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鄭和與霍爾木茲:波斯灣咽喉的穆斯林航海傳奇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 鄭和與霍爾木茲的故事,不僅是航海史的輝煌篇章,更是信仰與勇氣跨越時空的回響。 鄭和與霍爾木茲(忽魯漠斯):波斯灣咽喉的穆斯林航海傳奇 在15世紀初的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的碧波間,一支龐大的船隊乘風破浪而來,船頭的龍旗迎風招展。這是明朝航海家鄭和的艦隊,而他,一位來自雲南的穆斯林太監,正以信仰與智慧,在這片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咽喉之地,書寫傳奇。霍爾木茲,這座漂浮在波斯灣入口的小島,猶如一顆璀璨的珍珠,吸引著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和東非的商人。而鄭和的穆斯林身分,成為他叩開這扇貿易與外交之門的鑰匙。 霍爾木茲:古今的戰略要衝霍爾木茲,位於今日伊朗境內的波斯灣入口,扼守著狹窄的霍爾木茲海峽。600年前,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商船雲集,珍珠、寶石、香料與馬匹在此交易,市場喧囂聲不絕於耳。今日,這片海峽仍是全球能源命脈,運載著世界三分之一的石油,伊朗動輒威脅封鎖海峽,足以讓油價飆升、全球經濟震盪。 鄭和時代的霍爾木茲,雖無現代的石油爭端,卻同樣是權力與財富的交匯處,而鄭和的到來,讓這片海域成為中西交流的舞台。 信仰的橋樑: 鄭和的穆斯林身分 1371年,鄭和出生於雲南昆陽的回族穆斯林家庭,原名馬三寶。他的祖父與父親據說曾朝覲麥加,家族的伊斯蘭信仰深植於他的血脈。即便入宮成為太監,他仍保留了對真主的虔誠,這份信仰在霍爾木茲的土地上綻放光芒。15世紀的霍爾木茲王國由穆斯林統治者掌控,當地商人與貴族遵循伊斯蘭教義,鄭和的宗教背景讓他在這片異域如魚得水。 據《瀛涯勝覽》記載,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及後續航行中多次造訪霍爾木茲。他的船隊載著景德鎮的青花瓷、蘇州的絲綢,從南京遠航而來,停泊在霍爾木茲的港口。當地統治者對這位來自東方的穆斯林使者表示熱烈歡迎。鄭和熟悉伊斯蘭的清真習俗與商業倫理,與霍爾木茲國王和商人談判時,總能以真誠與共鳴化解文化隔閡。據傳,在一次宴會中,鄭和與當地貴族共進清真羊肉餐,席間談及信仰與貿易,氣氛融洽,奠定了雙方長久的聯盟。 得力幹部的穆斯林光芒 鄭和的成功,離不開他的穆斯林幹部們,他們如船隊的羅盤,指引航向,確保使命順利完成。 馬歡:筆下的霍爾木茲 馬歡,一位精通阿拉伯語的穆斯林通譯官,隨鄭和多次出海,撰寫了《瀛涯勝覽》。他在書中描繪霍爾木茲的繁榮:「市肆熱鬧,珠寶堆積如山,馬匹雄健,商賈雲集。」馬...

鄭和下西洋:一位穆斯林航海家的傳奇與信仰之力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 鄭和 的穆斯林身分,讓他在異域找到共鳴,讓明朝的龍旗飄揚在遙遠的海岸。 鄭和下西洋:一位穆斯林航海家的傳奇與信仰之力 在15世紀初的明朝,一位名叫馬三寶的穆斯林,後被賜名鄭和,帶領著龐大的船隊,從南京的龍江船塢揚帆出海,開啟了人類航海史上最壯麗的篇章之一:七次下西洋。這不僅是一場跨越印度洋的貿易與外交之旅,更是一段由信仰、文化與勇氣交織的傳奇故事。 鄭和的穆斯林身分,以及他麾下幾位得力幹部的宗教背景,成為這場偉大航行的隱形舵手,引領船隊穿越風浪,連繫東西方文明。 從雲南到大海: 鄭和的穆斯林根源 1371年,馬三寶出生於雲南昆陽一個回族家庭。他的祖父與父親皆為虔誠穆斯林,甚至據說曾朝覲麥加,家族姓氏「馬」承載著伊斯蘭文化的印記。年幼的馬三寶因戰亂被俘,入宮成為太監,但他的信仰從未動搖。永樂帝朱棣看中了他的才幹與忠誠,賜名「鄭和」,並委以重任,領導前所未有的遠洋航行。 鄭和的穆斯林身分並非僅是個人標籤,而是他與印度洋世界對話的橋樑。當時的印度洋由穆斯林商人主導,阿拉伯、波斯與印度穆斯林的貿易網絡如同一張無形的網,連繫著馬六甲、古里、霍爾木茲直至天方(麥加)。鄭和熟悉伊斯蘭文化、阿拉伯語(或通過通譯)以及宗教習俗,這讓他在與異國統治者交涉時如魚得水。他的船隊不僅載著瓷器、絲綢,更承載著明朝對外邦的善意與威嚴,而他的信仰則為這份善意增添了親近感。 下西洋還是下南洋? 一段名稱的誤會 很多人疑惑,為何航向東南亞與印度洋的旅程被稱為「下西洋」,而非「下南洋」?這源於明朝的地理觀念。在當時,中國以中原為中心,凡向西南方航行的地區,無論是東南亞還是更遠的阿拉伯,都被統稱為「西洋」。南洋(東南亞)只是西洋的一部分。 鄭和的航程從南洋的爪哇、馬六甲,延伸至印度古里、阿拉伯的霍爾木茲,甚至觸及東非與天方,遠超「南洋」範疇。因此,「下西洋」不僅是地理描述,更象徵著明朝對廣闊未知世界的探索。 信仰的舵手: 鄭和與穆斯林幹部的故事鄭和的船隊規模空前,動輒數百艘船、數萬人,堪稱海上移動的城邦。管理如此龐大的隊伍,離不開一群得力幹部,其中不乏穆斯林背景的同伴。他們的宗教身分在航行中成為關鍵助力,猶如暗流推動巨輪前行。 洪保: 忠誠的副手洪保,鄭和的副使之一,據推測也為回族穆斯林,來自雲南。他的信仰讓他在與馬六甲蘇丹(一位穆斯林統治者)談判時,展現出天然...

UNESCO認證世界文化遺產:寮國的龍坡邦(Luang Prabang,又譯琅勃拉邦或鑾巴拉邦)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 龍坡邦以其佛教建築群、悠久的歷史與寧靜的氛圍聞名,被譽為「東南亞保存最完整、最美麗的城市」 龍坡邦(Luang Prabang,又譯琅勃拉邦或鑾巴拉邦)是寮國北部的重要古城,位於湄公河與南坎河交匯處,因其保存完好的佛教建築群與獨特的歷史文化,於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座城市曾是14至18世紀瀾滄王國的首都,融合了寮國傳統建築與法國殖民時期風格,展現東南亞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魅力。 歷史背景 龍坡邦擁有千年以上歷史,13世紀成為老族文化中心,1353年法昂王統一寮國,建立瀾滄王國並定都於此,當時名為「川銅」(意為金城)。1560年因供奉來自高棉的坡邦佛(Phra Bang)而改名龍坡邦。直至1975年君主制被推翻前,龍坡邦一直是寮國的王都,擁有深厚的佛教文化根基。 UNESCO認證的佛教建築群 龍坡邦被UNESCO列為世界遺產,主要因其保存了679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老建築,其中佛教寺廟約33座,這些寺廟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寮國傳統藝術與建築的代表。 以下是幾個重要的佛教建築景點: 香通寺(Wat Xieng Thong) 建於1559—1560年,被譽為寮國最美麗的寺廟,也是龍坡邦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築,享有「寮式建築教科書」之稱。特色包括幾乎垂地的飛簷、金色浮雕牆面,以及後牆以彩色馬賽克鑲嵌的「生命樹」壁畫,講述佛陀離世的故事。寺內還有小佛殿、臥佛殿及葬禮堂,展示失傳的傳統工藝。歷史上為皇室加冕寺廟,直至1975年仍由皇室資助維護。 帕維遜摩訶維漢寺(Wat Mai Suwannaphumaham) 位於西薩旺·馮大街,靠近皇宮博物館,建於18世紀,是龍坡邦最大的寺廟之一。以其精緻的金色浮雕和五層屋頂聞名,寺內曾存放坡邦佛,是重要的宗教中心。 西瓜塔(Wat Wisunarat) 建於1513年,是龍坡邦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因1887年被燒毀後於1896—1898年重建。以34.5公尺高的蓮花塔(That Makmo,意為西瓜塔,因形狀圓胖得名)聞名,塔內曾存放小金佛及珍貴祭品。 其他寺廟龍坡邦市區內還有如Wat Sop Sickharam、Wat Syrimoungkoun Xaiyaram等寺廟,各具特色,展現寮國佛教文化的多樣性。 這些寺廟以低矮的屋簷、木雕、彩色馬賽克及金箔裝飾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