(ḥawza, 主要在庫姆與納傑夫)的長期學術訓練。 2. 法理詮釋(ijtihād): 阿亞圖拉有資格發出「教法判例」(fatwa)。 最高層級者可成為「大阿亞圖拉」(Ayatollah al-‘Uzma),被信徒認定為「效法對象」(marjaʿ al-taqlīd),信眾可在生活中依循其教法裁決。 3. 群眾與財力支持: 信徒需將「宗教稅」(khums, 五分之一稅)交給他們。 這使阿亞圖拉在經濟上獨立於國家,形成龐大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力。 三、對政教的作用 1. 傳統什葉派觀點: 在「馬赫迪」(第十二伊瑪目,隱遁的救世主)尚未歸來前,沒有合法伊瑪目可直接統治國家。 因此什葉派教士本應只扮演精神與法律上的導師,而非直接掌權。 2. 霍梅尼的創新(伊斯蘭共和國): 霍梅尼大阿亞圖拉提出「法學家監護制」(Wilayat al-Faqih),主張在伊瑪目隱遁時,由最具資格的阿亞圖拉代表真主與伊瑪目行使監護權。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建立「伊斯蘭共和國」,最高領袖(現職是哈梅內伊)就是大阿亞圖拉,掌握政教雙重權力。 3. 現代伊朗的制度: 最高領袖(大阿亞圖拉)擁有國家最終決策權,包括軍事、外交、司法與媒體。 專家會議(由教士組成)負責選出與監督最高領袖。 其他阿亞圖拉則在社會、教育、慈善與政治輿論上發揮巨大影...

伊朗主要宗教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 名稱與教義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伊朗(波斯)今天主要宗教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Twelver Shiʿism, Ithnā ʿAshariyya),背後有一段漫長而複雜的歷史。 一、伊朗成為什葉派國家的歷史過程 1. 早期情況:以遜尼派為主 公元 7 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波斯後,伊朗地區最初以遜尼派為主流。 雖然什葉派在庫法、巴士拉等地有信眾,但在整個波斯並非主流。 2. 蒙古伊兒汗國時期(1256–1353) 伊兒汗國初期統治者是佛教徒或薩滿教信仰,後來逐步伊斯蘭化。 1295 年,合贊汗(Ghazan Khan)正式皈依伊斯蘭,但接受的是遜尼派而非什葉派。 也有部分蒙古貴族與將領同情什葉派,但整體而言,伊兒汗國並未將十二伊瑪目派定為國教。 因此,伊朗轉向什葉派並非直接因蒙古人改宗。 3. 真正的轉折: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 1501–1736) 1501 年,薩法維王朝的創建者 伊斯瑪儀一世(Shah Ismāʿīl I) 在大不里士稱王,正式宣布 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 薩法維政權強迫伊朗境內改宗,並引進黎巴嫩、巴林等地的什葉派學者建立宗教制度。 從此伊朗逐漸轉型為什葉派國家,並與鄰近的遜尼派鄂圖曼突厥帝國形成長期對立。 二、什葉十二伊瑪目派的名稱與來源 1. 名稱由來 「十二伊瑪目派」(Ithnā ʿAshariyya, Twelvers)得名於他們承認由阿里(先知女婿)開始,經由其子孫,共有十二位合法伊瑪目。 他們相信第十二位伊瑪目 穆罕默德·馬赫迪(Muḥammad al-Mahdī, 公元 869 生) 在 874 年隱遁(Occultation),將在末世回歸,帶來公義。 2. 十二位伊瑪目傳承 ① 阿里 ibn Abi Talib ② 哈桑 ibn ʿAlī ③ 侯賽因 ibn ʿAlī …(中間略)… ⑫ 穆罕默德·馬赫迪(隱遁的伊瑪目) 三、十二伊瑪目派的核心教義 1. 伊瑪目論(Imamate) 伊瑪目是穆斯林社群唯一合法領袖,必須出自阿里與法蒂瑪的後裔。 伊瑪目具有無謬性(infallibility),是神聖知識與解釋《古蘭經》的唯一來源。 2. 隱遁與末世觀 第十二伊瑪目隱遁,現今不在世人眼前,但仍維繫著世界的秩序。 在末世,他將以「馬赫迪(導正者)」的身份回歸,實現公義與真主的完全統治。 3. 宗教權威的代理人...

法蒂瑪哈里發王朝與什葉七伊瑪目派和刺客派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這是一個牽涉伊斯蘭什葉派發展史、法蒂瑪哈里發王朝興起、以及「刺客派」傳奇的複雜問題。 一、法蒂瑪哈里發王朝的宗教背景 建立時間與地點:公元 909 年於北非伊弗里吉亞(今突尼西亞)建國,後來 973 年遷都埃及開羅。 宗教歸屬:屬於伊斯蘭 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Ismāʿīliyya)。 「法蒂瑪」名稱:源自先知穆罕默德之女 法蒂瑪(Fāṭima),因他們自稱出自先知家族(Ahl al-Bayt)。 二、伊斯瑪儀派的來源與「七伊瑪目派」之名 1. 什葉派伊瑪目繼承分裂 什葉派核心信念:合法領袖(伊瑪目)必須出自阿里(先知女婿)與法蒂瑪的後裔。 第五伊瑪目之爭:什葉派分為「十二伊瑪目派」與「伊斯瑪儀派」。 十二伊瑪目派:承認 穆薩·卡齊姆(Mūsā al-Kāẓim) 為第七伊瑪目,傳到第十二伊瑪目「隱遁」。 伊斯瑪儀派:承認伊斯瑪儀·伊本·賈法爾(Ismāʿīl ibn Jaʿfar) 或其子為正統繼承人。 2. 為何稱「七伊瑪目派」 因為主流伊斯瑪儀派承認到第七位伊瑪目(伊斯瑪儀或其子穆罕默德)為止,並視其血脈為唯一正統。 故被稱為「七伊瑪目派」(Seveners),以區別於相信十二位伊瑪目的「十二伊瑪目派」(Twelvers)。 三、伊斯瑪儀派的主要教義 1. 伊瑪目的權威 伊瑪目不僅是政治領袖,更是神秘知識的守護者,只有透過他才能正確理解《古蘭經》。 伊瑪目具有神聖與無誤性。 2. 外顯與內隱(ẓāhir / bāṭin) 教義區分《古蘭經》與律法的「外顯意義」與「內在奧義」。 一般信徒守律法即可,但「內隱真理」只能透過伊瑪目啟示給忠實追隨者。 3. 末世與救世主觀 伊瑪目最終會以救世主(馬赫迪)的形式出現,恢復公義。 四、為何法蒂瑪王朝屬於伊斯瑪儀派 法蒂瑪王朝自稱是由 伊斯瑪儀派的合法伊瑪目 所建立,並視自己為伊斯蘭世界真正的哈里發,與遜尼的阿拔斯王朝對立。 他們在開羅建立了著名的 愛資哈爾大學(al-Azhar),作為伊斯瑪儀派的學術與傳教中心。 五、刺客派(哈希辛 Hashshāshīn)的由來 1. 背景 11 世紀末,伊斯瑪儀派內部再度分裂,出現「尼查里派(Nizārī Ismāʿīlī)」與「穆斯塔利派」。 尼查里派的領袖 哈桑·薩巴赫(Ḥasan-i Ṣabbāḥ, d.1124) 在波斯北部的 阿拉穆特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