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5的文章

詹姆斯•賽爾 (James W. Sire)《別有洞天:基督徒與現代思潮之比較》(The Universe Next Door) 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詹姆斯•賽爾  (出版中文譯本的香港出版社譯為雅各•瑟尼 James W. Sire)《別有洞天:基督徒與現代思潮之比較》(The Universe Next Door) 評介 一、作者背景與學術地位 James W. Sire(1933–2018)是美國福音派重要的思想家與世界觀研究者,曾在 InterVarsity Press 擔任資深編輯,兼具文學、哲學與神學背景。他的研究興趣集中於世界觀(worldview)分析、文化思潮批判與基督教信仰的理性辯護。他的作品旨在幫助讀者理解不同思想體系的內在邏輯,並提供基督徒辨識當代文化與思想的工具。 Sire 的學術風格兼具理性與可讀性。他既能深入哲學問題,也能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呈現,讓一般大學生、基督徒信徒以及學術讀者都能理解。他對世界觀的研究被譽為“橋樑型學術”,既連結了哲學、文化研究,又對基督教信仰進行批判性解釋。 他的代表作《The Universe Next Door》首次出版於 1976 年,多次修訂,成為全球福音派學術界與文化分析的重要參考書籍。中文譯本《別有洞天:基督徒與現代思潮之比較》沿用了這一核心概念,意在揭示各種思想體系背後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二、出版背景與時代意涵 20 世紀後半葉,西方社會經歷文化震盪: 1. 後現代主義興起:懷疑絕對真理與大敘事,強調文化相對性與語言建構。 2. 東方宗教與新時代運動影響:印度教、佛教以及新世紀靈性進入西方,提供非傳統的宗教選擇。 3. 無神論與自然主義強勢:科學理性和物質主義挑戰基督教信仰的權威。 4. 大學生與青年的思想混亂:對意義、價值與道德的追問愈發迫切。 在此背景下,Sire 提供了一份系統性的世界觀地圖,幫助讀者理解各種思想體系的核心假設與邏輯結構,並用基督教有神論作為比較基準,分析其優勢與局限。 三、核心架構:七大世界觀問題 Sire 將世界觀定義為: > 一套對終極實在的基本假設,通常潛藏於意識之下,卻塑造我們的思想、行動與價值判斷。 他提出七個核心問題,作為分析每個世界觀的標準: 1. 究竟實在為何?(What is prime reality?) 核心問題:最根本、最終極的存在是什麼?是神、物質、意識還是虛無? 2. 外在現實的本質及其運作方式為何?(What is the nature o...

安德魯・霍菲克(W. Andrew Hoffecker)《世界觀的革命》(Revolutions in Worldview)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安德魯・霍菲克(W. Andrew Hoffecker)《世界觀的革命》(Revolutions in Worldview)評介 安德魯・霍菲克《世界觀的革命》評介:從宇宙秩序到個人主體的思想史透視 W. Andrew Hoffecker 的《世界觀的革命》(Revolutions in Worldview)是近年在福音派思想界受到高度重視的作品之一。本書並非單純的「世界觀概論」,而是一部具有強烈歷史敘事性的思想史著作,企圖追溯西方文化中「世界觀(worldview)」概念的起源、發展、轉變,並藉著分析其思想根源,回答今日基督教信仰在後現代文化中所面對的挑戰。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採用單一作者的線性論述,而是由多位基督教學者分章撰寫,霍菲克擔任主編與導論者,統整各章的神學與知識論脈絡。因此,全書兼具廣度與深度,從古典希臘、聖經世界、基督教中世紀,到啟蒙、浪漫主義、達爾文主義、後現代主義,逐一分析每個思想周期如何「重構世界觀」。 以下從三個層面介紹與評析本書: 1. 本書的核心概念:世界觀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 2. 西方思想的七大關鍵轉折:世界觀如何一步步被重寫 3. 評價與批判:本書的貢獻與限制 一、世界觀作為文化深層結構:霍菲克的基本命題 霍菲克在導論中指出:「世界觀」不是個人信念的集合,而是人生一切思想、價值、行為的基底框架——人如何理解上帝、世界、歷史與自身位置。此概念可追溯至 19 世紀德語的 Weltanschauung,但霍菲克認為聖經其實已有世界觀雛形: 創造(世界起源) 墮落(罪與歷史問題) 救贖(上帝在世界中的行動) 成全(歷史終向) 因此基督教世界觀具有強烈敘事性,而西方思想史的許多革命,正是針對這一敘事結構進行重寫或解構。 霍菲克的中心問題是: > 西方世界觀如何從「神為中心」轉向「人為中心」,最終走向相對主義與後現代邏輯? 為回答此問題,他安排了一系列思想轉向的歷史分析。 二、西方世界觀的七大革命:從古典到後現代 1. 古典希臘革命:宇宙秩序與理性化世界 在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系統中,宇宙有其固有秩序(cosmos),真理可被理性認知。 基督徒很快將希臘哲學的形式與聖經啟示的內容接合,形成早期基督教的思想結構,例如奧古斯丁與亞奎那的工作。 霍菲克強調: 希臘文明建立了「世界可被理解」的信念...

阿利斯特·麥格拉思(Alister McGrath)《宗教改革運動思潮》(Reformation Thought)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阿利斯特·麥格拉思(Alister McGrath)《宗教改革運動思潮》(Reformation Thought)評介 阿利斯特·麥格拉思(Alister E. McGrath)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歷史神學家與科學—宗教對話學者之一。他在宗教改革研究領域的地位無庸置疑,而《宗教改革運動思潮》(Reformation Thought)則是他最廣為使用、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自 1988 年初版以來,此書歷經多次修訂,被全球神學院、教會歷史與宗教研究課程採為標準教科書,與蒂莫西·喬治(Timothy George)的《改教家的神學思想》並列研究宗教改革思想的根本文獻。 以下將從六個面向深入評介本書:作者定位、內容架構、方法論特色、主要優點、局限與批判、當代意義。 一、作者阿利斯特·麥格拉思的學術定位 麥格拉思出身牛津,具分子生物學博士與神學博士雙重背景。他是一位: 歷史神學家:專精宗教改革、清教徒神學與教會思想史。 系統神學家:其《基督教神學導論》是全球使用最廣的神學教材之一。 護教學者:重視理性論證、文化分析與科學對話。 跨學科思想史研究者:注重原始文獻、背景語境與智識傳統的演變。 因此,《宗教改革運動思潮》並非宗教改革人物傳記或簡易故事,而是深入分析改革時代「思想結構」與「神學轉型」的學術名著。 二、《宗教改革運動思潮》的核心目的與內容架構 本書旨在探討宗教改革背後的神學核心、思想轉變、文化條件與宗教精神,而不是單純敘述事件或政治發展。它關注的是: > 宗教改革是一場以思想、靈性與文化為核心的宗教革命。 本書結構可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宗教改革的歷史與思想背景 麥格拉思描繪了 15–16 世紀歐洲的智識氣候: 經院哲學與晚期天主教神學(煉獄、贖罪券、聖禮觀)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humanism)**對原典、語言與聖經研究的衝擊 印刷術革命如何使神學思想快速擴散 教會制度危機與靈修飢渴促使改革的可能性 這部分強調:宗教改革不是突然降臨,而是漫長思想沉澱的結果。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神學核心 本書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麥格拉思對改革神學關鍵主題的清晰整理,包括: 1. 救恩論(Soteriology) 探討路德的「因信稱義」、加爾文對救恩主權的理解、與天主教不同的恩典觀。 2. 聖經與權威(Scripture ...

蒂莫西·喬治(Timothy George)的《改教家的神學思想》(Theology of the Reformers)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蒂莫西·喬治(Timothy George)的《改教家的神學思想》(Theology of the Reformers)評介 一、作者與背景 蒂莫西·喬治是美國神學家、教會史與歷史神學教授,也是傳統福音派(evangelical)神學界的重要人物,曾擔任桑福德大學(Samford University)比森神學院的院長,也是 Christianity Today 的執行編輯。  他對宗教改革(Reformation)思想有深刻的研究,這本書也成為很多神學院或宗教研究課程中使用的教科書。  二、內容概要 《改教家的神學思想》主要聚焦四位改教家(Reformers)的神學思想: 1.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 強調恩典、信心與對「真教會」的渴求。 2. 茨溫利(Huldrych Zwingli) — 更強調基督國度與教會與政治結合的觀念。 3.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 系統神學的代表,他的神學非常結構化、制度化。 4. 門諾·西門(Menno Simons) — 代表重洗派(Anabaptist)的思想,有其獨特的教會觀與聖經觀。 此外,喬治在書中不僅是傳記式地講述這些人物(biographical),也深入分析他們神學思想的核心(theological themes),並試圖把這些思想與現代教會(或信徒生活)連結起來。  他也非常重視把這些思想放在其歷史脈絡中來理解,而不是用現代的標準簡單批評。  三、優點評介 1. 學術性與可讀性的平衡 喬治在歷史、神學與人物傳記之間取得很好平衡。正如 Gospel Coalition 的書評所言,他用適中的細節(既有思想分析,也有生平)來呈現,而不過度深入難懂或過於簡化。  這樣使得對宗教改革神學感興趣但未必是專家的人,也能從中獲益。 2. 代表性人物選擇 對於改教家的神學,他聚焦四位關鍵人物(路德、茨溫利、加爾文、門諾),這涵蓋了主要的改革傳統,包括主流(magisterial)改革與重洗派激進(radical)改革。 他選擇門諾·西門(重洗派)特別值得注意,因為重洗派在許多神學歷史論著中容易被忽略。這有助於讀者更全面理解16世紀改革運動的多樣性。  3. 神學與現代應用 喬治不只是做歷史回...

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宗教美國、世俗歐洲?主題與變奏》(Religious America, Secular Europe? A Theme and Variations)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宗教美國、世俗歐洲?主題與變奏》(Religious America, Secular Europe? A Theme and Variations)評介 前言:書籍背景與作者介紹 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1929–2017)是20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社會學家之一,以其社會建構主義視角對宗教進行深入分析而聞名。伯格早期代表作《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1967)提出宗教作為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的理論框架,強調宗教如何在社會中為人類提供秩序、意義與文化凝聚力。 在2001年的《宗教美國、世俗歐洲?主題與變奏》(Religious America, Secular Europe? A Theme and Variations)中,伯格延續此一研究方向,對比分析美國與歐洲宗教的不同發展模式,並重新檢驗傳統世俗化理論(Secularization Thesis / Säkularisierungsthese)的普遍性。這本書不僅是宗教社會學的經典,也是宗教多元化與現代化研究的重要參考。 一、核心問題與研究動機 伯格觀察到,在現代化進程中,歐洲普遍呈現宗教衰退與世俗化,但美國宗教卻仍保持高度活力,甚至呈現增長趨勢。這種差異促使他提出幾個核心問題: 1. 為何現代化不必然導致宗教衰退? 傳統世俗化理論(Secularization Thesis)認為,科技發展、教育普及與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 Rationalisierung)將削弱宗教權威,但美國例外現象挑戰了這一假設。 2. 社會制度與文化背景如何影響宗教活力? 伯格強調,宗教表現受政治制度、法律保障、社會組織結構及文化因素影響,而非單純由現代化決定。 3. 宗教多樣化與市場化如何塑造信仰生態? 伯格以“宗教市場”(Religious Market / Religiöser Markt)為比喻,指出宗教在自由競爭環境下,能激發創新與活力,與歐洲高度集中、受國家教會束縛的情況形成對比。 二、歐洲的世俗化現象 伯格詳細分析了西歐宗教衰退的原因與歷程: 1. 國家教會(State Churches / Staatskirchen)的弱化 歐洲多數國...

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評介 前言:書籍背景與作者介紹 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1929–2017)是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主要研究宗教社會學(Sociology of Religion)、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及現代性(Modernity)。 他的代表作《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出版於1967年,是宗教社會學領域的重要著作之一,提出宗教作為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的理論框架,強調宗教如何為人類生活提供秩序與意義。 伯格的理論受到**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理性化與宗教社會學(Rationalization and Sociology of Religion)、以及現象社會學(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的影響,並嘗試將宗教現象解釋為社會互動、象徵意義與文化結構的產物。 一、核心問題:宗教的社會建構 伯格在書中提出,宗教不是單純的信仰或個人心理現象,而是一種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與文化象徵系統(symbolic system),具有以下特點: 1. 意義建構(Meaning-Making / Bedeutungsgebung) 宗教透過符號與神話(myths)賦予生活事件與世界秩序意義。 個體在面對不可預測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時,藉由宗教建立解釋宇宙框架(cosmic framework)。 2. 秩序維護(Order Maintenance / Aufrechterhaltung der Ordnung) 宗教提供道德規範(moral norms)與社會角色(social roles),減少生活不確定性(uncertainty)。 社會成員藉由宗教象徵與儀式(rituals)維持日常生活的連續性與可預測性。 3. 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Letztes Anliegen) 宗教以神聖(sacred)概念對世俗生活進行包覆(canopy),形成「神聖的帷幕」(sacred can...

田立克(Paul Tillich)《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 / Mut zum Sein)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田立克(Paul Tillich)《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 / Mut zum Sein)評介 前言:書籍背景與田立克生平延伸 《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出版於1952年,是田立克(Paul Tillich,1886–1965)在美國學術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作為德裔美籍神學家,田立克將德國哲學傳統、存在主義思潮(Existentialism)、以及新教神學融合,提出一套針對人類**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 Angst)**與信仰勇氣(courage to be / Mut zum Sein)的分析框架。 此書承接其前作《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的理論基礎,但更側重於個體在面對生命有限性、死亡、孤立、罪惡與虛無時的心理結構與存在策略。田立克透過哲學分析與神學詮釋,試圖說明「勇氣」如何成為人類存在的核心力量。 一、核心問題:何謂「存在的勇氣」 田立克提出,「勇氣」不僅是行為上的膽識或道德勇氣,而是一種存在層面的肯定(existential affirmation)。面對生命的有限性與終極困境,存在的勇氣(courage to be / Mut zum Sein)使個體能夠: 1. 承認自身存在(Affirmation of Being):即使面對死亡、孤立、罪惡與虛無,仍肯定自己的生命價值。 2. 超越存在焦慮(Overcome Existential Anxiety / Angst):焦慮是普遍人類經驗,勇氣是回應焦慮的積極方式。 3. 依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Letztes Anliegen):勇氣與信仰緊密連結,使個體在存在危機中仍能堅持。 田立克將勇氣分為三種類型,對應不同層面的存在威脅: 面對死亡的勇氣(Courage to Face Fate / Mut angesichts des Todes):承認生命有限,敢於直面死亡的不可避免。 面對孤立的勇氣(Courage to Be Oneself / Mut zum Selbstsein):承認孤立與自我存在的獨立性,敢於在社會壓力下保持自我。 面對虛無與罪的勇氣,面對與神同在的勇氣(Courage to Be in God / Mut ...

田立克(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田立克(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評介 前言:書籍背景與田立克生平 **Paul Tillich(田立克,1886–1965)**是德裔美籍神學家,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存在主義神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融合了德國哲學傳統與新教神學,並深受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卡西爾(Ernst Cassirer)等哲學家的存在主義與文化哲學影響。 田立克1886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Leipzig, Germany),在柏林、海德堡接受神學與哲學教育。1933年納粹掌權後,他因政治與宗教迫害離開德國,最終定居美國,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及康乃爾大學,並在美國完成其學術巔峰著作。 1957年,田立克出版了《信仰的動力》(英文原名 Dynamics of Faith),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 > 什麼是信仰(faith / Glaube)?它如何在人類存在的終極困境中發揮作用? 這本書的目標並非僅僅探討宗教教條,而是從存在主義視角,將信仰視為人類面對死亡、孤立、虛無與罪等存在危機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letztes Anliegen)。 一、信仰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1. 信仰(Faith / Glaube)的本質 田立克認為,信仰的本質不是對教義或倫理規範的理性認同,而是一種全然投入(total surrender),即個體將生命、存在、價值與意義投注於某個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letztes Anliegen)。信仰具有三個核心特徵: 1. 終極性(Ultimate / Ultimate Concern):信仰所關注的對象超越日常與世俗,代表生命的最終價值或目標。 2. 全然投入(Total Surrender):信仰不只是思想認同,而是存在層面的投入,涉及個體的意志、情感和行動。 3. 不可證明性(Non-provable / Non-demonstrable):信仰無法完全依靠理性或實證證明,它是一種存在決定(existential decision)。 > 例如,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God)即是田立克所說的終極關懷;信徒對上帝的信任與生命投入不僅是思想上的接受,更是整個存在的投入。 2. 終極關懷(U...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評介 前言:書籍背景與意義 羅馬尼亞歷史學家與宗教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於1957年出版《神聖與世俗》(英文譯名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原法文 Le Sacré et le Profane)。這本書是宗教史與宗教現象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伊利亞德的核心關注: > 探討人類如何在空間與時間中經驗「神聖(the sacred / le sacré)」與「世俗(the profane / le profane)」,以及宗教象徵、儀式如何將世俗空間與時間轉化為神聖經驗的場域。 相較奧托專注於心理感受、涂爾幹專注社會功能,伊利亞德則強調宗教經驗的象徵性與宇宙結構意義。 一、核心概念 1. 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伊利亞德將世界劃分為兩個層次: 神聖(the sacred / le sacré):超越日常、具有象徵意義的現實。人類經驗到神聖時,感受到秩序、中心、意義。 世俗(the profane / le profane):日常生活的現實,無象徵性、無神聖意涵。 > 核心命題:宗教經驗就是人類將日常世界(profane)與超越世界(sacred)區分,並透過象徵、儀式、神話將日常生活與宇宙秩序連結。 2. 神聖世界中心(Axis Mundi) 伊利亞德提出宇宙中心的概念(axis mundi / 世界軸): 神聖地點或象徵性建築(如聖殿、寺院、祭壇)被視為世界中心 宗教儀式通常圍繞中心展開,使信徒感受到空間神聖化(sacralization of space) > 關鍵詞: 世界軸(axis mundi) 空間神聖化(sacralization of space) 3. 宗教時間與歷史(Sacred Time vs Profane Time) 伊利亞德區分: 世俗時間(profane time):日常、線性、無特別象徵 神聖時間(sacred time / hierophany of time):透過儀式、節慶、神話重演,歷史事件被「恢復為原始的神聖時間」,形成周期性或象徵性時間...

奧托(Rudolf Otto)《聖者之理念》【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 / Das Heilige)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奧托(Rudolf Otto)《聖者之理念》【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 / Das Heilige)評介 前言:為何《聖者之理念》重要 德國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1869–1937)於1917年出版《聖者之理念》(德文原名 Das Heilige,英文譯本 The Idea of the Holy)是宗教哲學與宗教心理學的重要經典,對現代宗教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與神秘經驗研究影響深遠。 奧托的核心目標: > 不分析宗教制度、社會功能或道德規範,而是研究宗教經驗的非理性核心(non-rational core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也就是人類面對“聖(the Holy, das Heilige)”的直接感受。 這本書在宗教學研究史上的地位可與涂爾幹(宗教社會學)和威廉‧詹姆士(宗教心理學)相比,但奧托特別強調**超理性(non-rational)、不可言喻的神聖奧秘(numinous / 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的經驗面。 一、奧托的核心概念 1. 聖(The Holy / Das Heilige) 奧托將“聖”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超越理性與經驗的現象,人類接觸時會同時感到敬畏、震撼與吸引。他區分「倫理神」(moral God,如道德律)與「神聖的奧秘」(numinous),強調宗教經驗不可還原為倫理、功利或自然法則。 > 關鍵詞: 聖(The Holy / Das Heilige) 非理性(non-rational) 神秘(mystical / mysterium) 2. 神秘、震撼與魅力(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 奧托提出名詞 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 Mysterium:神秘,不可知、不完全理解 Tremendum:引起震撼、敬畏或恐懼感 Fascinans:同時帶來吸引、魅力、愛慕 這個三合概念描述了人面對聖時的複合心理狀態——既恐懼又迷戀。 3. 非理性(Non-rational / Non-rational element) 奧托強調宗教經驗的核心非理性...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評介 前言:這本書為何重要? 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1858–1917)於1912 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法文原名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英文常見譯名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被視為宗教社會學(sociology of religion)與比較宗教學的重要里程碑。涂爾幹不是試圖寫一部宗教史或神學,而是從社會學方法出發,問一個基礎問題: > 宗教(religion)到底是什麼?它對社會有何功能?哪一些「最基本」(elementary)的宗教形式能幫助我們理解宗教作為社會現象的普遍結構? 全書試圖透過比較「所謂的原始宗教」(尤其是澳洲原住民族的圖騰宗教,totemism)來拆解宗教的核心元素,並提出「神聖/世俗二分」(sacred vs. profane)與「集體良知」(collective conscience)等理論概念,將宗教解釋為社會的產物與再生產機制,而非單純的信仰或形而上追求。 一、涂爾幹的核心論述(Main theses) 1. 宗教的定義:宗教 = 聖俗區分(Religion =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涂爾幹提出:宗教最本質的特徵不是信條或神學,而是將某些物、事、行為或觀念劃為「聖(sacred, sacré)」並與「俗(profane, profane)」分離。「聖」代表社會賦予的神聖力(social power),必須通過儀式(rites)來維護;「俗」則是日常、世俗的活動。這個二分是他分析的出發點。 > 關鍵詞:聖/俗(sacred / profane);儀式(rite);象徵(symbol)。 2. 圖騰制(Totemism)作為「最原初」的宗教形式(Totemism) 涂爾幹將圖騰制(totemism)視為「宗教學的最基本材...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評介 前言:問題與方法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提出的問題是典型的比較歷史問題:**為何現代資本主義(modern capitalism)首先在西歐興起,而不是在中國、印度或伊斯蘭世界這些在物質或技術上同樣先進的文明?**他的回答不是單純經濟因果,而是一種文化—宗教構成的解釋:特定的新教倫理(Protestant ethic),尤其是加爾文主義與清教徒(Calvinism / Puritanism)形塑了一種「資本主義精神」(spirit of capitalism),促成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紀律(discipline)、節儉(frugality)與把工作視為天職(Beruf / Calling)的態度,進而帶來資本累積與再投資的行為模式。 本文先完整呈現韋伯的主張與其論述脈絡;再投入歷史、神學、社會學與經濟學四方面的嚴格反駁;其中對「雙重預定」(double predestination)我將做詳細神學史式的闡述,並說明它在韋伯論證中的角色與弱點;最後提出當代學界對韋伯理論的修正與綜合評價。 一、韋伯的核心論點 1. 資本主義精神(Spirit of Capitalism)並非單指資本主義制度的技術性面,而是指一種行為倫理與價值取向:強調理性追求利潤(profit-seeking)、勤勉(hard work)、紀律時間管理(time discipline)與把世俗工作視為宗教義務(work as a calling / Beruf)。韋伯把現代企業家精神視為一種「倫理上的習性」,非單純經濟利害驅動。 2. 宗教倫理—尤其是新教內在的禁欲主義(innerworldly asceticism)—促成這種精神。韋伯強調幾個要素: 天職觀(Beruf / Calling):路德(Martin Luther)提出世俗職業也可為上帝所召,讓日常勞動具宗教意義。 預定論(Predestination)及其心理後果:加爾文主義(Calvinism)強調上帝的絕對主權與預定,信徒尋求「得救確據」(certainty of el...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宗教經驗之種種》評介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評介 William James (1842–1910) 的《宗教經驗之種種》(1902)常被視為心理學界、宗教研究界的經典。他將宗教看作個人「經驗」的形式,而非教義、儀式或制度,並從心理學與實用主義哲學的角度分析宗教心靈現象。其研究開啟了宗教心理學(psychology of religion)的重要取向,但也引發重大爭議。 以下分為兩部分: (一)詹姆斯的核心內容介紹 (二)主要反駁與批判 一、威廉·詹姆斯的核心思想介紹 1. 宗教的定義:個人化、經驗化 詹姆斯著名的定義: > 宗教是個人於孤獨中,與他認為神聖者(the Divine)的相遇(encounter)而建立的個人關係。 他刻意排除: 教會制度 儀式與集體宗教生活 教義、神學與傳統權威 → 宗教在詹姆斯那裡是一種 內在、個體化、情感性的經驗現象。 2. 方法論:現象學式心理學 他採用「內省資料」與「名人見證」: 宗教家書信(例如托爾斯泰、惠斯曼【Walt Whitman】、福克斯等【John Fox】) 神秘主義者的自述 病理或心理危機者的經驗 個案研究 詹姆斯不從神學上(上帝是否真實)出發,而從 心理功能 來理解宗教經驗的價值。 3. 宗教經驗的兩大類型 (1) 健康心靈型(The Religion of Healthy-mindedness) 特徵: 樂觀 相信宇宙友善 罪惡感輕弱 詹姆斯舉例: 美國新思維運動(New Thought) 溫和的基督教虔敬傳統 (2) 病態靈魂型(The Sick Soul) 特徵: 強烈罪惡感 內在破碎 自我厭棄 透過「第二次出生」(重生)獲得恩典 詹姆斯認為後者更能觸及宗教的深層。 4. 神秘主義與皈依(Conversion) 詹姆斯認為神秘主義者的經驗具四大特徵: 1. 不可言說性(Ineffability) 2. 直覺性(Noetic quality):帶有知識感。「彷彿直接獲得了深刻真理或知識」**這種性質的經驗或事物,都可以稱為 Noetic。 3. 瞬間性(Transiency) 4. 消極受動性(Passivity) 他把皈依解釋為「潛意識力量」或「心理整合」的突破,...

天主教護教論題之二十:從寬容到專制--法國南特敕令與楓丹白露敕令的歷史對比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天主教護教論題之二十:從寬容到專制--法國南特敕令與楓丹白露敕令的歷史對比 ​法國歷史上,兩道關鍵的宗教敕令——《南特敕令》與《楓丹白露敕令》——標誌著法國在宗教寬容與專制統一之間經歷的劇烈轉向。這不僅是王權意志的體現,更是天主教與新教勢力長期角力的結果。 ​一、 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和平的嘗試 頒布與實施(1598年) ​《南特敕令》於1598年由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亨利四世(Henry IV)頒布。 ​頒布背景: 亨利四世本人曾是胡格諾派(法國新教徒)的領袖,為了繼承王位而改宗天主教。他深刻理解宗教戰爭對國家的破壞,因此這道敕令旨在終結自16世紀中葉以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法國宗教戰爭」。 ​實施內容: 敕令並非實現完全的宗教平等,而是賦予胡格諾派有限的宗教自由和政治權利: ​信仰自由: 允許胡格諾派在特定地區、城市和貴族領地內公開舉行禮拜儀式。 ​平等公民權: 胡格諾派被允許擔任公職、進入大學和醫院。 ​安全城鎮: 為了保障其安全,新教徒被允許保有約100座軍事城鎮,其中最著名的是拉羅歇爾(La Rochelle)。 實施期間的宗教氛圍 ​在《南特敕令》實施的近百年(1598-1685年)期間,法國社會的宗教氛圍是緊張的共存。 ​寬容的「進步」: 敕令是歐洲歷史上最早、最全面地承認新教徒權利的法律之一,為法國帶來了急需的和平,使其得以重建國家。從歷史觀點看,它無疑是進步的,標誌著國家利益(和平與統一)首次超越了宗教統一的要求。 ​摩擦與限制: 雖然法律保障了自由,但天主教仍然是國教,胡格諾派的權利是受到嚴格限制的,例如在巴黎及其周邊地區仍禁止新教禮拜。天主教當局始終視新教為異端,並認為敕令只是權宜之計,必須在適當時候撤銷。 ​二、 楓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專制的回歸 路易十四廢除敕令的原因與手段 ​到了「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統治時期,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在位期間的1685年頒布了《楓丹白露敕令》,廢除了《南特敕令》。 ​1. 廢除的原因 ​專制主義核心理念: 路易十四追求**「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信仰」**(Un roi, une loi, une foi)的絕對統一。他認為宗教多元性是政治分裂和內戰的根源,挑戰了王權的絕對性。 ​宗教虔...

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九:聖巴多羅買(巴爾多茂祿)日大屠殺--1572 年法國的宗教大屠殺與教會歷史反省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九:聖巴多羅買(巴爾多茂祿)日大屠殺--1572 年法國的宗教大屠殺與教會歷史反省 一、前言 1572 年 8 月 24 日發生的聖巴多羅買大屠殺(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是宗教改革時代最慘烈、最具標誌性的宗教暴力事件之一。多年來,此事件常被用來抨擊天主教:指控其本質即包含暴力、迫害與恐怖。然而,作為一名研究者,不應簡化為「天主教就是罪惡」的結論,而必須在歷史、政治、宗教與倫理層面,進行嚴肅、客觀的分析與反省。本文目的不是為天主教辯護,而是通過史實整理與歷史批判,試圖理解事件的複雜成因、責任歸屬、後果影響,以及對今日教會倫理與信仰的反思。 二、歷史背景(前因分析) 1. 宗教改革與教派對立 16 世紀,宗教改革浪潮席歐洲,新教(胡格諾派 Huguenots)勢力在法國迅速擴展。胡格諾派中有不少貴族與城市精英。  法國貴族與王權因宗教立場、政治利益分裂,新教徒與天主教勢力形成緊張對峙。教派衝突不只是信仰問題,也牽涉政治與權力鬥爭。  2. 宮廷政治與權力鬥爭 背景包括天主教貴族「吉斯家族」(Guise family)與較溫和或新教傾向的貴族(如 Montmorency–Chatillon)之間長期教派與政治角力。  1572 年 8 月 18 日,法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妹妹瑪格麗特 (Margaret of Valois) 與胡格諾派領袖納瓦拉的亨利 (Henry of Navarre, 後為亨利四世) 結婚。許多胡格諾派貴族因此聚集巴黎。這一看似和解的婚姻盟約,實際上加劇了天主教保守派的不安。  然而,就在婚禮幾天後(8 月 22 日),胡格諾派著名軍事與政治領袖、海軍上將 加斯帕爾·德·科利尼(Gaspard de Coligny)遭暗殺未遂,使緊張局勢急遽升高。  宮廷內部恐慌,有人認為若對科利尼的刺殺件進行調查,可能暴露天主教強硬派者的陰謀。因此,天主教主流勢力決定全面清除在巴黎的胡格諾派領導人。這導致了接下來的大屠殺決策。  三、大屠殺過程(事件經過) 1. 暗殺與起始行動 1572 年 8 月 23 日夜,巴黎政權與教廷同謀(主要是王室 + 吉斯家族 + 宮廷衛隊),決定刺殺胡格諾派領袖。...

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八:怎麼可以有聖徒崇拜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八:怎麼可以有聖徒崇拜 一、前言 在天主教信仰中,聖徒被視為信仰榜樣,經教會認可後可以為世人代禱。護教學指出,聖徒崇拜(敬禮聖徒)與對上帝的崇拜不同:前者是請求代禱與學習榜樣,後者是唯一針對上帝的敬拜。信徒透過聖徒的榜樣增進靈命,並請求聖徒向上帝代禱。 這種崇拜區分為三個層次: 對上帝的崇拜(latria),唯上帝獨享; 對聖母瑪利亞的特別尊敬(hyperdulia); 對其他聖徒的尊敬與代禱(dulia)。 聖徒崇拜並非迷信,而是與聖經教導一致的靈性實踐(參考哥林多【格林多】前書 11:1,希伯來書 12:1-2),信徒效法聖徒榜樣,並在禱告中請求代禱。 二、聖徒崇拜的神學與護教基礎 1. 中保原則 聖徒代禱建立在基督唯一中保原則上(提摩太【弟茂德】前書 2:5–6),耶穌基督是人與上帝之間唯一的中保,聖徒代禱從屬於這一中保功能。 2. 敬禮與崇拜的區別 崇拜(latria):唯有上帝。 尊敬(dulia):對聖徒,承認其聖德與代禱能力。 特別尊敬(hyperdulia):對聖母瑪利亞,因其無原罪與母性特殊地位。 3. 聖經與歷史依據 舊約例證:摩西為百姓代禱(出埃及【出谷】記 32:11-14);以利亞(厄里亞)向上帝禱告(列王紀上 17-18)。 新約例證:聖徒為弟兄代禱(雅各書【雅各伯】 5:16);啟示錄中天上聖徒向上帝獻上禱告(啟示錄 【若望默示錄】5:8, 8:3-4)。 歷史實踐:早期教會已有對殉道者與聖徒墳墓的朝拜、代禱祈禱,教父如奧古斯丁、耶柔米皆認可此做法。 三、十二使徒及其他主要聖徒(30 位) 1. 聖伯多祿(彼得,Saint Peter):原為漁夫,後成為教會領袖;守護漁夫、漁業從業者、教會領導者;代禱工作、家庭、教會事務、勇氣與領導。 2. 聖安德肋(安得烈,Saint Andrew):漁夫;守護漁夫、船夫、航海者;代禱航海安全、勞動者、兄弟姐妹關係。 3. 聖大雅各伯(大雅各,Saint James the Greater):西庇太之子,漁夫;守護漁夫、旅行者;代禱旅行安全、勇氣、殉道者榜樣。 4. 聖若望(約翰,Saint John):福音與啟示錄作者;守護作家、教師、靈性導師、寫作與福音傳播者;代禱智慧、啟示、文學教育。 5. 聖斐理伯(腓利,Saint Philip):使徒;守護旅...

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七:聖物與聖骷髏——歷史、信仰與誤解的交織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七:聖物與聖骷髏——歷史、信仰與誤解的交織 聖物(relics)與聖骷髏(holy relics)向來是天主教最容易被外界誤解的信仰傳統之一。許多新教友或世俗批評者認為天主教「崇拜骨頭」、「迷信物件」,甚至將這一傳統簡化為「中世紀愚昧」。 然而,若回到聖經、早期教會、歷史脈絡與殉道文化的核心,我們會看見聖物敬禮的多重層次: 它既是信仰的延伸,也是歷史記憶的保存;既是苦難者的身體見證,也是教會與文化互動的產物。 本文以三條主線展開: 1. 聖經與早期教會的根基 2. 歷史中的具體故事——人與事件使信仰變得可見 3. 天主教如何面對濫用、迷信與改革 透過這樣的組織結構,我們能理解聖物敬禮既非迷信,也非偶像崇拜,而是一條貫穿二千年教會史的信仰與文化之河。 一、聖物敬禮的聖經基礎:信仰不是抽象,而是道成肉身的延伸 (1)聖經中,上帝常藉「具體物件」施行力量 天主教對聖物的理解,並非從中世紀才出現,而是緊緊連結於聖經: A. 以利沙的骸骨使死人復活 《列王紀下》13:21:「有人把一個死人拋在以利沙(厄里叟)的墳裏……那死人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就復活站起來了。」 這段記載顯示: 上主可以透過義人的遺骸施行力量,力量不是來自骨頭,而是來自上帝。 B. 保祿(保羅)的手巾與衣物帶來醫治 《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19:11–12:「神藉保祿的手行了非常的奇事,甚至有人把他身上拿出的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離開了。」 這是明確的「二級聖物」(與聖人接觸過的物品)範例。 C. 殉道者在天上祭壇下被紀念——聖骸敬禮的核心背景 《啟示錄》(若望默示錄)6:9–11 描述殉道者的靈魂在天上祭壇下呼求。 第 11 節完整經文如下: 《啟示錄》6:11 「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的,滿足了數目。」 在天啟文學中,「祭壇下」象徵: 殉道者的獻身被天主記念,他們的身體(遺骸)被視為信仰的見證。 早期教會因此在殉道者墓前舉行彌撒,保留其骨骸或物件,以宣示: 信仰不是抽象理念,而是真人真事的生命奉獻。 二、聖物敬禮在歷史與人物故事中成形:信仰與文化交錯的現場 聖物敬禮若只談原理會顯得乾燥;唯有回到具體事件與真人故事,才能看見它如何活在教會的歷史現場。 (1)聖伯多祿(...

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六:宗教裁判所——歷史、案例與護教解析

圖片
 【丁連財的神學與宗教研究論述】天主教護教論題之十六:宗教裁判所——歷史、案例與護教解析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是天主教歷史上一個極具爭議的制度,長期被外界批評為迫害異端、濫用暴力的工具。然而,深入研究其歷史背景、制度設計、實際案例與政治互動,會發現其存在有特定目的與歷史合理性。 一、宗教裁判所的起源與制度建立 1. 歷史背景 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始於13世紀初期,正值西歐中世紀晚期。當時社會出現數種被教會視為異端的運動,其中最著名的有: 阿爾比派(Albigensians / 加泰羅尼亞異端):主要活躍於法國南部與加泰羅尼亞地區。他們信奉靈肉二元論,認為物質世界邪惡、否認耶穌的人性,並拒絕教會聖禮。這種教義對基督信仰核心構成挑戰,同時形成穩定社群,影響社會秩序。 瓦爾多派(Waldensians):源於12世紀法國,倡導貧窮簡樸、直接傳播聖經的教義,批評教會奢華與權威。雖不完全否定教義,但挑戰了教會組織和權威結構,對教會治理產生壓力。 由於這些異端運動在當時社會與信仰共同體中有廣泛影響,教會為維護信仰純正,於1231年由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y IX)**設立正式的宗教裁判所(Ecclesiastical Inquisition),專責調查、糾正異端。 2. 宗教裁判所的組織與運作 宗教裁判所的運作模式具有一定規範性: 司法官:主要由受過神學訓練的**道明會(Dominican Order)或方濟會(Franciscan Order)**修士擔任,強調道德操守與教育能力。 審判程序: 調查由匿名舉報或證人陳述啟動。 記錄詳細,包括證據、證人陳述與被告答辯。 被告可自辯,並請律師或神職輔助。 鼓勵認罪懺悔,以獲減刑或免受重刑。 處分類型: 輕者:口頭警告、軟禁、財產限制。 重者:懲戒、沒收財產、交由世俗政府執行死刑(如火刑)。 制度特點: 宗教裁判所原則上不直接執行死刑,由世俗政府操作。 強調教育與懺悔,核心目的是糾正信仰,而非報復。 3. 與當時世俗司法的比較 宗教裁判所在程序規範性上,有時比中世紀多數世俗法院更公正: 有書面紀錄,便於追蹤案件。 提供辯護與懺悔機會,減少隨意判決。 以信仰教育與懲戒為核心,而非純粹追求刑罰。 二、阿爾比派與瓦爾多派案例分析 1. 阿爾比派 阿爾比派教義被教會視為嚴重異端,威脅社會秩序: 宗教裁判所對其社...