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評介俄羅斯學舍斯托夫著作《雅典與耶路撒冷》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俄羅斯宗教哲學家 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1866–1938)的代表作《雅典與耶路撒冷》。 作者介紹:列夫·舍斯托夫 列夫·舍斯托夫(Лев Исаа́кович Шварцман,後改姓舍斯托夫,Lev Shestov,1866–1938)是一位俄羅斯猶太裔宗教哲學家,被視為20世紀存在主義思想的重要先驅之一。他生於基輔的富裕商人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涉獵數學與法學,但最終投身哲學與文學評論。 舍斯托夫的思想深受杜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影響。他拒斥體系化哲學與理性主義的普遍性聲稱,他認為人類處境充滿荒謬與無解的矛盾。對他而言,哲學不應追求「必然性」或「理性的真理」,而應面對人生的極限、死亡、苦難與信仰的奧秘。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反理性主義色彩,被後世看作存在主義(尤其是祈克果與卡繆)的思想先驅。 舍斯托夫在1905年革命後移居歐洲,最終定居巴黎,與歐洲知識界保持密切交流。他的哲學思路與正統的「理性哲學」格格不入,卻對現代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如何理解理性與信仰的張力方面。 《雅典與耶路撒冷》評介(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一、核心問題:理性與信仰的對決 《雅典與耶路撒冷》是舍斯托夫的晚期代表作,成書於1930年代。書名象徵兩種根本世界觀的對立: 雅典:希臘哲學的傳統,強調理性、邏輯、必然性。 耶路撒冷:聖經啟示的傳統,強調信仰、啟示、自由的可能性。 在舍斯托夫眼中,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以來追求「必然真理」,這導致人類陷於「理性的暴政」,忽視了個體存在的荒謬與痛苦。相對地,聖經啟示揭示了一種「不可能中的可能」,強調在絕境中唯有對上帝的信靠才能突破理性邏輯的枷鎖。 二、存在主義的先聲 舍斯托夫在書中反覆對照哲學史與聖經文本,提出對理性主義的尖銳批判。例如,他認為亞伯拉罕的「獻以撒」故事並非倫理學能解釋,而是信仰對上帝不可思議的順服。這一立場與祈克果的「信心跳躍」遙相呼應。 因此,《雅典與耶路撒冷》不僅是一部宗教哲學著作,更可視為存在主義的奠基文本之一,為沙特、卡繆等人開啟了「理性不足以回答人生荒謬」的思路。 三、譯本特色與價值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譯本,忠實呈現舍斯托夫的思想風貌。由於原文充滿修辭性、斷裂感與情緒化語氣,譯者在處理時儘量保持其「非系統化」的風格,避免將其誤讀為嚴格的哲學體系。這一處理方式,恰好保留了舍...

評介維克多·切利科夫(Victor Tcherikover)著作《希臘化文明與猶太人》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維克多·切利科夫(Victor Tcherikover)著作《希臘化文明與猶太人》(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Jews) 作者簡介 維克多·切利科夫(1894–1958)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先後在聖彼得堡與柏林接受教育,後來移居巴勒斯坦(以色列在1948建國),並成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古典與古代史的重要學者。 切利科夫專注於希臘化時代猶太人的社會與文化史,尤其重視紙草文獻(papyri)、碑銘(inscriptions)、錢幣與法律檔案等第一手資料。他的研究方法不同於傳統猶太史學,後者僅依據天主教版舊約聖經的次經《馬加比書》或猶太史家約瑟夫斯(Titus Flavius Josephus)的敘事,而切利科夫則嘗試將猶太人的經驗置入更廣闊的地中海歷史脈絡。這使他成為20世紀中期猶太歷史研究的重要開拓者。 評介正文 1. 主題與研究問題 本書核心問題是: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希臘化文明如何影響猶太民族,而猶太人又如何在文化衝擊下維持其宗教與民族身份? 切利科夫以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為研究範圍,聚焦巴勒斯坦及猶太散居地(特別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治下的猶太人)。他既關注馬加比革命的爆發,也關心日常生活中猶太人如何在希臘化帝國的法律、經濟與行政體制中立足。 2. 史料運用與研究方法 切利科夫的最大貢獻在於將紙草文獻引入猶太史研究。他透過埃及與巴勒斯坦地區的契約、納稅紀錄與司法檔案,重現猶太人在貿易、軍役、官僚體系與日常糾紛中的角色。這讓人看到他們並非只是被動抵抗希臘化影響的「宗教少數民族」,而是積極參與帝國社會的行動者。 此外,切利科夫對《馬加比書》與約瑟夫斯的著作的批判也頗具啟發。他指出,這些文獻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傾向將希臘化描繪為徹底壓迫,並美化猶太人的抗爭。但從紙草文獻角度來看,實際情況更為複雜:許多猶太人接受希臘化教育,甚至在行政與軍事結構中表現卓越。 3. 書中主要論點 1. 希臘化的廣泛滲透 語言、教育、都市規劃與文化娛樂等層面,希臘化文明深刻影響猶太人。例如希臘語成為散居猶太社群的重要溝通語言,把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與基督教聖經舊約近似)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正是這一過程的成果。 2. 宗教身份的張力 猶太教的律法與習俗——如安息日、割禮與潔淨飲食——與希臘化生活方式...

評介敏賢麟教授著作《蒙古游牧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交匯》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敏賢麟教授著作《蒙古游牧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交匯》 敏賢麟教授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專精於中亞史、蒙古史與伊斯蘭文明研究。他的學術生涯致力於跨文化、跨文明的比較與互動研究,特別是在歐亞大陸的歷史變遷中,不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融合與衝突。 敏教授的研究以其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廣闊的國際視野著稱,他能嫻熟運用多種語言的史料,對歷史事件進行多角度的考察。他不僅是學術界的權威,也因為其通俗易懂的寫作風格,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蒙古游牧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交匯》評介 ​敏賢麟教授的著作《蒙古游牧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交匯》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與啟發性的作品。該書以宏大的敘事,細緻地探討了13至14世紀蒙古帝國擴張期間,其所代表的游牧文明如何與中亞、西亞的伊斯蘭文明產生劇烈碰撞與深刻融合的歷史進程。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挑戰傳統的「征服與毀滅」觀點 ​長期以來,人們對蒙古征服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燒殺擄掠、文明毀滅的層面。敏教授在這本書中,透過大量的史料,系統性地呈現了更為複雜的歷史圖景。他指出,雖然征服初期確實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蒙古統治者在佔領伊斯蘭世界後,很快就意識到需要依賴當地的行政、經濟和文化精英來治理廣闊的疆域。 因此,蒙古統治者與伊斯蘭精英之間展開了一場**「雙向」的適應與互動**。這場互動不僅僅是伊斯蘭文明單方面的被動接受,更是蒙古人主動學習和利用伊斯蘭文明制度的過程。 ​2. 闡釋「融合」的多元路徑 ​敏教授詳細分析了蒙古與伊斯蘭文明交匯的具體表現。首先是政治與行政層面,蒙古人在建立伊兒汗國(Ilkhanate)等政權時,大量起用伊斯蘭官僚,甚至接受了伊斯蘭教法作為部分治理基礎。其次是文化與宗教層面,蒙古統治者從最初的薩滿教信仰,逐步皈依伊斯蘭教。這種宗教轉變不僅影響了統治者個人,更對整個王朝的文化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後來的突厥-蒙古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此外,本書也探討了經濟與貿易的繁榮,蒙古帝國建立的「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重新打通了東西方貿易路線,促進了伊斯蘭世界與中國、歐洲的物質與文化交流。 ​3. 獨特的學術視角與史料運用 ​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在於其對史料的綜合運用。敏教授不僅依賴波斯語、阿拉伯語的伊斯蘭史料,也參考了漢語、蒙古語的文獻,甚至還納入了當時歐洲旅行家的見聞。 這種多重史料...

評介孟振華教授著作《波斯時期的猶太社會與聖經編纂》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孟振華教授著作《波斯時期的猶太社會與聖經編纂》(The Society of Yehud and the Redaction of the Bible in the Persian Period) ​孟振華教授簡介 孟振華,1981年出生,北京大學文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副教授。曾在耶路撒冷 希伯來大學 (2002-2003)、 特拉維夫大學 (2006)訪學,2009—2010學年赴加拿大亞伯他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講授數門聖經領域課程。 ​孟振華(Professor Meng Zhenhua)是國際知名的聖經學者與古代近東歷史學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希伯來聖經(舊約)、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以及古代近東歷史。他特別擅長利用跨學科的方法,將文獻學、歷史學和考古學結合起來,以更全面地重建和理解古代社會的樣貌。 ​在學術界,孟教授以其嚴謹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著稱。他的研究經常挑戰傳統觀念,為許多看似已經有定論的歷史問題提供了新的解釋路徑。他對於聖經文本形成過程的研究,尤其強調其背後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因素,而非單純的宗教或神學動機,這也正是他這本重要著作《波斯時期的猶太社會與聖經編纂》的核心思想。 ​著作《波斯時期的猶太社會與聖經編纂》評介 ​這本書是孟教授學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核心論點挑戰了傳統上對波斯時期(公元前539-332年)猶太社會與聖經編纂的理解。這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挑戰傳統歷史觀點 ​本書不同於過往學術界普遍認為的,在波斯時期猶太人已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宗教與社會體系。孟教授深入分析了該時期的猶太文獻和考古證據,指出當時的猶太社會其實相當多元且分散。他認為,「耶胡德」(Yehud)(即波斯帝國統治下的猶太地區)並非一個完全獨立或高度集權的政治實體,而是由多個社群組成,這些社群各自有不同的宗教實踐和信仰觀念。 ​2. 聖經編纂的社會背景 ​孟教授的另一項重要貢獻是將聖經編纂(Redaction of the Bible)與當時的社會脈絡緊密聯繫起來。他主張,聖經的最終定型並非由單一、權威的群體所完成,而是不同社群之間在宗教、政治和社會權力上的持續互動與協商的結果。例如,不同的祭司家族、文士群體和社會精英,為了確立自身地位和宗教合法性,各自對聖經文本進行了增補、修改...

評介游斌教授著作《聖書與聖民: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記憶與族群構建》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游斌教授著作《聖書與聖民: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記憶與族群構建》(Holy Book and Holy People:Historical Memory and Ethnic Construction in Ancient Israel)。 ​作者簡介 ​游彬,是一位研究舊約聖經、猶太歷史與古代近東文化的學者。他專長於利用跨學科方法,特別是社會學、歷史學和記憶研究的理論,來重新解讀聖經文本。游教授的研究強調,聖經並非單純的宗教或歷史文獻,而是以色列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為了建構與維護自身族群認同而共同書寫的集體記憶。 ​評介正文 ​《聖書與聖民》是游彬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其核心論點在於探討歷史記憶與族群構建如何交織在舊約聖經的敘事中。這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它將聖經文本視為一個動態的「記憶體系」,而非靜態的歷史檔案。 ​游教授首先指出,許多傳統上被視為歷史事件的聖經故事,如出埃及與征服迦南,在考古學上存在諸多疑點。他並不急於否定這些故事的價值,而是轉換視角,將它們視為一種集體記憶的體現。這種記憶是民族為了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而選擇性地保留、編輯和重構的。 ​書中特別強調巴比倫被擄時期(公元前586-539)與波斯時期的重要性。游彬教授認為,以色列人正是在這個時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他們失去了國家,身處異鄉,原有的社會結構面臨瓦解。為了在這種困境中維繫民族的存續,他們開始系統性地編纂和修訂聖經文本,如《申命記》、《士師記》和《列王紀》。 ​族群界線的劃定:游教授認為,這個時期的聖經文本,特別強調單一神信仰(一神教)的重要性,並嚴格區分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這不僅是宗教上的虔誠,更是一種社會與政治策略,旨在透過共同的信仰和歷史,將散居各地的以色列人重新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族群。 ​歷史記憶的重塑:書中深入剖析了聖經作者如何重述過去的歷史。例如,《申命記》中的律法,不僅是規範,更是對過去與神的約定的重新確認。而《士師記》中的混亂敘事,則被用來警示後人:唯有忠於與神的約定,才能避免災難,重建繁榮。這是一種將歷史經驗轉化為道德教訓的記憶重構。 ​總結 ​總而言之,游彬的《聖書與聖民》是一部深刻且極具學術價值的著作。它打破了傳統對聖經的單一解讀,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它不僅展示了聖經文本如何成為一個民族塑造自我、傳承文化與定義認...

評介萊因霍爾德·尼布爾著作《人的本性與命運》(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著作《人的本性與命運》(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倫理學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他與弟弟理查·尼布爾同為神學界的巨擘,但其學術重心更著重於社會、政治與歷史層面。尼布爾畢業於耶魯大學神學院,曾擔任底特律的牧師,親眼見證工業化社會的勞資衝突與不公。這段經歷深刻塑造了他的思想,使其神學與現實政治緊密結合。 ​尼布爾是「基督教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批判了社會福音派的過度樂觀主義,強調人性的罪惡和自私是永恆的現實。他主張,任何社會改革若不考慮人性的這一陰暗面,都註定會失敗。他的思想在二戰後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許多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都將其視為重要的精神導師。 ​評介《人的本性與命運》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的巨著**《人的本性與命運》(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於1941年出版,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神學著作之一。這本書是尼布爾在愛丁堡大學吉福德講座(Gifford Lectures)的講稿合集,旨在提供一個全面的基督教人類學與歷史神學觀點。全書分為兩卷:第一卷《人的本性》(Human Nature)和第二卷《人的命運》**(Human Destiny)。 ​第一卷:《人的本性》 ​這部分的核心論點是探討「人」這個複雜的存在。尼布爾指出,人是一種弔詭的存在:他既是有限的受造物,與自然界有著生物性的聯繫,同時又因其自我超越的能力而與上帝有著潛在的關係。這種「有限與無限」的張力正是人類焦慮和罪惡的根源。 ​尼布爾對傳統的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進行了深刻批判。他認為,人類的**「驕傲」**(Pride)是所有罪惡的核心。這種驕傲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 ​權力的驕傲:人類試圖掌控和主宰他人與自然。 ​知識的驕傲:人類自以為能夠完全理解和掌控真理。 ​道德的驕傲:人類認為自己的道德標準是絕對的。 ​尼布爾認為,這種驕傲源於人類對其有限性的焦慮和恐懼,試圖藉由誇大自己的能力來掩蓋內在的不安。他強調,罪惡不是無知或軟弱的結果,而是人類自由意志的主動選擇,是一種對上帝的不信任和背叛。 ​第二卷:《人的命運》 ​在這一...

評介理查·尼布爾著作《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理查·尼布爾著作《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作者簡介:理查·尼布爾(Richard Niebuhr) ​理查·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1894-1962)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和倫理學家之一。他出生於一個德裔美國路德教家庭,與其兄長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同樣是神學界的巨擘。尼布爾的學術生涯主要在耶魯大學度過,他在那裡擔任神學教授,影響了整整一代的神學生。 ​與其兄長萊因霍爾德更關注社會和政治領域的「現實主義神學」不同,理查·尼布爾的神學更側重於個人信仰的本質、歷史與宗教的關係,以及基督教團體的倫理學。 他認為,信仰的核心在於對上帝的「信任」和「忠誠」,而非僅僅是教條的信奉。他的著作不僅對神學界影響深遠,也廣泛被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領域所引用。《基督與文化》正是他將其神學洞見應用於社會學分析的巔峰之作。 ​評介尼布爾的《基督與文化》 ​理查·尼布爾的經典著作《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於 1951 年出版,至今仍是神學、倫理學和社會學領域的必讀之作。這本書核心在於探討基督徒應如何面對並參與他們所處的文化,也就是基督信仰與人類社會、文明之間永恆的張力與關係。 ​尼布爾並非給出單一答案,而是提出五種經典的範式,以此概括歷史上基督徒社群與個人在面對文化時所採取的不同立場。這些類型不是相互排斥的絕對分類,而是幫助我們理解和分析現實中複雜關係的工具。 ​五種典型範式 ​「基督反文化」(Christ Against Culture) 這種觀點認為,基督信仰與人類文化是根本對立的。文化是墮落且腐敗的,基督徒應當盡可能地與之切割,保持自身的純淨。典型的例子包括早期教會的某些分離主義團體、修道主義運動,以及現代某些基要主義或宗派。這種立場強調聖潔、獨特與分別為聖,但可能導致與社會的隔絕,無法發揮鹽與光的作用。 ​「屬於文化的基督」(Christ of Culture) 與第一種觀點截然相反,這種立場認為基督信仰與文化是和諧一致的。基督是人類文化的最高體現,信仰可以輕易地融入現有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持此觀點的人通常會試圖在文化中找到與基督教義相符的元素,例如將耶穌描繪成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或道德導師。尼布爾指出,這種立場的危險在於,...

評介C. S. Lewis的著作《反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反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是英國作家、學者、神學家 C.S. Lewis 的一本經典非虛構作品。 這本書並非一次性寫成,而是由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 BBC 廣播電台所做的三組廣播講稿彙編而成,分別為: ​第一組講稿:原題為《正與邪》(Right and Wrong) ​第二組講稿:原題為《基督徒的信仰是什麼》(What Christians Believe) ​第三組講稿:原題為《基督徒的行為》(Christian Behaviour) ​第四組講稿:原題為《超越人格以外》(Beyond Personality) ​核心內容與寫作風格 ​Lewis 在書中旨在解釋基督教信仰的共同核心 (mere),亦即超越不同教派(如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之間的教義分歧,所共同持守的基本真理。他特別強調,他寫這本書並不是要替任何特定教派辯護,而是要為所有基督徒都認可的基礎信仰建立一個「大廳」(hallway),而信徒們則可以從這個大廳選擇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房間」(room) 中。 ​這本書最為人稱道的特點是 Lewis 運用了清晰、邏輯嚴謹的論證,結合了他作為文學家與學者的卓越寫作技巧。他擅長使用日常生活中的類比來闡述複雜的神學概念,例如: ​道德律 (Moral Law):他從人類普遍存在的「道德律」或「是非觀」入手,指出這並非社會建構,而是一個內在於人心的客觀準則。他用「爭吵」的例子說明,當人們說「你不該這樣做」時,他們其實是在訴諸一個彼此都心照不明的道德標準。 ​「瘋子、騙子、上帝」三擇一論 (Liar, Lunatic, or Lord):Lewis 認為耶穌不可能只是個「偉大的道德老師」。因為耶穌宣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如果祂不是真的,那祂要麼是個瘋子,要麼是個騙子;如果祂所言屬實,那祂就是上帝。這個論證簡潔有力,直指耶穌身分的關鍵核心。 ​評價與影響 ​《Mere Christianity》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護教書籍之一,對無數讀者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那些對基督教抱持懷疑或好奇態度的知識份子。它的成功在於: ​普世性:它超越了教派藩籬,專注於信仰的根本。這使得不同宗派的基督徒都能從中找到共鳴,同時也為非信徒提供了一個認識基督教的無門檻入口。 ​邏輯性與理性:Lewis 本身是牛津大學的教授,他的論...

評介John Hick教授著作《God Has Many Names》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John Hick教授著作《God Has Many Names》。​約翰.希克(John Hick)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其著作《God Has Many Names》是他探討宗教多元論的重要代表作。這本書核心主旨並非要否定某一宗教信仰的獨特性,而是試圖在面對世界各宗教的多元性時,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框架。 ​核心觀點 ​希克在書中提出,各個宗教傳統——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都像是通往同一座山頂的不同路徑。他認為,**「上帝」或稱「實體」(The Real)**是超越所有人類概念和語言的終極實在。我們所稱的「上帝」、「佛陀」、「梵」等等,都只是人類在各自文化和歷史脈絡下,對這個終極實在的不同體驗和詮釋。 ​他主張,由於人類認知的有限性,沒有任何一個宗教能完全掌握這個終極實在的本質。因此,各宗教信仰都應被視為對真理的部分理解,而非全部真理。這種觀點挑戰了傳統上認為「我的宗教才是唯一真理」的排他性觀點,提出了一種**「宗教多元論」**的立場。 ​論證方式 ​希克在書中運用了幾個關鍵論證來支持他的觀點: ​知識論的謙卑(Epistemological Humility):他指出,人類的認知是被其文化、語言和歷史所塑造的。我們無法脫離這些框架去理解終極實在。因此,主張某個特定的宗教教義是唯一絕對真理,是缺乏知識論上的根據的。 ​經驗的多元性(Plurality of Experience):他強調,各個宗教傳統中都有聖人和信徒經歷過深刻的、轉變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各自的宗教框架內被解讀為「與神相遇」或「開悟」。希克認為,這些經驗的真實性不應被否認,而是應被視為對同一實體的不同體驗。 ​倫理的共同性(Ethical Convergence):希克也指出,雖然各宗教在教義上有顯著差異,但在倫理價值觀上卻存在高度的共通性。例如,慈悲、公正、愛與寬恕等概念,幾乎存在於所有主要的宗教傳統中。這也暗示了各宗教可能源於同一個終極的道德實在。 ​影響與評價 ​《God Has Many Names》的出版在宗教哲學和神學界引起了廣泛討論。 ​正面評價:許多學者認為,希克的多元論提供了一個看待宗教衝突和對話的新視角。它鼓勵不同信仰的人們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相互學習,並為跨宗教對話提供了理論基礎。 ​負面評價:批評者認為,希...

評介John Hick的《宗教與科學的新疆域:宗教經驗、神經科學與超越性》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John Hick的《宗教與科學的新疆域:宗教經驗、神經科學與超越性》(The New Frontier of Religion and Science: Religious Experience, Neuroscience and the Transcendent)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直面了現代神經科學對宗教的挑戰。 Hick認為,儘管神經科學能夠解釋宗教經驗在大腦中的生理機制,但這並不能否定宗教經驗指向一個超越性實體(the Transcendent)的可能性。他將宗教經驗類比為感官經驗,主張兩者都涉及對現實的「解釋性感知」,並以其著名的宗教多元論框架來論證這一點。 ​主要觀點與貢獻 ​Hick在書中試圖為宗教信仰,特別是宗教經驗,提供一個理性的辯護,使其能與神經科學的發現並存。他的核心論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回應神經科學的挑戰:科學家,特別是神經科學家,常主張宗教經驗不過是大腦活動的副產品,例如癲癇、藥物影響或特定腦區的電刺激所產生的幻覺。Hick承認這些生理機制確實存在,但他指出,這只是解釋了經驗的「如何發生」,而非經驗的「來源」。就像看到一棵樹需要光線刺激視網膜,這不代表樹本身不存在一樣,宗教經驗發生時大腦的活化也不代表超越性實體不存在。他認為,大腦是接收和解釋超越性實體的介質,而非其創造者。 ​宗教經驗的「解釋性感知」模型: 為了闡釋這一點,Hick借鑒了其早期作品中的**「經體驗為…」(experiencing-as)概念。他認為,人類所有的經驗,包括感官經驗和宗教經驗,都是一種「感知為…」(perceiving as...)。我們的感官和認知結構會將原始的感官輸入解釋為有意義的對象(例如,將一系列顏色和形狀解釋為一棵樹)。同樣地,他認為宗教經驗是人類以其特定的文化和宗教概念框架,來解釋和感知「太一」(the Real)**或超越性實體的行為。 ​宗教多元論的延伸:這本書是Hick宗教多元論思想的延續和深化。他認為,不同的宗教傳統之所以有不同的神明、概念和信仰,並非因為他們感知了不同的實體,而是因為他們對同一個不可言喻的「太一」進行了不同的文化詮釋和體驗。這種觀點有助於解釋為何不同宗教的信徒都能擁有深刻且改變生命的宗教經驗,儘管他們的教義可能相互衝突。 ​區分宗教經驗與宗教機構:Hick在書中強調,宗教的「活...

評介Huston Smith 的《世界宗教:我們的偉大智慧傳統》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評介Huston Smith 的著作《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原名《The Religions of Man》,1958 年初版,後修訂並更名)是一本經典的比較宗教學著作,旨在介紹全球主要宗教的智慧傳統。***請勿購置或閱讀中文譯本,因為譯者、編輯、審校人員素質很低,常識貧乏,與宗教有關的專業知識底蘊為零,譯本錯誤高達300多處。 這本書強調各宗教的內在精神層面,而非僅限於制度或歷史細節,Smith 以親身體驗和學術洞見為基礎,呈現出這些傳統對人類心靈的吸引力。它已被翻譯成12種語言,銷售數百萬冊,並成為大學世界宗教課程的標準教材。 背景與作者 Huston Smith(1919-2016)出生於中國傳教士家庭,早年浸潤於東方文化,後成為哲學與宗教教授,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雪城大學等機構。這本書源自他於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分校的熱門課程,1955 年更改編成17集電視節目《The Religions of Man》,這是 PBS 前身的第一個提供大學學分的電視節目。 Smith親身實踐多種傳統,如禪宗、蘇菲主義和藏傳佛教,這讓他的寫作充滿同理心與深度。 內容結構 書籍聚焦於各大宗教的核心教義、實踐與哲學,強調其神秘或體驗性的一面。Smith 的敘述風格清晰生動,適合一般讀者,同時具備學術深度。修訂版新增加前言,並更新內容以反映當代理解。 以下是各主要章節的詳細概述,包括關鍵概念、教義、歷史背景、實踐及子節,基於 Smith 的呈現方式,強調智慧傳統的核心: 引言章節(Point of Departure):Smith 解釋寫作意圖,強調「傾聽」宗教以獲取智慧,而非僅作旅遊指南。關鍵概念包括全球上帝追尋者的團契、擴展視野、轉化力量及世界理解。教義聚焦於意義而非歷史事實,為西方讀者選擇普世視角,避免負面(如狂熱主義),旨在將洞見應用於現代問題。歷史背景反映20世紀互聯性,使用如聖餐、妥拉(摩西五經)誦讀、禪宗冥想等例子。實踐包括使用軼事、隱喻來溝通,非技術性學術。子節涵蓋目的、方法、全球脈絡及轉化相關性。 印度教(Hindu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